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6单元 相关读物—《原君(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6单元 相关读物—《原君(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13 07: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词句积淀】
一、字音辨识
骨髓(  ) 窥伺(  ) 无稽(  )
寇雠(  ) 好逸恶劳(  )(  )
夫人之情(  ) 孰与仲多(  )(  )
答案:suǐ sì jī/chóu hào wù/fú shú zhònɡ﹒﹒﹒﹒﹒﹒﹒﹒﹒二、熟语积累
1.好逸恶劳:逸,安逸。恶,讨厌、憎恨、厌恶。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2.视如寇雠(仇):把对方看得像仇人一样。
3.无稽之谈:稽,查考。没有根据的说法。三、名句默写
1.有人者出,______________,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______________。
2.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不为过也。
答案:1.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而使天下释其害
2.比之如父 拟之如天【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雠 仇 仇敌二、一词多义
1.除
答案:动词,清除、革除/动词,逝去、过去/动词,授予官职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2.博

答案:动词,取得/形容词,广阔的/形容词,广博的,广泛的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使
答案:连词,假设/动词,让、致使/动词,使用、使唤/动词,派遣、命令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
使之然也(《劝学》)( )
不堪母驱使(《孔雀东南飞》)( )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与
答案:介词,同/动词,交好/动词,给予、授予孰与仲多(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5.为
答案:动词,作为/介词,给/动词,做古者以天下为主( )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名之为独夫 (     )________?
2.动词活用
(1)离散天下之子女 (     )________?
(2)屠毒天下之肝脑 (     )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 命名 2.(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离散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遭受屠戮毒害 ﹒﹒﹒﹒﹒3.形容词活用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     )________?
4.其他活用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     )________?
答案:3.形容词作动词 偏爱 4.数词作动词 超过千万倍﹒﹒﹒四、古今异义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
2.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各种污染源对社会公共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也泛指对公众有害的事物
答案: 1.自己的私事 2.公共的祸害 3.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 ?
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一般人,普通人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判断句。“……者……是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接受君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
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天下之人”置于“千万”后。 必定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
3.固定句式,“孰与”表示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 我成就的家业和老二比起来,谁更多一些?【语句品评】
1.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句意品读】古代的那些贤君,常常严格的要求自己,把“天下”“百姓”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他们为天下百姓谋福利,没有私心,甘心付出,顺应百姓,得到了人们的厚爱和敬重。
【知行启迪】民本思想本来就应该是为官之道和治国之道的核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均以“民本”思想为本,那么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就会长治久安,和谐长存。2.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句意品读】作者指出古今君主不同,今之君主荼毒百姓,古之君主能为大家服务。所以,古时人们爱戴君主,而后世的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知行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只有亲民的统治者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的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要的最好注解,贴近普通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因此才被人民拥护,也是几千年来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治国纲领。【备选链接】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句意品读】后来的君主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莫大之产业”,因此在争夺这一产业的过程中,就去荼毒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如此血腥残酷,他们不但不感到惭愧,反而看作理应如此。
【知行启迪】从古到今,历史证明:只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亲民、爱民、知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实行暴政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精要研习】
1.文章第一段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段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从而指出做君主是很辛苦的,因此,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而奋力承担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
作者之所以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君主的做法做铺垫,与后文形成了对比。2.古之君主和后之君主有何不同?在作者看来,君主的职责是什么?
【明确】(1)古之君主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作者认为在“公利”无人谋取,“公害”无人驱除的情况下,有贤明的人出来“以千万倍之勤劳”“而使天下受其利”“而使天下释其害”,这样的人受到大家爱戴,被推举为君主,表现出古之君主的难得与高尚。
后之君主是为一己之大利而有害于天下之人。后之君主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2)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一句话: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备选要点】
如何评价《原君(节选)》一文的主要思想?
【明确】黄宗羲明确地指出天下之所以不太平,人民之所以苦难不已,皆是君主“家天下”的结果。非常鲜明地把君主专制制度指为一切罪恶之根本,阐明了为天下人兴利除害才是君主的职分。
虽然作者的立场仍然是肯定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限制君主职权的改良主义,但他对君主罪恶的揭露,确实是致命的一击,对君主独裁制度本身,实质上起了从根本上予以否定的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