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件(2课时)+2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件(2课时)+2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6-09 09:18:09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导入新课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现在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导入新课 古代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探究空气的成分,为化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化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也都通过实验得到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目标导入新课1.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理解探究的过程。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角度等方法。
3.学会描述观察到的实验方法 。
4.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
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重点)讲授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蜡烛营造爱情的甜蜜与浪漫,也用石蜡给水果保鲜等。

思考:对于蜡烛燃烧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讲授新课探究1:蜡烛的物理性质 (1)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表中作详尽、客观的描述和记录。(2)蜡烛的密度比水大还是小?蜡烛浮于水面没有溶解蜡烛密度小于水,不溶于水结论:蜡烛的硬度较小,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用小刀切下蜡烛少许,放入水中观察实验探究2: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蜡烛熔化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淡淡的黑烟,火焰分层。结论: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讲授新课实验探究3: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处于蜡烛火焰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炭化蜡烛火焰外焰部分温度最高焰心内焰外焰讲授新课实验探究4: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张石棉网会发现什么?点燃白烟又会发现什么?结论:说明蜡烛燃烧是蜡蒸气在燃烧。讲授新课实验探究5: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什么物质?试管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蜡烛燃烧
文字表达式取一个干燥的大试管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然后迅速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有白烟从烛芯飘出火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说明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蒸发成石蜡蒸汽,而后燃烧。实验探究6:对熄灭后蜡烛做实验探究讲授新课白色圆柱形固体,硬度小,略有气味,难溶于水 ,密度比水小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生成无色的液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 讲授新课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
象,得出结论。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说说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
方法是什么呢?观察并记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颜色、能量的变化等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讲授新课 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说说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是什么呢?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点燃前点燃中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对蜡烛及燃烧的探究课堂小结点燃后1.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
A.水 B.白酒
C.食盐水 D.澄清的石灰水D随堂训练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主要有( )
A.只有水 B.只有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大量灰烬C3.点燃一支蜡烛,在其燃烧的火焰中平放入一根火柴梗,
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上( )
A.接触外焰的部分被烧得最黑
B.接触内焰的部分被烧得最黑
C.接触焰心的部分被烧得最黑
D.被均匀地烧黑A随堂训练课件16张PPT。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导入新课 空气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延续生命。呼吸作用是通过吸入氧气,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请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 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根据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重点)讲授新课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不同?吸入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等可能不同。问题:猜想:思考:如何收集气体呢?如何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多少?讲授新课1.相关资料: (1)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物质 (2)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3)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剧烈。 (4)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出现白色浑浊,在下述实验中,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讲授新课2.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实验分析:步骤1:收集两瓶空气样品。步骤2: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①用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好。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③将软管插入集气瓶口,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④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讲授新课步骤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样品和呼出的气体
样品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空气呼出的气体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讲授新课步骤4: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的气体样品中,分别滴入
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呼出的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讲授新课步骤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
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少;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多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无现象;哈气的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讲授新课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较少较多较少较多较少较多呼出的气体可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使玻璃片上有水凝结讲授新课 收集呼出的气体时,为什么要让吸入肺内的空气在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实验现象越明显呢?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在肺中停留时间越长,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越多,实验现象越明显。 讲授新课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课堂小结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水蒸
气氧气二氧
化碳1.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或猜想
C.观察 D.得出结论B随堂训练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
现象是( )
A.甲中熄灭,乙中变旺
B.甲中变旺,乙中熄灭
C.甲、乙都变旺
D.甲、乙都熄灭氧气二氧化碳甲乙B随堂训练C3.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包括:①“建立假设”②“交流评价”③“获得结论”④“提出问题”⑤“收集证据”等基本环节.合理的探究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①②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⑤②③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