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6-05 07: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本 章 总 结知识框架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本章中考挑战自我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框架
物质及其变化物



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观察实验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物质及其变化物




性酸的概念: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的概念: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酸碱指示剂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pH的测定pH的应用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物质及其变化常


酸酸的通性酸的个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盐酸的特性:与AgNO3作用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
AgCl沉淀硫酸的特性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稀硫酸:与可溶性钡盐作用生成不溶于
稀硝酸的BaSO4沉淀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物质及其变化常


碱碱的通性碱的个性碱的应用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与某些可溶性盐反应用于检验气体、吸收SO2等废气、 改良酸性土壤等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物质及其变化几




盐盐的概念: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几种常见的盐及其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化学肥料碳酸钠(Na2CO3)碳酸钙(CaCO3)食盐(NaCl)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一 常见的酸及其性质【考点扫描】 掌握盐酸、硫酸等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掌握
盐酸、硫酸的共 性,并说明原因;能区别盐酸和硫酸;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本章中考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例1 盐酸和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分别打开盛浓硫酸和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能看到盛浓盐酸的试剂瓶口附近出现   现象,说明浓盐酸有较强的    性;浓硫酸有   性,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两者都需要_____保存。
(2)它们的水溶液都显   性,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   
色。白雾 挥发吸水密封酸红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例1 盐酸和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3)它们都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稀硫酸与铁反应时溶液的颜色变为 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
(4)它们都能除铁锈。写出用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浅绿Fe+H2SO4=FeSO4+H2 ↑Fe2O3+6HCl=2FeCl3+3H2O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解析 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结合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即白雾,浓硫酸有吸水性,所以二者都需密封保存;二者都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Fe2O3,盐酸与 Fe2O3 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方法点拨 铁的化合物中铁元素常见的化合价有 +2、+3 两种。单质铁跟稀酸发生反应时,其化合价由 0 → +2,而不是由 0 → +3,例如:Fe+H2SO4=FeSO4+H2 ↑,Fe+2HCl=FeCl2 +H2 ↑;铁锈(主要成分为 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3)与稀酸发生反应时,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例如:Fe2O3+6HCl =2FeCl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 【试题链接】挑战自我 5、7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二 常见的碱及其性质【考点扫描】 知道碱的含义,并能列举常见的碱;掌握氢氧化
钠、氢氧化钙等常见碱的性质和用途;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共性,并说明原因;知道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例2 某兴趣小组同学将 CO2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
(2)为探究 CO2 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 1-Z-1 所示的 A、B 两个实验,验证 CO2 与 NaOH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A 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 中气球胀大。
解析 (1)CO2 与 Ca(OH)2 反应生成 CaCO3 白色沉淀而使溶液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①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②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需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
③你认为两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填代号),理由是           。氢氧化钠溶液与 CO2 发生反应,使容器内气压降低CO2 能溶于水,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伤到手解析 (2)CO2 和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使试管内、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试管内液面上升、集气瓶内气球胀大;CO2 能溶于水,但产生上述现象到底是 CO2 与 NaOH 发生了反应,还是 CO2 溶于水的结果,需要做对比实验。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方法点拨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确发生了反应?
思路 1: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确发生了反
应(后面再学习)。
思路 2: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装置内外形成压强差,
产生明显现象来判断。可以选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试题链接】挑战自我 3、4 观察到的现象分别为:A.试管内液面上升;B.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进入锥形瓶;C.锥形瓶中的小气球胀大;D.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形成“喷泉”;E.U 形管中的水面左侧高于右侧;F.软塑料瓶变瘪。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三 盐的性质【考点扫描】 知道盐的含义;知道食盐的主要性质及用途;掌
握碳酸钠、碳酸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了解常见的化肥及其作用。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例3 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作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假设二:该溶液部分变质,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两种;
假设三:该溶液全部变质,溶质只有碳酸钠。
请帮助这位同学完成以下探究。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溶液变红二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不变红 三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方法点拨 检验未知物质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的方法:在样品中加入稀盐酸,如果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可以证明;当没有别的离子干扰时,还可以加入可溶性钙盐溶液(如硝酸钙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也可以证明;当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可能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过量硝酸钙溶液检验并除掉碳酸钠(此情况下不能用盐酸检验碳酸钠的存在,因为加入的盐酸会与可能存在的氢氧化钠反应,造成对氢氧化钠检验的干扰),再加入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 【试题链接】挑战自我 1、2、3、6、7、8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四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考点扫描】 知道物质的分离是通过恰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组分物质分开,分别得到纯净物;知道物质的提纯是通过恰当的方法把混入某物质里的少量杂质除去,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了解物质提纯时应注意的四点:①除去杂质的过程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②所选择的试剂一般只能与杂质反应,而不与被提纯的物质反应; ③反应的产物易分离,即操作简便易行; ④若除
杂过程中被提纯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应复原为原物质,即:不增(杂),不减(主),易分,复原。学会抓住被提纯物质与杂质之间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和联系,决定选用何种试
剂或操作方法。知道过滤法、结晶法以及气化法、沉淀法、溶解法、转化法、加热法、置换法、吸收法等。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例4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 , 所选试剂及用量均正确的是( )B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解析 A中碳酸钠、氯化钾均易溶于水,用水不能将杂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B中硫酸能与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C中氧化钙和碳酸钙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将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D中稀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碳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方法点拨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除杂质时,应特别注意:一是优先选用物理方法;二是去除杂质时不引入新杂质;三是除杂后物质可分离(生成气体或沉淀);最后若除杂过程中被提纯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应复原为原物质。 【试题链接】挑战自我 6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五 气体的干燥【考点扫描】 列举空气的主要成分;概述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概述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掌握氢气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知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列举气体干
燥的方法,如浓硫酸可干燥 CO2、SO2、HCl 等酸性气体,也可干燥 H2、O2、CO、N2 等中性气体,但不能干燥 NH3 等碱性气体;固体氢氧化钠、碱石灰、生石灰可干燥 NH3、H2、O2、CO、N2 等,但不能干燥能与它们反应的 CO2、SO2、HCl 等气体;无水氯化钙可干燥除氨气外的气体;知道常见的干燥装置等。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例5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
方法二:
(1)两种方法涉及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都是    反应。
(2)图 1-Z-3 是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的装置图,图中仪器 A 的名称是    ;使用方法一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请按气体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       。分解分液漏斗 ①③④⑧⑦(或①③④⑧)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解析 (1)这两个反应的共同特征是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多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2)由图可知,仪器A是分液漏斗;用过氧化氢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装置,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并在收集前用浓硫酸进行干燥,故连接顺序
是①③④⑧⑦(或①③④⑧)。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方法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制取和收集的实验操作,装置的连接,实验现象的分析。用浓硫酸干燥气体时,气体应从长导管进,经过浓硫酸由短导管排出,使水分被浓硫酸充分吸收,此干燥装置直接与收集气体的装置相连而得到干燥气体。  【试题链接】挑战自我 8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挑战自我1. [温州中考]如图 1-Z-4 是四种常见饮料的 pH,其中呈碱性的饮料是(  )
A.可乐 B.橙汁
C.牛奶 D.苏打水D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2. [绍兴中考]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 1-Z-5 所示,则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属于氮肥
B.“含氮量”中的“氮”是指氮元素
C.硝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
D.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2∶4∶3D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3. [杭州中考]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如图 1-Z-6 所示横坐标
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  )
A.生成沉淀的质量
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溶液的 pHC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4. [金华中考]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表所示,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C解析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
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氯化
钠生成是实验结论,不是实
验现象。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5. [嘉兴中考]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酸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酸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的酸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
A.有酸味的物质
B.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一切酸中都含有氧
D.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B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6. [绍兴中考]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 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1-Z-7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流程中“浓缩”“结晶”属于    变化。
物理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2)滤液 2 中可利用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填化学式)。6. [绍兴中考]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 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1-Z-7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BaCl2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3)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氯化钡晶体产量的有     
(填序号)。
①将毒重石进行粉碎   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③将滤液 2 通入到滤液 1 中6. [绍兴中考]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 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1-Z-7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①②③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7. [台州中考] “登高取物”游戏规则:梯子上下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的,游戏者可以上升一格,最终登顶者可以获得“足球”奖励。甲同学根据规则能顺利获奖,乙同学根据规则从 CaCO3、CuSO4、KNO3、BaCl2 中选择合适物质填入①②两处,也顺利获奖。(1)②是     。
(2)写出图中有 CuO 参加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乙同学对应的最上边是铁,在所给的物质中与铁反
应的是硫酸铜,②既能与硫酸铜反应,又能与硝酸银反应,
在所给的四种物质中只有氯化钡符合该条件。BaCl2CuO+2HCl====CuCl2+H2O或C+2CuO===2Cu+CO2↑高温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8. [ 湖州中考 ]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称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称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下表:△ 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 NaHCO3 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 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              。判断NaHCO3溶液是否呈碱性第 1 章 物质及其变化(2)在研究 Na2CO3 与 NaHCO3 的转化时,小明觉得 Na2CO3转化为
NaHCO3的过程中,由于 NaHCO3 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
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
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 Na2CO3 溶液中通入 CO2,起初无
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 CO2,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
明很疑惑:NaHCO3 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产生呢?小明经
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是           。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 的其他性质进行
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
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 不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不大酸根离子(或阴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