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力的合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②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③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④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激起学生广泛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与爱好,崇尚科学。
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课型课时
新授课; 一课时。
三、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2、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四、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合力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合力”这部分是通过“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人的合力”等图片来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部分先提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然后通过设置疑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大小是怎样的?”来展开。为了验证同方向与反方向上二力合成的大小,设定了一个学生“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来得出二力合成的结论。
这样安排的原因是让学生首先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替的前提,然后通过最简单的情况来认识合力的大小与方向是怎样确定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认识规律,可以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初识力的合成,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说明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一、 引入新课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就是运动状态保持不变,这也是惯性具体表现。那么,物体同时受两个力作用,运动情况会怎样呢?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迈入第三节—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较大的食物一只蚂蚁根本拖不动,它们怎么办呢?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观察过?学生:多只蚂蚁共同拖到蚂蚁窝。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4页《合力》同桌讨论归纳总结—合力与分力。教师:多个力共同作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你还能再举几个例子吗?(拓展一步)学生:拔河比赛,两个马拉车,划船比赛… 学生思考 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实验探究 注意探究的有效性 对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归纳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解决
2、力的合成:当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怎样求合力呢?什么叫力的合成?学生: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可能会忽略两个力方向相反的情况,教师可以再补充)
3、学以致用:教师:自由讨论课本105页图6-16和图6-17学生:a推与拉 F=F推+F拉 方向向前与两个力方向相同b 沉与浮 若F浮>G 浮 方向竖直向上 若F浮4、科学探究:教师:为了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下面开始实验探究106页图6-18来证实。
(1)、工具:橡皮筋两根,滑轮两个,钩码一盒,木版一块,钉子三个,小锤一个(2)、方法:按课本106页图6-18设计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3)、实验表格: F1(N)F2(N)F(N)F1与F2同向大小 大小 大小 方向 方向 F1与F2反向大小 大小 方向 方向 方向
(4)、探究结论:A、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 F1+F2。B、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 F1-F2。(5)、进行验证:比较验证你认识是否正确。
5、随堂检测: 课后3个练习题
课堂小结
家庭作业
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