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什么是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
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什么是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渗透物理学方法教育,在充分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21cnjy.com
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乒乓球、金属块、弹簧测力计、水、塑料瓶、酒精、细绳、玻璃小瓶、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铜块、烧杯、水、水槽;自制课件;安排学生准备学习用具;探究活动记录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突破
积极创设条件,提供比较好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通过演示实验、体验,让学生亲身实验探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21·cn·jy·com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与浮力有关的几幅图片,学生利用浮力知识取出落入杯中的乒乓球,引出本节课题《浮力》
通过小实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浮力,并引出浮力的定义等有关内容
合作学习
浮力
动手动脑
让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①利用所给器材,可以参照教材50页给出的实验步骤,也可以自主设计,进行实验。②根据实验回答问题并得出结论。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感悟收获
通过实验是学生认识到不仅仅是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正在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通过实验总结出一种测量浮力方法——称重法。教师通过平衡力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称重法原理。
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
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情境分析(运用已有知识,推导讨论。)
已知:边长为L的立方体位于水面下h深处,
四个侧面所受压力F合=0 N。上、下两面所受压 力关系 ∵p向上> p向下 www.21-cn-jy.com
∴ F向上> F向下
F浮= F向上- F向下
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提出猜想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死海”的例子,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更多猜想。
板书学生的猜想,选取有代表性的猜想进行验证。
组织学生探究实验
为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同学验证不同的猜想。
②让学生通过讨论并借助教材中的提示明确实验步骤,并注意运用控制变量法。
3、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
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1) 探究浮力与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深度h/格
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浮力大小与浸没水后深度无关。
(2)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V排/格
重力G/N
测力计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ρ液/kg·m3
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浮力F浮/N
实验结论: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收获。
当堂检测
1、浸没在湖水中的物体,随着浸没深度的增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多选)21世纪教育网
A.物体受到的压强增大
B.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增大
C.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增大
D.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2、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若挂铁球的示数变为F1,挂铝球的示数变为F2,则 ( )21教育网
A. F1>F2 B. F1=F2
C. F1<F2 D. 无法比较
3、如图所示,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铅球、铁球、铝球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的地方,则( )
A.铝球受到的浮力最大,因为它浸入液体的深度最大
B.铅球受到的浮力最大,因为它的密度最大
C.铅球、铁球、铝球受的浮力一样大
D.因素太多,无法判断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一、认识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就叫做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大小:F浮=G-F拉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 F向上- F向下
三、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猜想: ①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②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③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④可能跟物体浸没液体的深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