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8年春学期八年级学情检测(二)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8年春学期八年级学情检测(二)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06 16:5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春学期八年级学情检测(二)
语文试题 2018.05.29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祖国的名山大川美得令人zhì xī,她实地写生,积累了大量鲜活的山水画素材,这种师法造化的积累使她的画风内涵丰富,生机àng rán。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
A.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B.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21·世纪*教育网
C.印度电影《起跑线》接棒《神秘巨星》,再度缔造小语种片子的逆袭神话。
D.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共10分,第1—6题1分,7、8两题2分)
(1)___________ ___ __,可见一斑。 (2)耳闻不如目见,____ _ _。
(3) ,不舍昼夜。 (4)贫贱之知不可忘, 。
(5)愚者暗于成事,________ __ ___。 (6) ,稍稍正坐。
(7)《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21*教*育*名*师
(8)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
那么, 。(《白杨礼赞》)
5.名著阅读。(5分)
A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21-cnjy*com
(1) 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 》,文段中的A的姓名是 。在名著中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3分)
(2) 请你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关于A的另一个经典故事: (2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7分)
实验初中举行“诗韵和风”的诗词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题目。
(1)【诗词科学】 请探究诗词中的科学,选出蕴含气候受海拔高度影响的诗句 (3分) (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注:①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2)【诗词大赛】我校代表队参加姜堰区古诗词大赛,在“飞花令”环节中要求完成含“雁”的诗句,请你也来试一试自己的积累吧。要求写出两句含“雁”的完整诗句。(2分)
① , 。
② , 。
(3)【诗词讲座】学校学生会拟邀请区文联作家朱老师下周三上午第二节课来校作“鸟与诗词艺术”主题讲座,于是,学生会拟写了这样一则通知。(2分)
通 知
鸟是人类的朋友,自然的精灵。鸟类的巨大美学价值,激发了艺术家的灵感,使音乐、舞蹈、诗歌、建筑、服饰、绘画与鸟结下不解之缘。我校学生会将邀请市文联作家陆老师到我校报告厅作“鸟与诗词艺术”的主题讲座。
2018年5月29日
这则通知,缺少两项重要内容,请予以补充。(2分)
A. B.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 阅读戎昱的《桂州腊夜①》一诗,完成第7题。(6分)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戎昱在唐广德至大历年间,先后在荆州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大历后期宦游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腊夜:除夕之夜。
7.(1)分析颈联中“孤”字的表达效果。(2分)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简要分析。(2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二) 阅读文言片段《陆游筑“书巢”》,完成8~11题。(14分)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②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④观之,客始不能入,既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2·1·c·n·j·y
注:①椟:木箱。②陈:置。③觌:看。④就:走向前。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俯仰四顾 ( ) ②未尝不与书俱 ( )【21·世纪·教育·网】
③或至不得行 ( ) ④乃引客就观之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而乱书围之
A.何陋之有 B.吾欲之南海 C.学而时习之 D.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 非 吾 所 谓 巢 者 邪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从文中看,表达了陆游怎样的生活情趣?得到的启示是什么?(2分)


(三) 阅读张坤的《“水草精英”菖蒲》,完成12~14题。(10分)
①说起菖蒲,现在很多人一般不知道它为何物。可是在古代,它可是地地道道的“时尚先锋”。
②菖蒲因生长地不同分为泥菖蒲、石菖蒲、水菖蒲,皆具有香气,丛叶翠绿,叶形似剑,端庄秀丽。据传,春秋战国时期,铸剑鼻祖欧冶子曾受到菖蒲的启发,铸就了“纯钧”宝剑。一阵风起于水波之上,那些直挺挺的叶子随风而动,如一支支宝剑纷纷出鞘,泛起一道道凛然的光芒。也难怪,有些地方的人会把菖蒲叫做“水剑”。21cnjy.com
③很多古人都爱食用菖蒲。《抱朴子》中记载,周文王特别喜欢吃的一种叫“菖蒲葅”的食物,就是用菖蒲做成的腌菜。梁代江淹《采石上菖蒲诗》中云:“冀采石上草,得以驻衰颜。”可见服食菖蒲以驻颜、长生,在古代曾是一种很流行的观念。他们还常用菖蒲酿成菖蒲酒来饮用,尤其是端午,饮菖蒲酒或雄黄酒是一种习俗,五月初五甚至被称为“菖蒲节”。【21教育名师】
④古时还有在端午头戴菖蒲的习俗。如古小说《风月梦》中描述扬州风俗,“那些村庄妇女,头上带着菖蒲、海艾、石榴花”。端午这一天,亦可将菖蒲连带韭菜、大葱和艾叶混在一起放在门口、窗户甚至屋顶上,其辛辣气味足以让鬼祟避之唯恐不及。而且菖蒲形状类剑,亦有辟祟之效。
⑤菖蒲除了可以食用、避邪外,古人对它的品性也相当推崇。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 “花草四雅”,因菖蒲耐苦寒、安淡泊,而居“四雅”之首。远在尧时菖蒲就受到人们的尊崇:“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日:尧韭。”据说尧韭生于农历四月十四日,这样菖蒲有了生日,便有了不朽的魂灵。修剪了根茎,菖蒲被文人雅士供在庭前案上,青翠挺拔,励志养神。夜间点灯观书,菖蒲能吸收烟气,不伤眼睛;置星露之下,早晨取叶尖露水洗目,有明目之效。
⑥养菖蒲也有学问,不能用河水和井水,要用泉水和雨水,最好是用一大缸存雨水,慢慢撇掉杂质,水纯净后再用来浇菖蒲;晚上放在外面接露水,早晨再搬到屋内。古人有诗云,“一窗凉气如清雾,起看菖蒲叶上珠”,说的就是这种养种习惯。
12.综观全文,在每个括号里用两个字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种类 → ( )→ ( )→ ( )→ ( )
1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据说尧韭生于农历四月十四日,这样菖蒲有了生日,便有了不朽的魂灵。

14.第②段中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欧冶子铸就“纯钧”宝剑的故事?(3分)

(四) 阅读李慧勇的《深挖一眼泉》一文,完成15~18题。(10分)
①近日阅读,看到一个有趣的情节。据载,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赶路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写的石碑。他观赏了一阵,刚准备离开又忍不住返回,然后下马继续研究。最后,干脆坐下来反复揣摩,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三天。如此专注,不知者或以为痴,却是成就事业的必然。
②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不专不诚,焉能成事?历史上,勾践多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霸业;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书写了不朽篇章。今天,屠呦呦靠着滴水穿石的韧劲,历经190次失败,最终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黄大年凭着“不疯魔,不成活”的拼劲,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引领中国走入“深地时代”。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足迹,都刻印着艰辛与执着,专注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品质。
③反观一些人,缺乏尽职履责的恒心和定力,在浮躁中蹉跎了时光,靡费了才干。有的人稍遇挫折,就想调岗位、换环境;有的人拈轻怕重、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怕吃苦,难以静心做事,凡事追求“短平快”。“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专注的人,往往能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于关键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便碰到诱惑、遭受挫折,也能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至成功。反之,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干什么都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事实证明,如果无法保持专注,很容易陷入躁动、低效、粗浅的泥淖。
④进而言之,专注也体现为一种内心的坚守,一种忘我的情怀。诗人贾岛“推”“敲”未定,在驴背上想得出了神,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王国维亦总结过众所周知的求学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凡此莫不表明,无论读书学习还是干事创业,都体现为日积月累、历久弥深的过程,都需要目标专一、久久为功。
⑤涵养专注力,信念与责任感是最好的守护者。古人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而唤醒内心深处的责任意识,时常自警自省,则能抵御外在诱惑、对抗消极散漫。对个体而言,根除沽名钓誉之心、摒弃急功近利之意、涤荡冒进浮躁之气,才能凝神静气、行稳致远,抵达成功的彼岸。
⑥“用功譬若掘井”,一锹下去可能会遇到瓦砾,也可能会遇到岩石。但是,只要心无旁骛,倾力深挖一口井,自有清泉涌出之日。排除一切干扰、集中全部精力,始终保持那么一种静气志气、痴劲钻劲,我们就一定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成就生命的丰盈。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6.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如果无法保持专注,很容易陷入躁动、低效、粗浅的泥淖。

17. 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五)阅读王崇亚的《向一棵树鞠躬》,回答18-21题。(20分)
(1)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2)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3)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www-2-1-cnjy-com
(4)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5)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6)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7)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21教育网
(8)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9)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10)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11)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12)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13)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14)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15)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21·cn·jy·com
(16)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颗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17)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18)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8.第(3)段说:“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1世纪教育网


19.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1)请联系具体的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3分)
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2)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20.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B.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C.第(6)段划线句写出了榆树安分守己,屈从命运的态度。
D.作者构思巧妙,托物寓意,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契合无间,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21.比较本文第(13)段划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6分)www.21-cn-jy.com
[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2-1-c-n-j-y
(宗璞《紫藤萝瀑布》)
写法上的相同点:

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

三、作文(60分)
请以“风景里的我”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规范;④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21cnj*y.co*m】
八年级语文学情调查试题 2018.03.23
参考答案
1.窒息 盎然
2.A
3.B
4.略
5.(1)水浒传 鲁智深(或鲁达) 见义勇为(或嫉恶如仇) (2)拳打郑关西(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大闹桃花村、二龙山落草等)21*cnjy*com
6.(1)C(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孤雁不饮啄,悲鸣声念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A.时间:下周三上午第二节课 B.落款:学校学生会
7.(1) “孤”字既表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诗人主观感受上的寂寞。
(2)示例一:以动衬静。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21教育】
示例二: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
示例三: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3)答:表达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的思归之情。
8.(1) ①看 ②曾经 ③有时 ④便,于是 ,就
(2)C
9.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0.(1)于是也大笑说:“它像‘巢’,确实啊!”。(2)里面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11.①嗜书如命,徜徉书海,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和对文学的深沉的爱;
②我们也要像陆游一样刻苦学习,要努力坚持自己的理想。
12.食用 避邪 品性 养种(4分)
13.不能。“据说”,是根据别人说,表达此信息的来源并非发言人,菖蒲的生日之说的真实性不确定。如果去掉,表意就不严密了。这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3分)
14.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欧冶子受到菖蒲的启发铸就“纯钧”宝剑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地说明菖蒲叶形似剑的特点。(3分)
15. 专注是成就事业的必然。
16.“泥淖”比喻躁动、低效、粗浅,使得议论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表现了不专注的不良后果。
17.对比论证。将“专注做事的人”与“不能保持专注的人”的表现与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专注是成就事业的必然的观点,增强文段说服力。
18.生长环境极其恶劣;生长姿态矮小、细弱、朴实;有安分朴实、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有忍受苦痛,顽强生长的生存信念。 19.(1)运用比喻、反复、对比手法(1分,答出1个即可),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榆树面对苦难隐忍刚毅的精神(1分),突出强调了老人和榆树在生活经历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上的共性(1分)。
(2)内容上写出了我被老人和榆树的精神所感动,表达了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2分)。结构上点题,首尾呼应,总结了全文(2分)。
20.C
21.写法上:都用了插叙。(2分)
写作意图:本文插叙老人的生活经历,突出老人生活的艰辛曲折(1分),衬托出他面对磨难坦然顽强的精神(1分)。
链接材料将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与现在的藤萝形成对比,突出了眼前这一片紫藤萝的蓬勃生机(1分),为下文作者的深入思考作铺垫(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