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1(苏教版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1(苏教版八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13 19: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基础知识(3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戳穿() 玄奘() 蜃楼() 戈壁()
酷热() 蔚蓝 () 万顷() 倒映()
2、辨形组词 (4分)
燥 磨 戈 蔚
躁 摩 弋 慰
3、填写短语(4分)
单枪( )马 光怪( )离 汪洋万( )
空中楼( ) 可望而不可( ) 海市( )楼
4、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三句(3分)



5、下列句子表达妥当的一项是()(2分)
A.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顺着山坡纷纷滚落下来
B.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渡新疆塔克拉马干大戈壁
C.沙漠里边虽然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D.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了错觉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关联词语,恰当的是()(2分)
( )要我感谢什么人,( )只能感谢一次,( )我想把着一次感谢奉献给那些为人类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们,( )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多么沉闷可怕。
A.无论 因为 所以 但是
B.如果 而且 那么 假如
C.如果 那么 而且 因为
D.假如 然而 那么 由于
语言表达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沙漠的名句,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诗扩展成一段写景的话。(不少于100字)(5分)



8、文中提到《西游记》中的人物,请你选取一个人物,说说这个人物的性格,并举例证明。(6分)




课内同步练习(4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一)
当时法国士兵在沙漠中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孟奇。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这是因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好像倒栽在地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八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到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9、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海市蜃楼 () 汪洋万顷()
10、“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一句中“深深”的言外之意是
(2分)
11、 这段文字引自哪篇教学设计>文章?作者是谁?(4分)

12、 简要说明沙漠中“魔鬼的海”的形成原因。(3分)

13、 这里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2分)
14、“空中楼阁”我们没见过,现实中的楼阁你一定见过,请你用简短的文字介绍你见过的楼阁。
(要求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7分)


(二)
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在现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此沙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中行走似的。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15、“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的意思是 ,
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4分)
16、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6分)


17、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4分)


18、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 (2分)

19、从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看,这篇教学设计>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说说这种文体特点。(4分)


 课外扩展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一)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是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20.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4分)
①吞水吐雨器:
②吞碳吐氧机:
21.阅渎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2分)
22、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
23.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 ,“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2分)
24.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 请举出两例。(2分)


25.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2分)

①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遭受沙尘暴袭击;南方有些城市出现泥雨天气。几十年来,我们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植树种草、防沙治沙,为何沙尘暴和沙漠化愈演愈烈
②由于人口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西北的许多地方在不具备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荒漠化地区草场牲畜超承载率为50%—12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300%。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见脊梁”的荒漠化地带。另一方面,荒漠化防治资金严重不足,建设力度不够。防治沙漠化的经费相对于广袤沙源地而言,只是 。
③现在,国家林业局计划采用三项重要措施来遏制沙化土地扩展,使“沙进人退”的局面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④第一项措施是,在我国沙化严重推进地带开展大规划的防沙治沙工程。第二项措施是依法治沙。第三项措施是建立起荒漠化动态变化的监测预警体系。
⑤令人欣慰的是,防沙治沙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26.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应填人的一个成语是( ) (2分)
A.坐以待毙  B.杯水车薪  C.纸上谈兵  D.束手无策
27.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今年春季,我国的天气出现了哪些异常现象 (2分)

28.归纳出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所产生并愈演愈烈的原因。(6分)



29.教学设计>文章可分为三部分,正确的划分结果是(2分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0.教学设计>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和 的心情。(2分)
31.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至少写出两种)。(2分)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1、【解析】注意字音和字形
【答案】chuō zàng shèn gēkù wèi qǐng dào
2、【解析】注意形似字,结合意思进行填写。
【答案】干燥 急躁 磨刀 摩登 戈壁 游弋 蔚蓝 安慰
3、【解析】结合意思正确填写短语。
【答案】匹 陆 顷 阁 即 蜃
4、【解析】考查古诗的背诵和默写。
【答案】略
5、【解析】进一步熟悉课文。【答案】D
6【解析】正确运用关联词语。【答案】B
7、【解析】 古诗的扩写不等于翻译,要运用描写。【答案】 略
8、【解析】 考查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答案】略
9、【解析】考查字音 【答案】shèn qǐng
10、【解析】考查句子的言外之意。
【答案】揭示事物奥秘并非易事,科学发现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11、【解析】文学常识识记。
【答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
12、【解析】学会筛选信息。
【答案】 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比上面一两米温度高许多;因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了错觉
13、【解析】考查说明方法。【答案】作诠释
14、【解析】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清楚地说明建筑物。【答案】略
15、【解析】正确解释词语。引用法一般不能写作引用,以便与修辞手法相区别。
【答案】指见到怪异现象,要镇静对待,不必大惊小怪。引用法
16、【解析】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和积累。
【答案】例如月食,古人认为是天狗吃月亮,实际是由于地球挡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使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17、【解析】要抓住说明对象,抓住关键语句。
【答案】鸣沙。⑴面部沙子细而干燥,⑵含有大量石英,⑶晒得火热,⑷沙粒移动摩擦。
18、【解析】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
【答案】由现象到本质。
19、【解析】说明文分两类,实体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理 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答案】事理说明文 20【解析】精读有关部分,捕捉信息,提炼要点。
【答案】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21【解析】要通览全文,整体把握内容。
【答案】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以上被采伐和毁掉;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22【解析】注意语言的运用。
【答案】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3【解析】注意说明文语言的表达效果。时间之短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24 【解析】扣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一主题,结合教学设计>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答案】示例:①水土流失②动物家园遭受破坏,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均可。
25【解析】建议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标语用语要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答案】略
26【解析】根据内容,填写成语。【答案】 B
27【解析】联系实际,结合地方天气特点。
【答案】 北方地区多次遭受沙尘暴袭击;南方的有些城市出现了泥雨天气。
28【解析】考查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先通读教学设计>文章,整体把握内容。然后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第②段。根据第①段提出的问题,抓住第②段开头“由于”这个词,就知道第②段是说明“愈演愈烈的原因”的。第②段共有4句话,前3句各说明一个原因。
【答案】 ①西北的许多地方在不具备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②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③荒漠化防治资金严重不足,建设力度不够。
29【解析】理清结构层次。【答案】 D
30【解析】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答案】 忧虑(担忧、焦急),欣慰。
31【解析】 抓住语句,判断说明方法。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