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相关读物
直 书【词句积淀】
一、字音辨识
禀五常( ) 违忤( ) 秽迹( )
窃撰( ) 糟粕( )( ) 犯跸( )
徇名( ) 瓦砾( ) 谄媚( )
答案:bǐnɡ wǔ huì/zhuàn zāo pò bì/xùn lì chǎn﹒﹒﹒﹒﹒﹒﹒﹒﹒﹒二、熟语积累
披沙拣金:分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火眼金睛(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这本唐诗选本做到了披沙拣金,使读者能用很少的时间领略唐代诗歌的精华。( )
答案:√。三、名句默写
1.直如弦,死道边;_________,_________。
2.况史之为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曲如钩 反封侯 2.申以劝诫 树之风声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励其匪躬之节(“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私存《嘿记》之文(“________”同“________”)
答案: 1.匪 非 不 2.嘿 默二、一词多义
1.迹
答案:名词,脚印/名词,事情/名词,印痕不践君子之迹( )
则秽迹彰于一朝( )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2.书
答案:动词,记载/名词,书籍/名词,书信/名词,指《尚书》/名词,名册苟直书其事( )
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
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3.然
答案:连词,然而/代词,这样/拟声词词尾,……地/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形容词,对的然世多趋邪而弃正( )
然后能成其良直( )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
不以为然(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案金行在历 ( )__________
(2)贯三光而洞九泉 ( )__________
(3)况史之为务 ( )__________
(4)树之风声 ( )__________
(5)或身膏斧钺 ( )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 考察 (2)名词作动词 埋 (3)名词作动词 写史
(4)名词作动词 树立 (5)名词作动词 犹沾溉,借指赴死或受死﹒﹒﹒﹒﹒2.动词活用
(1)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 ( )__________
(2)无闻后代 ( )__________
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走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知闻﹒﹒3.形容词活用
(1)然后能成其良直 ( )__________
(2)韦昭仗正于吴朝 ( )__________
(3)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 )__________
(4)正直者,人之所贵 ( )__________
(5)幸获两全 ( )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作名词 良直的品格 (2)形容词作名词 正义 (3)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看不起 (4)形容词作动词 重视(崇尚) (5)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四、古今异义
1.夫人禀五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树之风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刮风的声音;②传播出来的信息
答案:1.两个词,夫,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 2.风教,引申为好的风气3.盖烈士徇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答案:刚烈之士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屈武侯。(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那些邪的、曲的人,被人鄙视,因为那是小人的做法。
2.被动句。“见”为被动句的标志。被诸葛亮击败。3.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4.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言之若是。(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吴朝”“于魏国”分别置于“仗正”“犯讳”后。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
5.主谓倒装句。“言”与“若是”倒装。这样说来。【语句品评】
1.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句意品读】作者认为作为史官,修史应有自己的要求,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社会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此句明确地点出了作为史官的责任,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意识,许多史官才冒死直书,也正是因为此,才体现出史官的价值。这句话同时也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知行启迪】史官作为一个职业,从业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应该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同样,我们所有的人也应该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发展。2.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
【句意品读】对于陈寿、王隐、陆机、虞预都闭口不谈的敏感史实,习凿齿没有隐晦与曲笔。那些历代的欺骗和蒙蔽,到习凿齿的笔下才得以澄清。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湮埋在岁月的尘烟里,只有良史才能拨开云雾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这句话表述了良史秉笔直书的伟大作用,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习凿齿等良史的深深敬意。
【知行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这句话昭示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真谛,它告诉我们,真相总会有一天大白于天下,我们不要轻易听信传闻,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事件背后寻求真相。 【备选链接】
1.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句意品读】这句话的大意是“既然这样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直白的言语,虽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有时还是能收获宝贝的。”对于求证的事,一定要亲自去分析辨别,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知行启迪】做事情要有实践精神,能够耐得住性子,更不能偏听偏信,要学会自己去辨别,去分析。学会从庞杂的资料中识别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来。2.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句意品读】不愿向权势和邪恶低头的人,大多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迫害;而那些向邪恶势力低头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到高官厚禄。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进而为写“直书”之不易做出铺垫。
【知行启迪】自古以来,就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古训,但低头要有度。“是非”之处,不宜低头,如苏武几十年的坚持;另外低头的目的有时是为了更好的抬头,适度的低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精要研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提出中心论点采用了怎样的引出方式?
【明确】(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2)为了引出中心论点,文章先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作为史官,修史却有了自己的要求,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从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并暗示了秉笔直书的不易。 2.文章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1)作者采用了正面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许多秉笔直书的史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其中有董狐、齐国史官、司马迁、韦昭、崔浩。
(2)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得出了“直书”之难,即“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备选要点】
第四段指出了直书与曲笔的价值有何不同?对后来的史家提出了什么希望?
【明确】(1)不同:著史不易,直书更难。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
(2)希望:作者从传统道德人格角度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探究平台】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直书和曲笔的认识。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1)直书就是据实书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意:
其一是写史的独立性。史学家摆脱权贵的干扰,在“直道”和“气节”的指导下,以独立的人格做保证去修史。刘知几指出:“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刘知几还用了正良、良直、直词等概念来阐释直书。正直是从史家人品方面说的,良直是从后人的评价着眼的,直词主要是就史文说的,这些都是直书的表现。 其二是写史的客观性。史学家摆脱个人主观情感的干扰,根据历史真况进行书写。
(2)曲笔就是史学家曲从权贵或其个人情感而修史。刘知几对曲笔现象进行了批评。曲笔的表现,或假人以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以恶,持报己仇;或阿时,或媚主;或掩饰自家丑行,夸张故旧美德。曲笔纯粹受制于主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