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古诗两首
惠春江崇晓景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诗取材广泛,想象丰富。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善于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的水景。“春江晓景”图有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
抓字眼 明诗意
译文:
竹林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
春江水暖鸭子最先得知
问题探究
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蒌蒿满地芦芽短
译文:
蒌蒿已经遍地芦苇
才刚刚吐芽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正是河豚将要沿
江而上的时候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
春天的喜爱之情。
诗歌小结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紧紧抓住了惠崇这幅《春江晓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课堂作业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清 明
杜牧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杜牧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明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简介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杜牧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5、借问:请问。
注释: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诗意理解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堂作业
时间:______ 天气:______
地点:______
行人(心情):______________
牧童(动作):______________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