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8 11:3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哽咽(gěng) 赚钱(zhuàn) 踱步(duó) 捂(wǔ)
惩罚(chéng) 祈祷(qí dǎo) 诧异(chà) 宛转(wǎn)
戒尺(jiè) 皱边(zhòu) 督学(dū) 郝叟(hǎo sǒu)
膝头(xī) 懊悔(ào) 萨(sà) 钥匙(yào)
挟(xié) 惨白(cǎn)
(2)多音字辨析
(3)解词
哽:声气阻塞。
赚:获得利润。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
【重点句子分析】
(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其中最能体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是他关于法国语言的一段讲话。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动作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的迸发和集中体现,是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2)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上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上课后,听了老师“最后一课”的宣布,他“心里万分难过”,受到了震动,又产生了“多么懊悔”的心情。说不出分词用法,他内心难受;拿到新字帖,激起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看到老师一动不动的姿态,他充满了对老师的同情;最后一课结束时,他更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总之,在这“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小弗郎士迅速觉醒、成长起来了。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他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2)背景知识
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但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6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段),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二部分(24~29段),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2)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写作特点
①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线索人物,通过他那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②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作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了一个足以表现巨大事件本质的生活片断——最后一堂法语课,暗示了普法战争的悲剧性后果。
③生动细致的描写
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
【课文写作特色】
1.通过描写言行,表达人物感情。
2.运用心理描写,揭示内心世界。
3.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
【课本习题提示】
一、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责备,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1.描写韩麦尔先生不同寻常的服饰,表现他要告别祖国语言时的万分悲痛而又镇定的心情。
2.描写他的神态,可猜想到他告别与之相伴一生的母语而悲痛不已的心情。
3.描写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悲愤、无畏的心情。
三、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 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
四、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膝盖(xī) 哽咽(gěng) 皱边(zòu) 祈祷(qǐ)
B.奥悔(ào) 踱步(duó) 宛转(wǎn) 诧异(chà)
C.惩罚(chěng) 赚钱(zhuàn) 糊涂(tu) 赫叟(hǎo)
D.钥匙(shi) 铁杆(gǎn) 绕远(rào) 戒尺(jiè)
(2)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韩麦尔先生呢,__________(A.走;B.进;C.踱)来__________(A.踱;B.走;C.出)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②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__________(A.忠诚;B.忠心;C.忠实)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__________(A.谢意;B.敬意;C.敬爱)。
③他亲手__________(A.种;B.种植;C.栽)的紫藤,如今也__________(A.绕着;B.围绕;C.围着)窗口一直__________(A.攀上;B.爬到;C.上到)屋顶了。
④可是他有__________(A.充足;B.足够;C.充分)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
(3)选择题。
①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贪玩,学习不用功,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B.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C.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朴素的爱国意识得到了升华,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②小弗郎士觉得在“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天生聪明,只是平时没认真听讲。
B.老师这堂课讲得认真、浅显易懂。
C.“最后一课”的内容简单,容易理解。
D.表明此时小弗郎士渴望学习的强烈感情。
③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是交际工具,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靠它来联络和组织斗争,兴复祖国。
B.当了奴隶并不可怕,只要记住自己祖国的话,就可以起来斗争,组织起来越狱。
C.人民只要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团结起来,打击外族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D.只有牢记住自己祖国的语言,才会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才会团结起来,找到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4)判断题。
①《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不同情景的对比来表现主题的。(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就这样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①第一段单句成段,其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③第二段中三个“这些”各指代什么?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中的“现在”与本段中的哪个词相照应?
⑤对第二段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是个单纯幼稚的孩子,尽管韩麦尔曾经惩罚过他,用戒尺打过他,但他并没有怀恨在心。
B.小弗郎士是个懂事的孩子,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时,他懊悔极了,心中充满了对学习的留恋,对老师的敬意。
C.对于韩麦尔先生的惩罚,小弗郎士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D.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天性,使他忘了曾经受的惩罚和挨的戒尺。
参考答案
(1)D (2)①C A ②A B ③C A B ④B (3)①C ②D ③C (4)①× ②√ (5)①表现了“我”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无限珍惜,表达了“我”的懊悔之情,起着强调作用。 ②热爱祖国语言 ③A.不会作文;不能学法语;从前没好好学习。B.语法、历史等课本。C.就要跟课本分手,跟韩麦尔先生离别。 ④从前 ⑤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