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06 12: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诗经》二首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yáo tiǎo)   蒹葭(jiān jiā)
B.荇菜(xìng) 关雎(jū)
C.溯洄(sù huí) 寤寐(wǔ mèi)
D.萋萋(xī) 琴瑟(sè)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左右芼之(     )
(2)溯洄从之(     )
(3)白露未晞(     )
(4)道阻且跻(     )
(5)在水之涘(     )
(6)宛在水中沚(         )
3.按要求默写填空。
(1)《关雎》中君子产生追求淑女愿望的句子是“?
 ”。?
(2)《关雎》中君子想象求得淑女后欢乐的句子是“?
  ”和“ ”。?
(3)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作者的灵感之源。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       ,       ”这两句诗。?21cnjy.com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部分为周代宫廷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www-2-1-cnjy-com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课内品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8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窈窕淑女(      )
(2)君子好逑(      )
(3)寤寐思服(      )
6.文中“琴瑟友之”是指(  )
A.以琴瑟为好友
B.弹琴鼓瑟对待好友
C.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D.对琴瑟表示友好
7.这首诗首章用“            ”起兴,引出“            ”;诗中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不得时苦苦思念的短句是“         ”“        ”(不必是连贯的句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抒情主人公以      来化解求之而不可得的矛盾。?
8.仿照示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诗句。
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译句:鸟儿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1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2~15题。
子 衿
青青子①衿②,悠悠我心。
纵③我不往,子宁④不嗣音⑤?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⑥,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①子:男子的美称。②衿(jīn):襟,衣领。③纵:即使。④宁:岂,难道。⑤嗣(sì)音:继续通音信。⑥挑兮达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21·cn·jy·com
12.本诗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请具体分析。
13.“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这两个问句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14.“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5.这首诗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二)(2017上海中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6题。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6.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串了整首曲子。
??表达交流
17.右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会徽,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www.21-cn-jy.com
(1)构成要素:?
?
?
(2)寓意:?
?
?
??体验中考
18.(2017黑龙江绥化中考)阅读以下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材料一 河畔啼声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让国学真正发挥作用。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B 解析 A项,“窈”应读“yǎo”。C项,“寤”应读“wù”。D项,“萋”应读“qī”。
2.(1)挑选 (2)逆流而上 (3)干 (4)(路)高 (5)水边 (6)水中的小块陆地
3.(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4.D 解析 “《诗经》全部是四言诗”的说法错误。
课内品读
5.(1)文静美好的样子 (2)好的配偶 (3)思念
6.C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幻想
8.(1)美丽文静好姑娘,小伙子的好对象。
(2)长长短短鲜荇菜,左左右右采摘忙。美丽文静好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9.解析 从“白露为霜”可知季节——秋季,可抓住“苍苍”“萋萋”等归纳画面特点。
参考答案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解析 从诗中反复出现的“从之”体会追求之意、相思之苦。
参考答案 表达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11.解析 要从这种手法在节奏、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回答。
参考答案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步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1·c·n·j·y
课外拓展
12.解析 从开篇先抒情,后面才交代原因,可知是倒叙。
参考答案 倒叙。前两章以“我”的口吻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的烦乱心情。
13.解析 联系恋人久无音信的处境和反问的语气揣摩。
参考答案 对恋人既担心又怨其不来音信的矛盾心情。
14.解析 从“一日”与“三月”的比较可把握修辞手法,联系全诗可体会其深情。
参考答案 夸张。用一日不见如隔三月的夸张,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
15.解析 从“子衿”“子佩”可知主人公是一女子,再归纳她干什么,流露出什么情感即可。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杳无音信的恋人,表达她对恋人望穿秋水般的期盼与思念。
16.D 解析 对离别情景的描写并没有贯串整首曲子,此曲中还有抒情。
17.解析 第(1)问,由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会徽,把握其构成要素有“圆月”“大海”“书卷”“月牙”“祥云”“印章”;然后根据各要素在图画中的位置关系,选择恰当的方位词和形容词,组织语言描述。第(2)问,背景构图为大海,让人不禁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同时也表明中国诗词如海洋浩瀚无边;“中”字进行了变形设计,横笔似长长的书卷,让人联想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字与背景结合突出了中国诗词博大精深的深邃意境,表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共同参与的情愫。21教育网
示例 (1)图的上方是一轮圆月,下方是一片海洋;圆月中左边是一书卷(书轴),右边是月牙、祥云,右上角是一方印章。(答出“书卷”“月牙”即可)(2)①体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②中国诗词如海洋浩瀚无边,神奇奥妙;③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④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答出两点且意思对即可)【21·世纪·教育·网】
18.解析 材料一显然是在谈“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材料二则是关于“国学智慧”的,回答时一定要扣住国学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