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登勃朗峰导学案(表格式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9登勃朗峰导学案(表格式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05 09:40:11

内容文字预览

登勃朗峰
学习内容
第五单元 第19课:登勃朗峰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写作思路[
时间预计:导课 分、自学 分、交流 分、展示 分、小结__分、巩固 分钟
学 习 流 程




学案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翌日(yì)   辚辚(lín)   巉峻(chán)
拾级(shè)  霓裳(ní)  隧道(suì)
俯瞰(kàn) 穹顶(qióng)  皑皑(ái)
缭绕(liáo)  沟壑(hè)  打嗝(gé)
纷至沓来(tà)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接不断。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3.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激烈。
4.资料链接。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 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它是阿尔卑斯山的主峰,耸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终年积雪不化,山峰雄伟,风光旖旎,号称欧洲第一峰。诗人雪莱为勃朗峰写下著名诗句:勃朗峰仍在高处闪烁时,阿尔卑斯山已经代表了欧洲的人间天堂,“一个新的世外桃源”。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游历欧陆时,登临勃朗峰途中,遇上奇景逸事,著成名篇,以散文的灵活,小说的曲折,向我们展示了一路的所见所闻。
二、自学新知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读通课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交流点拨】是以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作者的游览线路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途中,首先坐火车到了马蒂尼;然后取道黑首;逗留高地,抵达阿冉提村;到达沙蒙尼。
3.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美景?遇到了哪些趣事?
【交流点拨】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沿途不乏秀色美景,如“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在抵达阿冉村前目睹了“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看到勃朗峰周围一些奇形怪状的山峰;向山下阿冉村进发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妩媚动人。在阿冉村遇上了奇人“车王”,感受了车王疯狂的车技,虽有颠簸之苦,也有意外之喜,住上了上等房间。
三、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四、小结
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沿途不乏秀色美景,如“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在抵达阿冉村前目睹了“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看到勃朗峰周围一些奇形怪状的山峰;向山下阿冉村进发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妩媚动人。在阿冉村遇上了奇人“车王”,感受了车王疯狂的车技,虽有颠簸之苦,也有意外之喜,住上了上等房间。
板书设计:
教师反思:
登勃朗峰
学习内容
第五单元 第19课:登勃朗峰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领略美景与趣事。
2.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3.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重、难点:
1、品读课文,领略美景与趣事。
2.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时间预计:导课 分、自学 分、交流 分、展示 分、小结__分、巩固 分钟
学 习 流 程




学案
导案(学法指导)
一、温故知新
二、深层探究
1.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交流点拨】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途中,先坐了火车到达马蒂尼,第二天早上八点多,便徒步出发,作者一行可以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而那些花了钱坐车的男男女女,宁愿在马车里遭受烈日的炙烤,也不愿下车行走,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可怜可悯”。作者这样写讽刺了他们的虚荣。
2.作者为什么将“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看作“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交流点拨】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又在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渺小。
三、品味语言
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多用成语,具有很浓的书卷气,同时,也具有生动幽默的特点。请举例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1)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2)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词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山高人为峰”,登山,十分辛苦,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登山,特别是喜欢攀登那些世界高峰呢?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前往勃朗峰,看看他在旅途中收获了哪些美景与趣事。
二、温故知新
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做好两节和之间的衔接工作。
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3)“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等句子,无不暗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
四、写法分析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擅长写景状物的高手。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单几笔,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作者用散文笔法,细致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描写形象生动,极富文学色彩;写下山,作者则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有趣的旅行,怪异的车夫等都富有传奇色彩。本文融描绘“山中奇景”与叙述“山中奇人奇事”为一体,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幽默风趣。
五、拓展延伸
你一定也登临过很多山,也一定遇到过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发出无数的感慨吧!请打开记忆的匣子,选择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写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新课讲授
本节课主要带领学生品读课文,领略美景与趣事,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四、小结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擅长写景状物的高手。本文融描绘“山中奇景”与叙述“山中奇人奇事”为一体,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幽默风趣。
板书设计:
教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