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人间词话》十则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人间词话》十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13 07:3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第十单元 人 文 心 声
第10课 《人间词话》十则【词句积淀】
一、字音辨识
澹澹( ) 蓦然( ) 憔悴( )( )
遽( ) 稼轩( ) 阑珊( )( )
矫揉( ) 豁人耳目( )
答案:dàn mò qiáo cuì/jù jià lán shān /jiǎo huò﹒﹒﹒﹒﹒﹒﹒﹒﹒﹒二、熟语积累
1.喜怒哀乐:喜悦、愤怒、哀伤、快乐,泛指人的各种情绪。
2.蓦然回首:突然回想起。也引申为忽然发现,忽然明白,顿时悟透。
3.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火眼金睛(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
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
2.蓦然回首,曾经的白衣少年,曾经的青葱岁月,都已化作淡淡云烟,
在风中飘逝。( )
3.南方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
刚吹过,又来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风。( )
答案:1. √。2. √。3.×。使用对象错误。三、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乱红飞过秋千去。
2.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___。
4.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____________。
答案:1.泪眼问花花不语 2.杜鹃声里斜阳暮 3.望尽天涯路 4.无矫揉妆束之态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1.观
2.乎
答案:1.动词,观看/动词,把握/名词,景象、情景
2.介词,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游褒禅山记》)( )
必合乎自然(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3.道
答案:动词,说、讲/名词,路旁/名词,途径、方法/名词,主张、学说/动词,取道/名词,道义、正义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 )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 )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为
答案:动词,写/介词,表被动/动词,做、担任古人为词( )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以子婴为相(《鸿门宴》)(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___________
(2)白鸟悠悠下 ( )___________
(3)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 )___________
2.形容词活用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 )___________
答案:1.(1)名词作动词 接近 (2)名词作动词 飞下来 (3)名词作动词 衡量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清醒﹒﹒﹒﹒三、古今异义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答案:完成,做到﹒﹒四、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菊东篱下。(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被动句。“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的。
2.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理想”置于动词“邻”后。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3.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介词“于”。状语“(于)东篱下”置于动词“采菊”后。(在) 东篱墙下采菊。 【语句品评】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句意品读】有境界(的词)就能形成崇高的格调,自然能有名句(出现)。
【知行启迪】有境界才有人生。人生境界,异彩纷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无不都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境界。正是有了这样的境界,才有了绚丽的人生。 2.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句意品读】愚昧的东施只知道皱眉的西施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地模仿她的样子,反而被人讥笑。王国维用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写作风格跟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有关,是模仿不来的,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知行启迪】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人之长,这本无可厚非;但如只学习表面或浅层次的东西,不但会被人耻笑,而且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己。就如同“山寨”,没有根本上的提高,永远发展不了自己。3.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句意品读】实践出真知,诗人要“入乎其内”,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活,使作品具有生命力;但又须“出乎其外”,超脱出来,“胸中有物”,从一定的高度观察生活,摆脱生活之欲,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静观,写出深刻独到的作品。
【知行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真理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做学问要深入现实生活之中,但又不可被繁杂的具象束缚。不仅写文章如此,其他亦然。 【精要研习】
1.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造境”与“写境”的关系?
【明确】作者在此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阐述“造境”与“写境”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另一方面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非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这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2.怎样理解文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明确】(1)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景物被打上明显的情感烙印。情显在景上。
(2)无我之境: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内心宁静平和),为外物所吸引达到忘我的境界,不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情隐于景下。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 3.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一致吗?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明确】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现。第七则提到“境界”,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 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相同。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一,有的指造诣程度等。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探究平台】
王国维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1)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百折不挠;(2)要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家”;(3)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