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1
一、选择题
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21·cn·jy·com
A.禹死后启继位 B.建立武装
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
解析: 由材料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出现了私有制,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A
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解析: 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它体现了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www-2-1-cnjy-com
答案: B
3.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21cnj*y.co*m】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 从材料中“戎”“从”可知诸侯的义务,“王”“国”“侯”等反映了古代的分封制。
答案: B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此判断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21*cnjy*com
A.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B.形成森严的等级秩序
C.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 D.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
解析: 由“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答案: C
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解析: 材料大意是:“微子启虽然年长,但他是庶出,不能继承王位;纣王虽然年幼,但因为是嫡长子,所以继承了王位”。这反映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答案: B
6.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 )21世纪教育网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政治态度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可知,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我国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而宗教信仰、财产制度和政治态度则与材料信息的要求不相符。
答案: C
7.“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解析: 分封制的核心是规定了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共主”等级森严的局面,故选B项。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是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的局面,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廷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21教育网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材料三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白虎通·宗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21cnjy.com
(2)观察材料二图示,你能解释这一制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大宗”“小宗”吗?基于这一制度,西周社会把整个统治阶级分为哪几个等级阶层?www.21-cn-jy.com
(3)概括材料三包含的主要思想。说说这一制度对于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中反映的宗法观念,指出与宗法制有关。第(2)问应注意分析材料二指出大宗和小宗的关系。第(3)问应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周为确保大宗地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1·c·n·j·y
答案: (1)观念:宗法观念。制度:宗法制度。
(2)解释:凡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等级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21·世纪*教育网
(3)主要思想:确保大宗的地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1-c-n-j-y
[课时作业]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2
一、选择题
1.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解析: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目的是加强对六国王子皇孙、富豪的控制,削弱他们的实力,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的意思正好相反,排除。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 C
2.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书绳简策的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21教育网
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②秦朝实行分封制
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秦朝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秦朝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②错误;廷尉由皇帝任免,④错误,故排除②④。
答案: C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 )21cnjy.com
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解析: 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制提升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1·cn·jy·com
答案: D
4.(2017·湖北黄石高一月考)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 )www.21-cn-jy.com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解析: 本题材料“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反映了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作用之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因此选D项。A项属于中央集权,与材料不符,B、C两项都违背所学知识,都排除。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D
5.(2017·湛江高一调研考试)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解析: 中央集权下,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与题意皇帝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并未体现神权,故B项错误;为避讳改称谓不能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故C项错误;因犯讳改称谓,以达到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
答案: D
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
解析: 本题的重点落在秦朝的郡县制上。秦朝时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以及郡县长官都是直接由皇帝任免的。故选C项。www-2-1-cnjy-com
答案: C
7. (2017·黑龙江哈尔滨高一统考)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2-1-c-n-j-y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解析: 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从而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A项是在经济领域的措施,不符合政治制度的设问;B项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措施,不符合政治制度的设问;C项主要是体现专制主义,即皇权的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21*cnjy*com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材料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2)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吗?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解析: 本题属于图片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及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第(1)问,态度可结合材料中信息“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判断得出;原因的分析应结合秦朝统一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得出。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史实不难判断;第二小问应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要求只回答积极影响。2·1·c·n·j·y
答案: (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21·世纪·教育·网】
(2)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
(3)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课时作业]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3
一、选择题
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21教育网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见汉高祖采用郡国并行制。汉高祖认为秦朝“前世之弊”在于废分封,行郡县,一旦农民起义,无人勤王,导致速亡。宗法制从西周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A项错误;汉承秦制,C、D两项错误。www.21-cn-jy.com
答案: B
2.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2·1·c·n·j·y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解析: 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政令,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了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B
3.(2017·吉林长春高一考试)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21·世纪*教育网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B两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这只是表象,故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21·cn·jy·com
答案: C
4.(2017·山东省滨州市模拟)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7·辽宁铁岭高一段测)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解析: 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项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无关项;B项“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项“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均不符合题干“其核心是围绕”的要求,具有一定片面性。
答案: C
6.(2017·湖北黄石高一月考)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作用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封建制度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发展演变,其中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B项。A、C、D三项都符合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趋势,不选。
答案: B
7.广西一些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有关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科举制的特征。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2016·四川学业水平测试)(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指出上述二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
解析: 第(1)问要分别抓住材料一、二中“举荐”“科举”等信息。第(2)问可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中“欲徇私举之而不得”等信息回答。21cnjy.com
答案: (1)制度: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德才;考试成绩。
(2)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课时作业]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4
一、选择题
1.(20l7·深圳高一检测)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解析: “主荒臣专”是说皇权丧失,丞相专权。并认为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
答案: A
2.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不可僭越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相权逐渐削弱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皇权达到了顶峰,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B项正确;相权在明朝被废止,清朝已经没有丞相,设立军机处,未能体现相权的逐渐削弱,故C项错误;废丞相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21教育网
答案: B
3.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六部是没资格分“理”全国政务的,只有皇帝有资格。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均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措施,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以解决皇帝的辛劳才是明太祖的措施。
答案: A
4.《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1·cn·jy·com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就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所以A、B、C三项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项。www.21-cn-jy.com
答案: D
5.(2017·江苏启东月考)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朝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解析: 由材料“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可知,明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国家决策权依然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排除A项,答案选C项。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所以B项说法有误;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2·1·c·n·j·y
答案: C
6.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词“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是秉旨办事,正因为此,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 D
7.(2017·宁夏银川高一月考)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21·世纪·教育·网】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均不能解释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的原因,军机处的设立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才能解释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明代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21世纪教育网
(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仔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第二小问要从废丞相的目的入手来回答。第(2)问中“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要理解题中观点,此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错误,“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分析。第(3)问由废丞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 (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时间:清朝雍正帝时。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21cnjy.com
(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