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血型》
教学模式介绍:
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设问做引入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教学主题:输血与血型。
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
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
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
“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教材分析
《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这节课是介绍完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后的一个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只有维持血量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输血要注意什么?血型的分类如何?无偿献血有什么意义?成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本章前三节内容已经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成为一节,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一章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型,并能认同同型输血;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输血推测,并增强推理能力。
2、通过资料的分析和讨论以及对讨论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通过无偿献血制度的宣传,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ABO血型的种型,输血的原则,输血与血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本课的课件并印发导学案给学生。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相关探究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教师出示并宣读报纸报道,由于意外事故,有大量人员受伤,其中部分伤员因失血过多,救治无效死亡。提问:应该如何进行急救?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有关《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二、目标导学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怎样“教”呢?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愉快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在目标意识驱使下,产生永恒的“内驱力”。显然,“导学”环节就成为“六环节”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堂课中“时间篇幅”最长的一段。
【目标分解】
1.了解血型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
2.概述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认同同型输血。
3.概述人体的血量,认同无偿献血。
三、导思点拨
在目标导学环节后,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起到加强印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符合“认知——思考——再认知”的认知规律。
【讲授新知】
一、血量
教师讲授: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7-8%,人体内血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失血≤血液总量的10%(400ml),对健康没有影响;失血≥血液总量的30%(1200ml),影响人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就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
二、血型
PPT投影: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的血型。
【科学家的故事】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时,却不发生凝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经过他进一步的研究,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成四型:A型、B型、AB型、O型。
A+抗A-----凝集反应 B+抗B-----凝集反应
[讲解]: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学生思考、回顾。
PPT讲解:
输血的原则: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可以少量的输入异型血。
输血关系图:
三、成分输血
讨论: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对于严重贫血、大面积烧伤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你认为应该分别给他们输入什么血液成分?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血液中的某种成分输入病人体内。成分血可以是血浆、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成分血可以通过血液分离机采取。目前临床需要较多的成分血是血小板。
成分输血的原则是:缺少什么补什么。
四、无偿献血
提问:1.我国何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什么样的人可参加献血?
国家提倡18—55岁符合体检标准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3.献血的益处?
(1)可预防、缓减高粘血症;
(2)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3)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
(4)促进血液的更新。
四、设问寻疑
通过目标导学和导思点拨环节后,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解决了学生带共性的问题,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他们难免还存在着个别特殊问题,所以安排一定时间接受质疑、咨询、解惑,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输血时,血型不合,什么会凝集成团。
红细胞
2.除了输血时考虑血型之外,ABO血型还有什么用途?
可以推知孩子血型的可能概率,还可以用于器官移植方面。
3.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你认为无偿献血有什么好处?健康成年人适量献血为什么不会影响自已的健康?
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再加上抽出的是外周血管的血,人体会自动将原来贮存于脾脏、肝脏等内脏里的血液释放到血管中,保持恒定的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充上;血浆蛋白质,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快恢复到原来水平.故献血不会影响献血者的健康.
设问寻疑的重要功能莫过于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时空,让学生面对老师和课本敢于提出求异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进行个性化学习。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释疑,教师应遵循“有疑则教,有惑则解”的原则,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五、诊断反馈
诊断反馈环节是一个灵活而流动的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既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听;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独立作业,也可以是集体讨论。
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
从教学程序上看,虽然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还可以安排在新课进行中的发现性训练或强化训练。
【课堂诊断】
1.不影响成人身体健康的一次献血量是:( D )
A 1200—1500毫升; B 800—1000毫升;
C 500—700毫升; D 200—300毫升。
2.当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可使血细胞发生凝聚反应的是( A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 血浆
3.一般所说的万能输血者是指( A )
A O型血的人; B AB型血的人;
C A型血的人; D B型血的人。
4.某人因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必须输血,此人血型为AB型,他应输( B )
A. O型 B. AB型 C. A型 D. B型
六、拓展延伸
血型成因的推测
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人类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AB型血出现的最晚,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比较现代的血型。主要是由“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很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这就是皮特·达达莫博士得出的结论。
教学反思
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和运用教学模式,应当着重把握其明晰的教学思想,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表现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略现在学生所涉猎的知识面其实很广的特点。在课堂中有些同学提出了一些看法,比如说由人类起源延伸到了地球起源,地球生命的起源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课的教学范围,但是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也是模凌两可的,没能很好的把他们引导到本课的教学中。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备课,把每一个小问题都弄清楚,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时刻鞭策自己脚踏实地的做好备课、上课、教学反思等本职工作。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更生动、精彩。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突出环节:模型展示和猪或者羊心脏的观察,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脏的形状、大小、结构的知识内容;视频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进行学习。学生设计血液循环路线图环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节课难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多,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要充分,以便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 第四章 ●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激趣导学
车祸现场
车祸中有人大量失血,如果你作为急救医生,你应该怎样处理?
如果输血,伤者是否可以随意输入任何人的血液?
1.了解血型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
2.概述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认同同型输血
3.概述人体的血量,认同无偿献血。
目标导学
一、血量
二、血型
导思点拨
三、成分输血
四、献血
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7-8%,人体内血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成四型:A型、B型、AB型、 O型.
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7-8%,人体内血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失血量
1200-1500毫升
有生命危险
800-1000毫升
头晕心跳加快,眼前发黑 出冷汗
400毫升
物质会迅速补充,不影响健康
对身体的影响
一.血量
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约1200毫升)以上,就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就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
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的血型 。
1930年,兰德斯坦纳获得诺贝尔奖。
二.血型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时,却不发生凝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经过他进一步的研究,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
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成四型:A型、B型、AB型、 O型.
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A
B
AB
O
A
B
A、B
无
抗B
抗A
无
抗A、抗B
血型
红细胞含凝集原
血清含凝集素
A
+
抗A
凝集反应
B
抗B
+
凝集反应
红细胞
红细胞凝集成团
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A型标准血清(抗B)
B型标准血清(抗A)
模拟血型鉴定
被鉴定者血型
A (A凝集原)
B (B凝集原)
O 无凝集原
AB A、B凝集原
O
O型
A
AB
B
A型
AB型
B型
输血关系图
输血原则:
危急情况下异血型输血时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中凝集原是否会与受血者血清中凝集素发生反应!
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可以少量的输入异型血
血型 可接受血型 不可接受血型
B
AB
O
A
B、O
A、AB
AB、A、B、O
O
A、O
无
A、AB、B
B、AB
输血关系表
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对于严重贫血、大面积烧伤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你认为应该分别给他们输入什么血液成分?为什么?
讨论:
成分输血的原则是:缺少什么补什么。
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血液中的某种成分输入病人体内。成分血可以是血浆、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成分血可以通过血液分离机采取。目前临床需要较多的成分血是血小板。
三、成分输血
四、无偿献血
1.我国何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1998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什么样的人可参加献血?
国家提倡18—55岁符合体检标准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献血的益处:
(1)可预防、缓减高粘血症;
(2)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3)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
(4)促进血液的更新。
首届无偿献血形象大使濮存晰和杨澜
捐献血液,拯救生命 红十字会
一点热血助他人,一颗爱心好精神 中国香港
献血是爱·是勇气·是关怀 日本
您将为他们的崇高行为而认识他们 西班牙
一人为众人 瑞士
您能为您的同胞作出的最大奉献是拯救他的生命 印度尼西亚
光荣属于献血者 前苏联
无偿献血宣传标语口号
设问寻疑
1.输血时,血型不合,什么会凝集成团。
2.除了输血时考虑血型之外,ABO血型还有什么用途?
红细胞
可以推知孩子血型的可能概率,还可以用于器官移植方面。
3.健康成年人适量献血为什么不会影响自已的健康?
设问寻疑
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再加上抽出的是外周血管的血,人体会自动将原来贮存于脾脏、肝脏等内脏里的血液释放到血管中,保持恒定的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充上;血浆蛋白质,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快恢复到原来水平.故献血不会影响献血者的健康.
诊断反馈
1.不影响成人身体健康的一次献血量是:( )
A 1200—1500毫升; B 800—1000毫升;
C 500—700毫升; D 200—300毫升。
2.当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可使血细胞发生凝聚反应的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 血浆
D
A
诊断反馈
3.一般所说的万能输血者是指( )
A O型血的人; B AB型血的人;
C A型血的人; D B型血的人。
4.某人因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必须输血,此人血型为AB型,他应输( )
A. O型 B. AB型 C. A型 D. B型
A
B
拓展延伸
血型成因的推测
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人类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AB型血出现的最晚,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比较现代的血型。主要是由“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很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这就是皮特·达达莫博士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