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课题
《木兰诗》
课型
教读课
主备人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乐府诗的基本文学常识,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从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两方面去把握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疏通文意,学习积累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
把握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木兰诗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堪称乐府诗中的“双璧”。
2.花木兰其人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这一英雄形象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课前准备:
1.《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___________.
2.《木兰诗》和__________一起,堪称乐府诗中的“双璧”。
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军帖( ) 辔头( )溅溅( ) 胡骑( )啾啾( ) 朔气传金柝( )( ) 策勋十二转( ) ( ) 出郭相扶将( )霍霍( ) 著( ) 云鬓( )
二、课堂学习
(一)、字词理解
1. 唧唧( ) 2.木兰当户织( )
3.机杼声( ) 4.惟闻女叹息( )
5. 问女何所忆( ) 6.昨夜见军帖( )
7.卷卷有爷名( ) 8.愿为市鞍马( )( )
9.西市买鞍鞯( ) 10.辔头( )
11.旦辞爷娘去( )( )( )
1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 )
13.胡骑鸣啾啾( ) 14.万里赴戎机( ) 15.关山度若飞( ) 16.朔气传金柝 ( ) ( )
17.寒光照铁衣 ( )
策勋十二转( )( )
19.赏赐百千强( )20.愿驰千里足( )
21. 出郭相扶将( )( )
22.当户理红妆( ) 23.磨刀霍霍向猪羊( )
24.著我旧时裳( )( )
25.当窗理云鬓( )26.对镜帖花黄( ) ( ) 27.出门看火伴( )( )
2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 )
29.双兔傍地走( )
(二)、句意理解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文:
5.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文:
6.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
7.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译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文:
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
10.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内容探究
朗读——感受民歌味
这首诗歌中的诗句大多是五言,五言的节奏一般是2/3式停顿,长句子要特别注意;句子押韵,句式相同,可以配乐演唱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析读——理清节、知内容
概括文中记叙了那几件事情?看看哪些地方叙述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的处理好在哪里?
译读——感悟诗歌美
同桌对读翻译课文
品读——读奇诗,品形象
结合诗中的字、词、句子分析木兰形象,并用朗读表现出来。建议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批。
三、归纳与总结
(一)下列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知识卡片: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
(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知识卡片: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
( )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知识卡片: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4.(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知识卡片:复沓,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
文言现象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
古今异义
军书十二卷 古义:
今义:
从此替爷征 古义:
今义:
出郭相扶将 古义:
今义:
双免傍地走 古义:
今义:
赏赐百千强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 昨夜见军帖( )
对镜帖花黄( )
愿为市鞍马( )
东市买骏马( )
愿为市鞍马( )
愿驰千里足( )
词类活用
策勋十二转 ( )
愿为市鞍马 ( )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当局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件事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四、积累与运用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
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句子是:
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衬托思亲之情的句子是:
《木兰诗》夸张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最能反映木兰艰辛的战场生活的句子)的句子是:
《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终于凯旋的名句是:
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语句:
描写木兰回家,家人兴高采烈的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11.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用比喻巧妙解答木兰女扮男装奥秘的句子)是:
拓展阅读 ——古代女英雄形象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译文: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嫁给石柱(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宣抚使(当地土司)马千乘(他乃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马千乘带领石柱土司地区的三千人马跟随明朝官军征伐播州杨应龙叛乱,(秦)良玉则自己也带领五百精锐部队跟随丈夫一起出征,并且自带军粮。她与明军副将周国柱在邓坎(地名)一带截住贼军的去路。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贼军乘明朝官军举行宴会欢度节日之时,采取夜袭的方法,袭击明军。(秦)良玉夫妇当时很有警觉性,并没有沉浸于欢宴当中,当贼军来袭时,良玉夫妇就率领军队击破贼军的偷袭,并且跟随贼军部队进入老巢,连续攻破金筑(杨应龙大寨的名字)等七个寨子。然后,又协同酉阳等土司部队一路攻取桑木关(关隘名字),取得大捷,秦良玉夫妇在此次战役中为南川路(当时明军分八路进军)这路的首功!平息叛乱后,(秦)良玉并没有向朝廷索要功劳。后来,马千乘因为开矿事件得罪内监,被内监指使的刁民告上衙门,被害死在云阳(重庆的地名)的监狱中。由于秦良玉也有战功,所以丈夫去世后,她便因为儿子还小,继承了丈夫的土司一职。秦良玉素有智谋和胆略,擅长骑马射箭,并且对于诗词等方面也有造诣,为人温文尔雅,但是对待底下的将士却十分严格,每次打仗要发布命令时,军队都很有军纪,没吵嚷的。所率领的军队名叫“白杆兵”,为远近地方的敌人(包括土司、以后的农民军及辽东的满清铁骑)所忌惮(害怕)。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自主纠错)
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