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描写女性的篇章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篇幅当中,大多数描写的是娇羞美丽的少女,忧郁而居的思妇,惨遭命运不公的弃妇,而那种无拘无束,自在洒脱的形象就非常少见。毕竟在封建社会,女性是以男子附庸的形式而存在的,因此她们能够赢获爱情和幸福的机会真的是微乎其微的。苏轼在他的诗作 《薄命佳人》中就写到“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的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位薄命佳人,她就是史称“明妃”的王昭君。王昭君的“昭”字与晋代避司马昭的“昭”同字,为了避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明”与“昭”都有光明之意,可是在王昭君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当中,偏偏就缺了这明亮的色彩。21教育网
二、整体感知
1、接下来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看一看,听一听这首诗,并且找一下诗中提到了哪几个地方?
明确:明妃村 紫台 朔漠 荒冢
我们先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描写明妃村的。“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是昭君出生的地方,多么雄伟的图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这一“赴”字,更是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的雄伟气象该衬托出怎样一个惊天动地的绝世红颜啊,可是让人感慨的是,村子尚存,佳人已殁。
接着在看后面几个地点,紫台指什么地方,想象中的那个地方是怎样的。 光彩灿烂,富丽繁华。
“一去”二字写出她离开时的寥落和孤独,她去了哪里,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朔漠”即北方的大漠。而和这茫茫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是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21cnjy.com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再加上“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21·cn·jy·com
2、为什么如此一位佳人会有这样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结局呢?
昭君她这一生的孤独命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 www.21-cn-jy.com
3、“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能不让感动,不让伤心?诗人尚且悲愤同情,昭君本人又怎能不怨恨呢!2·1·c·n·j·y
4、昭君虽死,其怨难平,“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21·世纪·教育·网】
5、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21·世纪*教育网
看题目我们还会发现,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www-2-1-cnjy-com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2-1-c-n-j-y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 所以昭君的不幸 , 正是杜甫的不幸 ; 昭君的怨 , 正是杜甫的怨。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