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果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比实际值偏大,则测量出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
A.跟实际值相同 B.比实际值偏大 C.比实际值偏小 D.不能确定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小
B.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
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3.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4.如图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长5cm的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低端时停止计时,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21cnjy.com
A.11cm/s B.10cm/s C.9cm/s D.8cm/s
5.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快慢的
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6.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7.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1教育网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8.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每格为1s(转动未超过一周).下面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21·cn·jy·com
A.下滑的小车作匀速运动
B.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3.3cm/s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是静止的
二、填空题
9.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小车的路程用的测量工具是 ,测时间用的测量工具是 ;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小车在做 运动。www.21-cn-jy.com
10.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 ,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
11.(2008?恩施州)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cm/s.
12.如图所示,记录的是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在1200m的运动中, (选填“甲”或“乙”)车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是 m/s.
13.如图所示是同一木块先后两次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第二次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 cm;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木块的速度 ,木块所受拉力的大小 (均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14.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l 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 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 s,平均速度为 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5.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01秒的不同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 球运动时间短, 球做匀速直线运动。21·世纪*教育网
16.用高速频闪照相机拍摄正在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小球,得到一张频闪照片,如图9所示。已知每次曝光的时间间隔为0.1s。比较甲球通过AB段路程与乙球通过CD段路程的过程中,运动较快的小球为________。www-2-1-cnjy-com
17.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丙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_ s,平均速度为_______ m/s 。
三、实验题
18.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2-1-c-n-j-y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2·1·c·n·j·y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21*cnjy*com
四、计算题
19.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9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1.2k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1min.求:【来源:21cnj*y.co*m】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20.如图所示是小明乘坐的出租车车票,请回答以下问题:(8分)
(1)在小明所乘坐的全过程中,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出租车在行驶过程中,如图所示的速度行驶了1.8min,求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
车号
GT—A2138
日期
2007-9-12
上车
7:10
下车
7:28
单价
2.6
里程
4.2
金额
15.20
(3)若以小明所带的帽子为参照物,出租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五、综合题
21.(1)图中: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是____g;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___mL;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N;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
(2)木块从下图斜面所示位置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木块的平均速度。
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
用粗糙程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的数据如下表。根据公式 ,算出第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
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
木块质量/g
运动距离/m
运动时间/s
1
100
1.000
0.8
2
150
1.000
0.8
3
200
1.000
0.8
4
250
1.000
0.8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知道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比实际值偏大,隐含条件:测出的总路程准确,根据速度公式比较测量出的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由题知,测出的总路程s准确,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t比实际值偏大,
∵v=,
∴测量出的物体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v=适用于计算平均速度,即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2.C
【解析】
试题分析:小车沿斜面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是一段时间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
解:小车由静止释放,在重力、支持力、摩擦阻力作用下,沿斜面做加速运动,是变速运动.
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所以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小,故AB错误.
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做过实验应知道小车沿斜面做变速中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属于中等题.
3.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滑块的平均速度.
解: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
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
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滑块的平均速度,根据图示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掌握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求出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图知,小车的路程s=45cm,
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
小车的平均速度v===9cm/s;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小车的平均速度,根据图示求出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掌握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5.C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是物体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解: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故AD错误,C正确;
平均速度可以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精确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故B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考虑到桌子的长度不是很大、时间路程不能太小、时间用秒表容易记录以及实验时的误差大小等.
解:平均速度肯定要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再说时间到的时候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肯定A好,一到点掐秒表,应该还是较准确的,多做几次,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
故选A.
【点评】为了减小误差,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不能取太小的路程或时间,一般选定较长的路程来测时间.
7.D
【解析】解: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相当于木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不等于小车的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小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小车的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故B错误;
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故C错误;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所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压力及重力及参照物,属于中等题.
8.C
【解析】解:由图可知,小车上半程所用时间为t1=3s,下半程所使用时间t2=2s,
AB、上半程的速度为v1===10cm/s,下半程的速度为v2===15cm/s,所以,下滑的小车不是作匀速运动.故AB错误;
C、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2cm/s.故C正确;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与金属片之间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实验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2)由图示读出小车通过上半程和下半程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判断下滑的小车的运动状态;
(3)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4)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
点评:此题考查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关键是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加以利用.
9.刻度尺;停表;变速(直线).
【解析】
试题分析: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即长度,故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还要测时间,故用的测量工具是停表或秒表;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的速度逐渐变大,故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考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
10.地面;路程;大.
【解析】
试题分析: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就是物体运动了,否则就是静止的,通常我们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的位置发生着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是运动的;通过图片可知,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考点:参照物,速度。
11.0.75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的示数读出起点与终点的时刻.然后通过读刻度尺得出起点与终点的距离.再根据V=S÷T,求得平均速度.
解:起点时刻为10:5:4,终点时刻为10:5:10,所用的时间T为6s,起点刻度为4cm,终点刻度为8.5cm,所经过的路程S为4.5cm.
平均速度V=S÷T=4.5cm÷6s=0.75cm/s
答: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0.75cm/s.
点评:此题考查了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求法.应熟记公式,注意单位.
12.乙;30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以看出,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因此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乙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为1200m,则乙车的平均速度:v=s/t =1200m/40s =30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13.1.69~1.71 不相等 相等
【解析】
试题分析:长度的测量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只要在1.69cm~1.71cm之间即可。因为两次实验中都是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的,但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所以两次实验中木块的速度不相等。由两张照片可知,同一木块先后两次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条件知两次实验中木块所受拉力的大小相等。
考点:长度的测量;力与运动
14.0.3;1;快
【解析】
试题分析:从A到D,小球被拍照四次,经历了三个时间间隔,所以是0.3s;通过的距离是0.3m,则小球的平均速度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球越往下运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所以速度越来越快。
考点:平均速度
15.乙;甲
【解析】
试题分析:甲运动的时间为,乙运动的时间为,所以乙球运动时间短;甲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做加速直线运动。
考点:机械运动
16.甲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频闪照片可以看出,0.3s的时间,甲运动的路程比乙远,因此甲的速度快.
考点: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7.0.3 1
【解析】
试题分析:每隔0.1s拍摄一张照片,由图示情景求出小球的运动时间及路程,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球的平均速度。由图示可知,小球从A到D的运动时间是t=0.1s×3=0.3s,小球的路程s=30cm=0.3m,小球的平均速度v=S/t=0.3m/0.3s=1m/s.
考点:平均速度
18.(1)40.0;25.0;
(2)小;
(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解析】解:
(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0c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
故答案为:(1)40.0;25.0;
(2)小;
(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19.(1)100(2)300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9h.因为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所以,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 =100km/h,
∵列车通过桥梁的速度是v=v2=90km/h=25m/s
∴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s=v2t2=25m/s×60s=1500m,
(2)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500m﹣1200m=300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20.(1)14km/h (2)1.8km
(3)静止的, 因为出租车相对于帽子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分析:(1)从出租车车票上读出路程s和时间t,然后根据速度公式算出出租车的平均速度.(2)从图中读出出租车行驶的速度,然后根据s=vt求出行驶的路程即可.(3)判断出租车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1)由车票数据可知:s1=4.2km,t1=18min=0.3h,则出租车全过程的平均速度:υ1==14km/h;(2)由速度盘可知:υ2=60km/h,且t2=1.8min=0.03h所以,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s2=υ2t2=60km/h×0.03h=1.8km(3)出租车是静止的.因为出租车相对小明的帽子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答:(1)出租车的平均速度为14km/h;(2)这段时间通过的路程为1.8km;(3)出租车是静止的.因为出租车相对小明的帽子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21.(1)106,34,1.4,-7,(2)如图,,1.25m/s,无关。
【解析】
试题分析:(1)常见物理测量工具的读数要注意看清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的位置。天平的读数是用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标尺上游码左边对应的刻度。砝码的质量是105g,游码对应的刻度是1g,所以物体的质量是106g;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所以液体的体积是34ml,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示数是1.4N;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0℃下,所以读数是-7℃。
(2)需要测量的距离就是木块运动的距离,即木块的前端到金属片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第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是: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木块的质量改变了,但运动的时间没变,所以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无关。
考点:天平的读数,量筒的读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温度计的读数,测平均速度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