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6-08 21:5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研读材料和图片、小组合作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环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出现的问题进而理解周总理的外交智慧;通过列表,梳理本课知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情景引入
阅读下列材料,请你用几个词语来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特征。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 周恩来
师:出示图片,出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
生:研读图片,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特征,燃起探究新课的欲望。
师总结:不独立、不自主、不平等
师导课: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外交形象的?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自主探究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在外交上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外交成果如何?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时间?具体内容是什么?影响是什么?
3.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特点分别是什么?会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4.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一方针的作用是什么?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生:预习热身,标注课本内容,找到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整体把握教材。
师:巡视巡视,指点。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问题1】
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不平等、无自主权的屈辱外交。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请阅读下列材料,指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材料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问题2】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形势如何?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右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出兵朝鲜,并将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威胁中国的安全,阻止中国统一。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请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问题3】
为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新中国的领导人是怎么做的?建国第一年,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过渡】
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新中国不仅积极地开展外交活动,而且还特别重视搞好与邻国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颇受欢迎、影响深远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问题1】
阅读教材第82页,完成下列表格。
提出时间

提出者

内容

首次确认
④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影响

【问题2】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问题3】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过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此次会议,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问题1】
阅读下列材料,看一看这次会议遇到了什么问题?
A国发言人:我认为: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我们要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
B国发言人:我认为: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C国发言人:我认为: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
【问题2】
如果当时你是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你会怎么做?是针锋相对还是置之不理?我们通过视频(万隆会议视频片段),了解周总理的外交智慧和外交风采。
【问题3】
阅读下列材料,说一说“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材料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问题4】
综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会议名称

时间
② 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 ③
参与国家
亚非国家
会议特点
这是第一次没有 ④ 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中国贡献
提出“ ⑤ ”的方针
方针的作用

师:出示问题和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思考问题。
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展示交流。
师总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师:出示问题和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和教
材,思考问题。
生:生阅读材料和教材,思考问题,展示交流。
师总结: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
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师:出示问题和图片,组织学生阅读图片和教材第81页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生:阅读图片和教材,了解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师总结:对策:打破美国封锁,积极主动的走向世界,广交朋友(新中国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
成就: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师:布置任务,出示表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总结:①1953年;②周恩来;③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④1954年;⑤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生:思考讨论、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师总结: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②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③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 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尊重、平等、和平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师:出示材料和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讨论交流。
生:阅读材料,了解这次会出现的问题。
师总结:问题: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阴谋破坏会议;
师:设置情境,出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播放视频。
生:讨论交流,观看视频,了解周总理的外交智慧和外交风采。
师总结: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师:出示问题和材料,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理解方针的作用。
师总结: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师:出示表格和问题,组织学生填写表格,梳理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
生:填写表格,梳理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
师总结:①万隆会议;②1955年;③万隆;④殖民主义国家;⑤求同存异。⑥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拓展延伸
1.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似乎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弱国无外交”。然而,新中国初期,国力依然弱小,却走出了这一怪圈。请结合本课历史的学习,说一说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新中国实现了这一重大转变?
2.“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通过下面两幅图片,比较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变化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生:思考讨论,情感升华。
师总结:①政治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②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杰出的外交智慧。
师:出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生:思考讨论,情感升华。
师总结:变化:旧中国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因:①旧中国国力弱,主权不独立。②新中国国力强,民族独立。启示:①弱国无外交,落后必然挨打。②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