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打包6套)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6-12 09:41:49

文档简介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了解工业制法。
(2)加深对纯净物、混合物、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催化作用等概念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在完善知识网络中,明确学习纯净物的一般思路: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特性、用途、制法;学习研究判断混合物,先分析其成分的思维方法。21教育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与我们生存、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形成热爱化学的情感。
【复习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2.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复习难点】
空气的成分和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本节课对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复习。
2.明确复习目标,解读复习目标。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知识结构:
空气
2.基本概念: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1.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性质
2.基本概念:
化合反应(多变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1.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
(2)反应原理:
①过氧化氢水+氧气;
②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③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验证方法(鉴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4)验满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复燃则已集满(向上排空气法);集气瓶口有最后几个大气泡冒出(排水法) 时已集满。21cnjy.com
(5)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2.基本概念。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21世纪教育网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分解反应(一变多):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完成学生用书的“单元重热点、易错点突破”部分。
二、课后提升
完成单元测试卷。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氧气的制取及检验方法,复习巩固氧气的相关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的探究性学习,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1世纪教育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复习巩固相关的基本操作,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操作步骤和性质检验。
【学习难点】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复习引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操作步骤有哪些?
2.明确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45~P46的内容。
提出问题: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21教育网
讨论交流: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若药品为氯酸钾,则试管口不用放棉花)
3.收集方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又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21cnjy.com
4.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给药品加热;(5)收集气体;(6)将导管从水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
妙语巧记:以上制氧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21·cn·jy·com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了。2·1·c·n·j·y
探究实验:做制取氧气的实验。
提出问题:用以上方法制取两集气瓶氧气,将木炭和铁丝放在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分别是什么?
讨论交流:实验基本操作讨论归纳。了解氧气的性质。
实验活动
1.用坩埚钳夹取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收集的氧气中,观察现象,反应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www.21-cn-jy.com
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3.实验现象:
物质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木炭
铁丝
成功之处
本堂课是活动与探究课,学生动手又动脑,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不会在合作中完成实验,自己单独操作,教师需要加以鼓励或找优生帮助。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知道空气里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原理。
(3)能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个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分析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学习重点】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所占体积分数。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分类。
【学习难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误差分析。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提问:有一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猜猜看,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21cnjy.com
2.导语: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空气”。21教育网
3.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26~P27的内容。
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21·cn·jy·com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其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其缺点:实验所用时间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品、仪器,设计装置进行实验呢?www.21-cn-jy.com
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实验,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做课本P27实验2-1。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哪些性质?(既不能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
2.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图吗?
归纳总结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成分
氮气(N2)
氧气(O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2)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知识拓展: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比较稳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因地区和气候而异。如阴雨天,空气湿度大,则水蒸气含量就大。
阅读课本P27的内容。
提出问题:物质按种类可划分为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种类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特性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表示方法
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如氮气(N2)、二氧化碳(CO2)等
不能用固定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举例
氧气(O2)、硫(S)、一氧化碳(CO)等
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糖水等
联系
混合物纯净物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氮气的性质: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或不支持燃烧)。
二、空气的成分及含量
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成功之处
本堂课通过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到科学家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体会实验的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原因。
不足之处
在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模仿设计,此实验是模拟科学家的实验,有部分学生进入误区。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学习重点】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学习难点】
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课前抽测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B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
A.冰水 B.海水 C.盐水 D.雨水
2.提问:每当看见那黑漆漆的烟从那粗大的烟囱内冒出时;每当看见汽车的尾气时;每当看见垃圾堆积如山时,你们是什么心情?21世纪教育网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28~P30的内容。
提出问题:空气中各成分有什么性质和用途呢?
投影: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的图片。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潜水、登山、航空等。
(2)支持燃烧,可用于气焊、炼钢、宇宙航行等。
 
2.氮气
(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它既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
(3)用途:
①用氮气做灯泡(经久耐用)或食品包装(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的填充气;
②液态氮气用于医疗手术(冷冻细胞、杀伤细胞、防止癌细胞扩散);
③用氮气制氮肥(人工固氮,工业制氨气N2+3H22NH3)。
3.稀有气体
(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用途:
①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
②制成多种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红灯等;
③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④用氦气代替氢气填充气球,不会发生爆炸。
阅读课本P30“保护空气”部分的内容。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等。
3.稀有气体的用途:用作保护气、霓虹灯等。
二、保护空气
1.污染物: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2.危害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成功之处
本堂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保护空气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
课题2 氧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蜡烛、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而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掌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在系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准确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
3.化合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难点】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小测验导入:
1.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B )
A.SO2       B.O2      C.CO      D.NO2
世间万物生存都需要氧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33的内容。
提出问题:
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为什么要带氧气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比空气的密度(1.293 g/L)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约30 mL氧气。在压强为101 kPa时,氧气在-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21世纪教育网
阅读课本P33~P35的内容。
探究实验:做P33~P34实验2-2、2-3、2-4。
投影:硫、木炭和铁丝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
学生:进一步放大观察比较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点。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产生的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2.在做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
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气,它具有氧化性。21教育网
知识拓展: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21cnjy.com
阅读课本P35的内容。
提出问题: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C;特征:“多变一”。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缓慢氧化: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如食物腐烂、酿酒、酿醋、呼吸、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21·cn·jy·com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课题2 氧气
氧气
成功之处
1.课程的引入,采用了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新知识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2.物理性质的总结,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使学生明确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不足之处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限于课堂演示条件的不足,硫的燃烧并未在通风橱中进行。

课题3 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了解催化剂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初步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分享。
【学习重点】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合理地选择仪器,组装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学习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提出问题:潜水员在潜水时总是在身后背着一个氧气瓶。你知道氧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制取的吗?我们在实验室能制取氧气吗?21·cn·jy·com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阅读课本P37的内容。
提出问题:如何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讨论归纳。
投影: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及操作步骤。
探究实验:做课本P37实验2-5。
阅读课本P38~P39的内容。
提出问题: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分解就可放出氧气,通常还加入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
讨论交流:讨论相关原因。了解什么是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探究实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课堂讨论:上述实验中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吗?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
1.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可重复使用。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净、干燥、称量,会发现反应后的二氧化锰与反应前的二氧化锰质量相等,且化学性质不变。21世纪教育网
2.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www.21-cn-jy.com
3.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4.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投影:flash动画,播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
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学习制氧气的操作步骤,为后面学生实验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讨论归纳。
默写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高锰酸钾以及电解水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1cnjy.com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4.水氧气+氢气。
观察以上四个化学反应的表达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以上四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都只有一种,都生成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归纳总结
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B→A+B。
阅读课本P40的内容。
提出问题:工业上是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的,也是用化学药品反应制取的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投影: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
学生:观察学习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
归纳总结
1.分离液态空气法。
2.原理: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氮(-196 ℃)和液氧(-183 ℃)沸点的不同,采用蒸发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开来。21教育网
3.过程:
知识拓展:实验室制取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工业上制取氧气,将空气成分分离,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2·1·c·n·j·y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
3.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4.注意事项。
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
2.实验装置。
3.操作步骤:组、查、装、塞、滴、收。
4.注意事项。
三、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四、分解反应
1.定义。
2.公式:AB→A+B;特征为:“一变多”。
五、工业制法
1.原理:根据各成分沸点的不同。
2.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成功之处
本堂课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和理念。
不足之处
本堂课内容稍多,可能会拖堂,催化剂是本节课的难点,应提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由于没能够认真仔细的检查实验仪器的准备情况,导致实验时缺少棉花。因为高锰酸钾实验中,棉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观察错误的操作,并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错误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