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是一种新闻体裁。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这种文章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我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论取舍
人要有所取,必须有所舍。
“取”固费力,“舍”亦太难。
人不能只取不舍。
要有收获,必有付出。付出便是舍。
对无法得到的东西,忍痛放弃,那是一种豁达,但也是一种割舍。必须割舍而不肯割舍,则是疑虑与执迷,对自己有害无益。能在必须割舍时,毅然地割舍,乃是坚强与洒脱。不要以为只有能“取得”的人才是大智大勇,那些能毅然“割舍”的人,实在具有更高的智慧与更大的勇气。
苦恼的来源是患得患失。所谓患得患失,也就是对取舍的犹疑不决。
这“舍”有时是有形的,如买东西,置产业,你需付钱。有时是无形的,如要专心争取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舍去许多个人的享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最大的取舍是对成功与荣誉的取舍。人们追求成功犹如爬山。一个又一个山头的征服过程虽艰苦,但成功在望的鼓励使你提起勇气继续攀登,这是“取”的过程。但当你到达峰顶,备享殊荣之时,也就是你准备功成身退之日。这一番“舍”更需智慧与勇气。另一种“舍”是对求之不得的事物的舍。尽力而为是“取”的最高原则。发觉此事与己无缘,能潇潇洒洒地挥手而去,另辟发展之道,这也是一种“舍”。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2.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歌德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6.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呐喊,就要不同凡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
大至国家大事,小至凡人琐事,时评,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对象,有感而发,作出评论。它既有对先进的新生事物的赞颂、褒扬,也有对落后丑恶现象的批评、鞭挞,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
有专家曾说过:一、审美视窗一流媒体站在生活前沿,引导生活。
二流媒体站在生活之中,推动生活。
三流媒体站在生活之后,指责生活。
思想是引导生活的源泉,要办有思想的媒体,要写有思想的时评。
【注】 本文两篇时评的作者分别是:①徐勤,著名媒体从业者,善写时评类文章,在媒体界有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从尊重保姆做起》。②江南客,《人民日报》著名记者,多次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向任长霞学什么》。
(1)2003年3月1日,新华社消息,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作者关注了这一关涉民主与平等意识的社会现象,及时给予了评论。
(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商家在传统节日上大做文章,把民俗节日作为载体,追求高额利润。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代表性节令食品,被商家附加了太多的新内容。给月饼“穿金戴银”,附加种种“文化”包装,甚至生产出一些价值连城的“腐败月饼”,都是一些不正常、不文明的现象。《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就是针对这种现象写的一篇时评。二、写作背景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答案 (1)①yàn ②zhé ③qián ④shē ⑤xiè ⑥dànɡ ⑦yuán ⑧jīn
(2)①chǔ/chù ②shěnɡ/xǐnɡ ③lào/luò ④biàn/pián
⑤liánɡ/liànɡ ⑥lǜ/lù ⑦yǔ/yú ⑧zé/zhā/zǎ2.辨形组词
答案 (1)干扰/拉拢/玲珑 (2)烙印/络绎/洛阳
(3)咋舌/昨天/柞树 (4)逾越/愉快/生死不渝
3.近义词辨析
(1)必须·必需
“必须”是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作状语后可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必需”多作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作谓语较少,作定语居多;偶尔用作副词,同“必须”。
例句:①商务厅日前制定预案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商务部门保障防汛抗洪期间生活用品的市场供应,切实加强生活________品市场监测和预测预警。
②宋教授认为,现在谈广电和电信谁胜谁输没有意义,因为三网融合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________坚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则。(2)权利·权力
“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侧重于“利”,与“义务”相对。“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侧重于“力”,一种强制力量或者支配力量。
例句:①土地招投标的过程中,各家企业得分的公开,有助于维护各家企业的权益,这也是有关企业对评标结果提出异议的前提和行使________的保证。
②一些记者挑战________或者金钱,勇敢地为公众提供真相,的确令人佩服;但很多时候我都会感到悲哀,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一个记者的分内之事。
答案 (1)①必需 ②必须 (2)①权利 ②权力4.词语解释
(1)摆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渊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习以为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鸣锣开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匪夷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视同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摆门面或摆架子。(2)比喻事物的本源或学术上的师承关系。(3)指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行事规则、惯例。(4)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5)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6)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7)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一、文本助读
《车队与红灯》一文围绕“车队不再是一路绿灯”的话题,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赞扬了在“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的社会新风尚,同时指出它具有反特权、倡导民主平等意识,有利于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
【结构图示】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月饼消费”为切入口,列举月饼消费过程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的思考;论证了“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观点,并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结构图示】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二、小组合作
1.按照惯例,“两会”代表乘坐车辆有什么规定?这种规定有什么危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规定:警车开道,车队一路绿灯,社会车辆必须让道。
危害:市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
2.近年来月饼消费出现了哪些怪现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改简单、纯朴的传统样式,包装花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匪夷所思。
(2)“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的月饼“大旅行”。三、师生探究
1.作者对“‘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这一现象加以评论,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车队与红灯》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两会”的召开,但它的观点不是落在“两会”的主流事件上,而是从会前的一则消息即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而是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挖掘出“小事”中蕴涵的重大意义:法律面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从表面看,詹姆士一世的事例与标题“车队与红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作者列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是北京对“两会”车辆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詹姆士一世虽贵为国王,也只能在法律之下,不能干扰司法。作者列举这一事例是为了证明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则必须人人遵守。3.“月饼消费”的不文明有哪些危害?作者列举这些危害的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主要列举了以下几种月饼不文明消费的危害:
作者借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改变不正之风,让人们牢记“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4.《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中如果去掉前两段,开篇就列举现象好不好?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掉前两段不好。因为这两段的内容是为了引出话题,先说人们重视吃月饼,然后话题一转谈月饼“变味儿”,接着列举月饼消费的不文明现象,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若开篇就列举现象则显得太突兀,行文令人感觉不自然。一、阅读延伸
当奢侈品消费成为时尚
当英国牛津街、美国第五大道逐渐成为一些中国人挂在嘴边随意评点的名词,当原本望之俨然的欧洲北美高档百货商店或名品专卖店纷纷配上刷银联卡的机器和讲中文的售货员接待中国游客时——我们究竟是该自豪,还是该忧虑?
世界奢侈品协会2月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龙年春节,中国人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同比增长近三成。在欧洲和港澳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总量中,中国人的消费额几乎占了2/3,在北美市场也占了1/3。照此速度发展,前两年有关人士预测的“中国将在2015年超过日本成为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国”时间表,只怕还要提前。
中国30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从国家到国民消费能力的大大提高。为购物成群结队专程飞去伦敦、巴黎、纽约,奢侈品店铺和柜台前挤挤挨挨抢货、像买萝卜白菜般爽气的中国消费者,向世界实实在在地演示了一把“中国式富裕”。面对这样的消费群体,再傲慢挑剔的商人恐怕都会换上殷勤热忱的表情,投入更多关注与研究。
仓廪实知礼仪。当年过节都未必吃上肉的中国人,如今开始懂得欣赏和追求高品质、有设计、有文化含量的高档生活用品,越来越懂得珍惜和享受美好的生活。与拉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一样,他们的消费行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更是一件值得自豪和庆贺的好事。据说日本人对奢侈品从狂热追求到回归理性经历了20年时间。中国人要代谢掉原始积累过程中对于财富消费难以避免的“暴发户心态”,或许也要经过这样一个周期。眼下少数人奢侈品消费呈现的非理性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标志迷恋”倾向,无须过分担心。
但让人忧虑和纠结的,则是透过疯狂的奢侈品消费显示出的畸形社会心理。我们追逐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太过庞大和年轻。据说,与欧美相比,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年轻了10岁以上。原本该是少数富人、“富二代”关注的高档消费品,如今却是都市年轻一代人人皆知乃至崇拜的“大众情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的拜金宣言,一脸自得炫着名牌包、跑车的“郭美美”们频频被热炒,月薪数千也“败”数万元的名包,都是过分沉迷于物欲现象的注脚。如何避免快速集中的奢侈品过度消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资本,是个大问题。往近一点说,我们需要更多有计划的社会教育,而不是为了扩大消费而纵容奢欲、任其侵蚀天真心灵——毕竟13亿人口大部分未富裕,主流理想只是奔小康;往大一点说,未富先奢,过分迷恋奢侈品,正是当下人们信仰目标缺失、精神空虚的表征。如果不能及早根治,那么我们一有钱就乱花、盲目拜倒在海外奢侈品脚下的周期,还会更长。 (2012年2月人民网)
【赏析】 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奢侈消费的现状,以冷静的笔触、客观理性的分析,阐明了“如何避免快速集中的奢侈品过度消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资本”的重大问题。言之凿凿,意之拳拳,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二、写法迁移
小中见大 深入浅出
这两篇文章的取材,都是选取身边现象,从平凡小事着笔,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体现了大中取小的特点。
以小见大可分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两法,但都是以小见大。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的是小事,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这种技法叫作以小见大法。运用此法便于选取材料,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耳闻目睹,琐屑小事,俯拾即是,皆可作为写作的素材;运用此法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运用此法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用以小见大法立意,要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请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现象,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写一篇评论,3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来练笔】
莫让“中秋”被“经济”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佳节边吃月饼边赏月,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保留节目;月饼也成为一种寄托相思情怀和团圆祝福的象征物。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秋佳节也被时髦地“经济”了。
试看,商业的触角如今已经侵入到中秋文化的每个细枝末节。在商家卖力的叫卖声中,月饼成为一个噱头,包装由普通的纸盒、铁盒升级为红木盒、藤盒、水晶盒;馅料争相采用鲍鱼、鱼翅、燕窝等高档原料;此外,月饼盛行“搭售风”,洋酒、名烟、手表都能成为月饼的“伴侣”,价格动辄几百上千。还有的商家以“金”“银”“玉”包装的“名不副实”的月答案 (示例)饼也出现了。可以肯定的是,那豪华的包装、昂贵的附带品就是为了拿来送礼表示“人情”的。
月饼本是传统文化、亲情融融的载体,是欢度中秋佳节系列内容的一个部分。当月饼的“外包装”已大大超出月饼自身的价值,当月饼的馈赠已明显刻上功利的目的,中秋佳节原本朴实、真挚的欢庆方式已经发生异化。
一种习俗不可能永远不变,但是这种改变可以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让它商业化、庸俗化、金钱化。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还“中秋”以“情”、以“义”,莫让“中秋”被“经济”,让这个千年岁月传承给我们的古老节日的文化内涵,延续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