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力和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2)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3)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
(4)在生活中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二、课型课时
科学探究课; 一课时。
三、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让学生明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四、教材分析:
(1)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体会对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的观点质疑,用矛盾冲突法认识物理规律。
(2)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教材从生活概念为基础,强化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最后又通过“惯性的应用和防止惯性的危害”将物理还原于生活。
(3)注重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提供了学生经历实验与数据分析、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自我表述,培养科学方法、实践能力的条件,“惯性小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实验验证方法,并有助于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的认知。
五、教学基本思路:
1、尽可能多地呈现现实生活中与“在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没有持续外力作用,运动物体停止”相一致的事例,尽量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生活概念,或者说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与亚里士多德观点一致的生活经验,然后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让他们觉得所持观点有理论上的支持。
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
3、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时,要强调他是在分析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乎逻辑的科学推理,不是凭空想象,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具: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羊角锤等。
学具:1、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
2、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惯性演示仪、棋子等。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说明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1、 让学生观察分析课本图6—1、6—2、6—3、6—4四幅图。2、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木块、小车感受: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停止运动;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师: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却曾通过假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也即同学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交流 学生举例,教师引导纠正
课本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示意图,教师对照示意图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师分析: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而且后来又经过了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等的进一步论证。孰对孰错,还是请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探究论证吧?
二、实验探究1、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引导)2、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各小组参照图6-6制定与设计实验)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要求学生将所得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4、分析与论证学生交流回答: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力越_ ___,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5、教师:假如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阻力),滑块的运动情况又会怎样?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三、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教师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事实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定律。
四、惯性1、什么是惯性教师模拟演示图6-7实验,引出惯性的概念。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的应用演示图6-8、图6-10、图6-11学生举例:在生活中怎样利用惯性与预防惯性造成危害的?
3、请利用桌上器材设计并完成1~2个惯性小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点拔分小组活动,活动完毕,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 4、惯性既有有用的一面,也会带来危害,(学生观察课本图6—10和图6—11)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学习惯性,“兴利除弊”。 演示:紧松脱的羊角锤锤头,从刨身中退刨刀。
教师简要说明:1、惯性是指物体总有保持自已原来状态(速度)的本性,不能克服和避免。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2、惯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对任何物体,无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无论是运动状态改变还是不变,物体都有惯性。3、外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外界因素无关,物体惯性大小就是指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5、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说“受到惯性”“惯性作用” 。
课堂提高训练:1、 列举几个在生活中应用惯性的例子。2、 飞机不是在飞到目标的正上方时投弹,而是要提前投弹才能命中目标,这是为什么?3、一列正在沿水平路面做直线运动的车厢天花板上A点有一小螺钉脱落,下落过程中螺钉未碰到其他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影响,螺钉必将落在A点的( )的地板上。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的,方法的,情感的
家庭作业 1、溜冰时,只需用脚在冰面上向后轻轻蹬一下,就回滑行很远,。由此假设,如果冰面没有摩擦的话,情形将会怎样?请以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2、观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惯性,列举几个应用惯性和预防惯性危害的例子,用学过的知识作简单分析,写一篇小论文。3、当排球二传手托球时,排球离开手后,在空中仍然会继续向上运动,因为___________的缘故。
板书设计 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教学反思 关于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本节课只能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给予初步的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在适当时再给予进一步的说明,只有经过多次重复(逐渐深入)的分析和说明,才能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同时,进行探究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