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习惯转变的实验研究”课题汇报课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蒸发
石桥中学课题组
2008年4月
6.3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蒸发
什么叫汽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有关现象,了解蒸发;通过观察对比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致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积极态度,激发主动观察的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
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蒸发的利弊与利用。
温度计、火柴,酒精灯,玻璃片,木夹,盛有适量水的烧杯,胶头滴管、温度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题目标
引入 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苹果变得干瘪。引出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与观察思考欲望) 通过观察生活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
进行新课 幻灯出示:早晨拖地的时候,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现象?请观察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 师投影生根据课前观察所举例子。师投影学生根据举出的现象所提的一些问题,对所提问题进行投影。教师用幻灯片出示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难点。)师: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师引导。。重点问题参考方案方案1(目的在于解决重难点)师:哪些因素能够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学生积极进行猜想。(该部分学生可能能猜想出课本上有的三个因素,但蒸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可能猜想不出来,这点需教师引导。对于蒸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的引导:抢救中暑的病人时,内行的人总会在病人的胸口或额头擦拭酒精,这是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用水呢?)师:我们来进行验证。 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师巡回指导。师出示课件,整理归纳结论。简单评估一下实验。师出示课件“观察思考”,设疑。师: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A、酒精的温度低,B、吸收热量。学生回答不一。 师:光靠感觉不准确,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渗透探究、以事实为依据意识) 方案2 参考方案:把温度计醮上酒精,待酒精蒸发后观察示数变化。 生:温度计示数下降。酒精蒸发吸收了热量。 结论: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通过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猜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链接 1.农民们经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粮食放在通风处摊开来晒,这是为什么呢? 2.如果让你给水果保鲜,你有哪些方法? 3.炎热的夏天,如何降温? 4.在四川邛徕窑遗址中出土了一种唐朝“省油灯”。这种省油灯的灯盏是铜质的,在灯盏下增加了一层夹层,又叫夹层灯。夹层留一小孔,可以从小孔向夹层中加水。灯点燃后,油温度升高,加快油的____,增加耗油量。在夹层中加水,降低油温,减慢了油的____,达到省油的目的。师总结: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蒸发有时对我们是有利的,要加快;有时是不利的,要减慢。 观察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体会科学的奥秘。
小结 谈谈收获。我还有哪些疑问?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作业 上网搜索“坎儿井” “蔬菜的贮藏防腐保鲜技术”填写下节观察日记,提出问题。3.课本:P18-2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学生学习习惯
——————————————
附
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生的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体会科学的奥秘。对实验教师的目标:形成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雏型。实验教师熟练的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技巧。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让师生关系更融洽。
实验结论
本课题通过写观察日记,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现象,细心记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探究、解惑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对科学充满了好奇。
小孔
油
夹层
灯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