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第2课:回延安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熟读课文,概括每一节诗的大意,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重、难点:?
概括每一节诗的大意,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时间预计:导课 分、自学 分、交流 分、展示 分、小结__分、巩固 分钟
学 习 流 程
学
习
流
程
学案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作者链接。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今山东台儿庄)。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背景链接。
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诗人在延安的六年中,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3.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dǔ) 树梢(shāo) 糜子(méi) 满窖(jiào) 脑畔(pàn) 气喘(chuǎn) 眼眶(kuàng)
4.将课文诵读两遍,结合课外所查资料,说说这首诗及“信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天游”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分别用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并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回延安。表达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展现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第五部分:祝延安。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2.自由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3.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4.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交流点拨】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三、熟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概括每一节诗的大意,把握全诗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的感情基调。
四、课堂小结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教师反思:
回延安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第2课(节):回延安(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体会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难点:体会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时间预计:导课 分、自学 分、交流 分、展示 分、小结__分、巩固 分钟
学 习 流 程
学
习
流
程
学案
导案(学法指导)
一、深层探究。
1.第一部分用了大量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之情。而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达情意更加强烈。
2.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延安比作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说说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交流点拨】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比”就是用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先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比喻诗人与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亲密程度,突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的感受。再用“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作比,表明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也为能投身于其中而自豪。作者以人和动物类母子间的至诚至爱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之情。
【小结】诗歌第一部分通过“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二、合作与探究
1.朗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
一、情景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以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萦,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做好两节课之间的衔接工作。
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
【交流点拨】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诗人回到“家中”,见到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真诚的感谢。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2.第四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
【交流点拨】中心句是“母亲延安换新衣”。先用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总起,表明变化之大,接着选取了一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最后归纳总结。
3.默读第五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交流点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做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4.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口语,请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交流点拨】叠字的大量运用,带有陕北口语的特色,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对诗人形象、生动地抒发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5.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好。“回”字是全诗的诗眼,“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显得无比亲切,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而“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三、拓展延伸
下面是贺敬之的另外一首信天游《桂林山水歌》,请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简要赏析
三、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通读课文,品读语言,体会比、兴的表现手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四、课堂小结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板书设计:
教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