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第5课 古诗三首 中国古人有伤春悲秋的喜好,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的文人尤其如此。本课中,三位诗人分别选取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秋天的景色,营造了三种不同的意境,传达了不同的情感。让我们一起去品味吧。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省)人。唐代
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
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现存800余首。代表作品有《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等。湖光: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
秋月:指秋天皎洁的明月。
潭面:湖面。
镜未磨:古代镜子是用铜做的,磨了才能光亮。这里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平的铜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望去。
白银盘: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
青螺:这里喻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岛。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湖光和月色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宁静,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青翠的君山岛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从这句诗中你品悟出了哪种美?诗的后半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浩渺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无一丝细浪,写出了一种独特的宁静之美。后半句巧用比喻来补充了第一句,因为潭面无风,才能有湖光、秋月相和谐之景。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运用恰当的比喻,将洞庭湖比作一只银白色的盘子,将君山比作青螺,形象生动,将一幅色调淡雅、相得益彰的,银盘与青螺映衬的水墨画展现出来。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的。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岛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读诗,结合多媒体课件,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菊 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存诗830余首。主要作品有《菊花》《离思五首》《谴悲怀三首》等。秋丛:指一丛一丛的秋菊。
舍:房屋。
日渐斜:太阳渐渐地偏西。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更:再。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他花了。这句诗写了什么内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写诗人观赏菊花。诗人将自己的家比作陶渊明的家,自己也因沉醉于秋菊满院的美景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句诗点明了什么?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以欣赏了。从不同角度赞美了菊花。 本节课中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的思考,把握诗中的感情基础。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 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生卒年均不详,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人。作品风格清远,不事雕琢,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现存诗约40首。有《秋日道中》《阊门即事》等。乌:乌鸦。
啼:鸣叫。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愁:忧愁,愁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江苏省苏州市,旧名姑苏。
寒山寺:苏州城西的一座寺院。
夜半:半夜。
到:这里是传到的意思。 诗人通过写月落、霜天、江枫、渔火、古寺、客船等所见,加上鸟啼、钟声等所闻,勾勒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孤独、愁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诗交代了什么内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交代了“夜泊”的环境,是诗人的所观与所感,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寂、愁闷的情怀。 这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有什么作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句诗写了“夜泊”的具体地点,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是诗人的所“闻”,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用安静的环境、寒山寺的钟声 ,反衬诗人烦乱的心境。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本节课中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 礼貌是一种语言。它的规则与实行,主要要从观察,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
—— 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