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表格式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表格式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06 10:17:23

文档简介

5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内容
第 二 单元 第 5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自学指导】
一、学会生字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经度(jīng)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
2、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蓑衣(suō)   候鸟(hòu)
连翘(qiáo) 阻挠(náo)   诸侯(hóu)
纬度(wěi) 忌讳(huì) 难测(cè)
销声匿迹(xiāo) 悄然无声(qiǎo)  侧面(cè)
3、多音字。
翘 连翘(qiáo) 落 丢三落四(là)
翘尾巴(qiào)  落枕(lào) 
差 差异(chā) 差劲(chà)
差遣(chāi) 参差(cī)
二、学会生词
1、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B)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B)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A)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3.作者链接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
(二)速读课文,思考: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作用?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语言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通过工具书,完成生字词。
三、点拨指导
1、【交流点拨】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交流点拨】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4、【交流点拨】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5、【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6、【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内容
第 二 单元 第 5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 2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的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请简要说说课文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的好处。
【交流点拨】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合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4.筛选信息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找出标志性词语,请找出本文的标志性词语。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二)品味语言
8.有人认为课文第一、二两段写得好,请精读这两段文字,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9.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①麻雀囤食要落雪。②蚂蚁垒窝要落雨。③燕子低飞要落雨。④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⑤龟背潮,下雨兆。⑥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⑦泥鳅静,天气晴。⑧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点拨指导
【交流点拨】不能调换。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