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一节 《电是什么》
学习目标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认识验电器,会利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首先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电荷及带电体的性质,得出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规律。
2、对于验电器的作用和原理可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理解。注重与别人合作。
3、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了推理法。
自主学习
一、两种电荷及作用
1、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 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 ,或者说带了 。
2、自然界中只存在 电荷。即 和 。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
3、 推理法(在两种电荷得出的过程中运用了推理法) 。
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相互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 同种电荷相互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 异种电荷相互
后来人们做了大量实验,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 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 ;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互相 的,必定跟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 ,由此可得出自然界中中存在两种电荷。
二、电荷的检验
1、验电器的作用:是用来检验物体 。
2、验电器的制作原理: ,能根据张角 判断物体带电的多少。
三、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实际上不是产生了 ,而是 在物体之间的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得到了电子的物体带 。
合作探究
1、验证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小实验
器材:泡沫塑料搓成两个小球、线、塑料笔杆或尺子、碎纸屑、
2、你有几种方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两个小球互相吸引,则能否判定两个小球带有异种电荷?
例题分析
例1、 三个绝缘小球,两两之间都可相互吸引,则( )·
A、三个小球一定都是带电的 B、只有两个小球是带电的,且带异种电荷
C、只有一个小球是带电的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例2、悬吊在丝线上的泡沫塑料小球,用一带电体去靠近,会发现小球先被吸引,与带电体接触后又立即就被带电体推开,这是为什么?
例3、飞机起落架的着陆机轮上的轮胎常用导电橡胶制成,这是什么道理?
自我检测
1、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带有____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2、某同学用钢笔的橡胶外套和自己的头发摩擦后来吸引碎小纸屑的实验时。发现被吸到橡胶外套上的纸屑很快又掉下来,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自来水龙头,放出一股细小的水流,用在于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可以观察到水流___________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_,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屏箔就由于__________而张开,且带电体带电量越多,张开的角度就_________
5、有A、B、C、D四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其中一定带电的是 ,
一定不带电的是 ,不能确定的是 。
6、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壁摩擦,使塑料桶带了___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7、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荧光屏具有吸附灰尘的能力
B·房间内灰尘的自然堆积
C·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温度较高
D 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
8、在编织某种地毯时,斋在编织过程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因为( )·
A·便地毯更好看 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 D·释放静电,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
9、下列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是( )
A、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 B、通信卫星采用硅光电池板提供电能
C、运送石油的大卡车常在地上拖一条铁链子 D、晚上脱化纤毛衣时会有火花产生
10、两个带电小球相互接触后分开,然后又靠近,这时两小球( )
A·一定互相吸引 B·一定互相排斥
C·一定无互相作用 D·可能相互排斥,也可能无相互作用
我学会了
课外空间
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
避雷针的发时,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免雷电伤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出现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云团与云团之间的放电,称炎“天雷”,云团与地面间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当带电云团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静电感应,避雷针顶部立刻聚集异种电荷,避雷针尖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远远大于地面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这时避雷针很快与带电云团放电,使云团中的大量电荷顺着避雷针的铜电缆传到地下,从而使建筑物避免雷击。
2、巧防静电污染
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天气干燥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静电会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失眠和烦躁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皮疹和心律失常。
如何消除静电呢?以下方法不妨试试。
(1)在温度低的天气,在家里洒些水或放置一两盆清水。
(2)卧室里不摆放电视机。看电视时打开窗户,与电视保持2~3 m 距离。看完电视要洗脸、洗手。
(3)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者在科季最好穿棉质的内衣、内裤。
(4)当头发无法梳理服帖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理。
3、第一个研究雷电的人——富兰克林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1706~1790),小时候只上过两年学。他的成功,完全是刻苦自学的结果。
1752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带着一只储电莱顿瓶来到野外,使风筝升到空中,当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时,富兰克林掏出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的末端。突然,一道闪电掠过,一段风筝线松散的纤维向四周直立起来,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富兰克林觉得手中有麻木的感觉,他把手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钥匙上射出一串电火花。富兰克林惊叫起来:“我受电击了!闪电就是电!”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证实了天上的闪电和地上的电火花或摩擦产生的电的统一性。这一著名“风筝实验”当时震动了全世界。
以卓越的实验才能为基础,富兰克林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了许多专门名词,像正电、负电、充电、放电……….已成为世界通用词汇。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