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02 09:31:05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
备课班级
七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 标
要 求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要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理清故事的情节,认识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






1、了解作者,积累课后“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圈点勾画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3、勾划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作者的评价的语句,概括牧羊人的形象。
4、默读课文,依据标题、结尾、文章的思路和抒情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
重点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默读课文,依据标题、结尾、文章的思路和抒情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法学法
指导
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情境激趣法、探究激趣法
教具
准备
作者作品简介、ppt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俗话说:“千人指数,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载树,何时才有树乘凉呢?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激发学习兴趣




一、资料助读
二、音形识记
三、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四、认识人物形象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戳(?? chuō????)缝隙(?xì?????)??
干涸(???hé??) ??山毛榉(?j?????)
??薄荷( bò he )
废xū(???墟??)?
?Chóu(?筹???)劳????水qú(?渠?? ?)??
??tān(??? 坍 ?)塌????
Kāngkǎi(???慷慨????)?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荒村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相关表格
小结:本文记叙事件一时间为序。
3、文中的牧羊人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数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
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进行概括。(可以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可找作者的评价)
他很少说话,……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看不出任何
了解作者
积累生字词
感知课文内容
概括人物形象




五、把握文章主旨
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植树。
(4)更不曾有人想过……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
……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把握文章主旨(从标题、结尾、文章的思路和抒情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


结尾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必做题:在书本上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选做题:课外观看动画电影《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备课班级
七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 标
要 求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学情分析: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理清了故事情节,认识了人物的形象,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本节课学生要品析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对比手法、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圈点勾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进行赏析。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增进对环保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的习惯。
重点
1、 圈点勾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进行赏析。
难点
2、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教法学法
指导
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对比法、讲授法
教具
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荒村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巩固旧知




一、圈点勾画,品味语言。
二、探究写作技巧
1、勾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烘托出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赏析)
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他停下来……再仔细埋上泥土。(“轻轻”“仔细”能否删去,为什么)
赏析:不可以删去,“轻轻”一次体现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体现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去,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的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下去了。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长成大树。(句中的数词有什么,有什么作用)
赏析: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烘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理解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像上帝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19段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对比的写法,突出种树带来巨大的环境变化,侧面赞美了牧羊人改变环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品味语言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三、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
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肆虐,没有水源。
再见牧羊人
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
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种树木生长得旺盛。
最后一次相见
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幸福。
到处都是绿色,充满生气富饶,人们生活幸福。
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结构上: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何为好人”遥相呼应。
体会结尾段的作用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
选做题: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这种精神?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评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