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神奇的丝瓜
丝瓜为葫芦科攀援草本植物,丝瓜根系强大。国内外均有分布和栽培。果为夏季蔬菜,所含各类营养在瓜类食物中较高。成熟时里面的网状纤维称丝瓜络,可代替海绵用作洗刷灶具及家具;还可供药用,有清凉、利尿、活血、通经、解毒之效。
丝瓜简介: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的散文更是当代散文中的瑰宝,是学生学做人、学作文的经典教材。他的散文有着完美的意境,精巧的结构,纯朴恬淡、极富音乐性的语言。
躯体
孤零零
车水马龙
杞人忧天
开辟
篱笆
茁壮
瓜藤
增添
发疯
胳膊
替它
威武
雄壮
凸出
仿佛
词语积累: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这篇课文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神奇”一词来描写,主要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的生长过程,一是展现作者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进行,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丝瓜神奇的同时获得了启迪。
2.本文中的丝瓜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
丝瓜的神奇之处在于:最初长出的瓜,神奇在它不用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后来的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还有一个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3.作者是怎样来描写丝瓜的神奇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课文没有太多的语句写丝瓜的神奇。对丝瓜的这种神奇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的。作者越担心,丝瓜就越显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4.对丝瓜的这种神奇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的。那么作者一共担心了几次?分别是哪几次?
作者一共担心了三次,分别是:
第一次担心
“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他担心……”
第二次担心
“这两个瓜后来居上……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
第三次担心
“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
5.“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
你能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写作手法吗?
“发疯似的猛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丝瓜生长迅速,能主动调整生存状态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蕴含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交流讨论:
1.面对丝瓜生长不同的阶段,作者的心灵感受是怎样的?
很惊奇—杞人忧天—百思不解—难以置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丝瓜?
作者赋予了丝瓜人的情感和态度,一方面写出了丝瓜的秉性,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丝瓜的赞叹和敬佩。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会去适应环境。对人对事不要太过计较个人得失,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解决,积极地面对。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们都应始终保持一颗豁达、随缘的心。
课后启示:
拓展作业:
选择一种你平时生活中的植物或动物,认真观察,努力发现你平常不可能发现的精细之处,根据课文仿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