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五单元 佛 理 禅 趣
第5课 《坛经》两则
【词句积淀】
一、字音辨识
信禀( ) 悬丝( ) 禅师( )
利钝( ) 韶州( ) 三更( )
答案:bǐnɡ xuán chán dùn Sháo ɡēnɡ
﹒
﹒
﹒
﹒
﹒
﹒
二、熟语积累
气如悬丝:生命犹如悬在发丝上,比喻相当危险。
三、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当令自悟。
2.法即一种,见有迟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法以心传心 2.见迟即渐 见疾即顿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1.法
答案:名词,法门/名词,佛法/动词,效法/名词,法规、制度/名词,(记事的)原则/动词,按照法律
便传顿法及衣( )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
曷尝不法圣人哉(《庄子·胠箧》)( )
殚残天下之圣法(《庄子·胠箧》)( )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晋灵公不君》)( )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
2.疾
答案:形容词,快/动词,加强/形容词,痛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
声非加疾也(《劝学》)( )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孟子》)( )
3.见
答案:名词,见性,佛教用语/动词,看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通“现”/被/名词,看见的东西
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
图穷而匕首见(xiàn)(《荆轲刺秦王》)(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
4.间
答案:名词,处所/名词,期间/动词,参与/介词结构,从小路/副词,间或、偶然/副词,私自,偷着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
二、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何以渐顿?(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唤慧能堂内。(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于“以”前。为何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
2.省略句,“唤”前省略主语,“慧能”后省略“到”。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
【语句品评】
1.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句意品读】修习禅性不拘于形式,把握禅理不拘于文字,重点是“修心”,关键在于知道“心即是佛”。这句话强调禅法学习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强调了修心自悟的重要性。
【知行启迪】禅宗的核心是“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境界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只有靠人自己的经验才能体会。正如我们的学习,不能仅依赖老师的讲解和教辅书的内容,还要靠我们的自学自悟。
2.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句意品读】法是一样的法,而学法者往往不一样。一样的知识,但因为有不一样的学生,领悟佛法便有快慢之别。但无论是“利”还是“钝”都要加强自身的素质。
【知行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在生活中,无论我们的理想多么高远,都需要一步步去实现。一些天资极高的人却没有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他们缺少踏踏实实的态度,缺少一步一个脚印做事的耐力,违背了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做事的规律。这样,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必然出现。
【备选链接】
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句意品读】“悬丝”一词,生动形象地指明了古代传法方式的危险性。传统的以衣为凭信,密付单传的传法方式,不仅会使受衣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更会让禅宗事业“气如悬丝”。
【知行启迪】当一件事的“弊”大于其“利”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做出改变。慧能亦如是,自慧能以后,佛法不再传祖。这也体现其创新的精神。正如古语所说:变则通,通则达。
【精要研习】
1.请结合《慧能受法》一节,说说五祖弘忍大师的形象特点。
【明确】(1)行事谨慎,办事稳妥。
“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一句,传神地写出五祖弘忍大师行事谨慎与稳妥的特点。
(2)语重心长,寄寓厚望。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简短的话语背后,使人仿佛可以想到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的语重心长及其对弟子光大本门的殷切期望。
(3)关心弟子,谋事周全。
授完衣钵后,为防不测,立即把传授衣钵后的危险性直言相告,并敦促弟子火速离开。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谋事的周全也由此可见一斑。
2.《南能北秀》一文对“世人尽传”的“南能北秀”一说,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明确】在作者看来,实际上是并无南北派别的差异。其理由是:
(1)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是师承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
(2)在对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3)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备选要点】
《坛经》虽是佛教经典,语言却富有趣味,请结合课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特点。
【明确】(1)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
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事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便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
(2)善于运用比喻。
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生命悬在发丝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探究平台】
《坛经》是佛教经典,处于21世纪的我们,了解禅宗以及《坛经》有什么意义?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禅宗的创始人慧能不仅是佛教信徒,也是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通过对《坛经》的学习,我们能获利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自醒警觉,即不拘寻常种种心行、作务,不管身处何处,都能够参禅,在实际行动中加强修养,让生命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