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9单元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9单元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13 07:4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相关读物
浙 东 学 术【词句积淀】
一、字音辨识
大雅( ) 天铎( ) 桎梏( )( )
蕺山( ) 迥殊( ) 白苇( )
答案:yǎ duó zhì ɡù jí jiǒnɡ wěi﹒﹒﹒﹒﹒﹒﹒二、熟语积累
1.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注意与“同日而语”的区别,“同日而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
2.不得而知:不能够或没有办法知道。火眼金睛(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运用的正误。)
1.在众多名人自传中,那些“伪名人自传”不可与杨绛先生的《我们
仨》相提并论。( )
2. 皖江城市带引来的是带着真金白银争相来此投资的央企,从而搭
起经济腾飞的平台,而“国际旅游岛”在海南所掀起的房产热,其前
景则不得而知。( )
答案:1.√。2.√。三、名句默写
1.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____________。
2.浙东之学,____________,此其所以卓也。
3.知史学之本于《春秋》,____________,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
学者必有事事,____________,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4.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____________,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答案:1.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2.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3.知《春
秋》之将以经世 不特无门户可持 4.舍人事而言性天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1.故
答案:连词,所以/名词,原因/副词,仍旧/副词,故意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 (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 )2.胜
答案:名词,胜利/动词,超过/形容词,美好的/动词,禁得住/形容词,尽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3.得
答案:动词,能够/动词,得到/形容词,适宜、得当/副词,应当、应该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
此言得之(《六国论》)( )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固
答案:副词,本来/副词,坚决/形容词,坚固的/副词,牢固地/动词,巩固/形容词,顽固固非空言著述也 ( )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5.舍
答案:动词,放弃/名词,房屋/动词,居住/动词,安置住宿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 ( )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 )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 )6.制
答案:动词,取得/名词,形制、构造/动词,控制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 )
其牙机巧制(《张衡传》) ( )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 )_________
(2)千古桎梏之府 ( )_________
(3)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 )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 动干戈 (2)名词作动词 约束、制约 (3)名词作动词 做 2.形容词活用
(1)后人贵经术 ( )_________
(2)不得不殊门户 ( )_________
3.其他活用
授受虽出于一 ( )_________
答案: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贵,看重 (2)形容词作动词 属于不同的 3.数词作名词 一样的(学说)﹒﹒﹒三、古今异义
1.不可以空言讲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能够
2.而空言义理以为功
古义:_________
今义:认为
答案:1.可以凭借 2.把……当作 3.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行为;办事,做事
4.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古义:_________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答案:3.具体的历史事件 4.人世间的事 5.此其所以卓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朱陆异同
古义:_________
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7.授受虽出于一
古义:_________
今义:交付和接受
答案:5.相当于“……的原因” 6.差异,偏义复词 7.接受,偏义复词四、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也”为判断句的标志。成为千百年来制约人们思想的东西,也是千百年来繁杂、棘手的荆棘之林。
2.判断句。“也”为判断句的标志。这也是《春秋》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原因 。3.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被动句。“见……于”是被动句的标志。这就是宋代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笑的原因。
4.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史”置于动词“究”后。谈天人性命之学必定在史学中探究。5.我欲托之空言。(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我要把主张寄托(在) 抽象的理论上。
6.固定句式。“无以”表示没有……的办法。也是根本没办法成立派别的。 【语句品评】
1.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句意品读】浙东之学,谈天人性命之学必定在史学中探究,他们认为善于谈论天人性命之说的人,没有不切社会现实的。
【知行启迪】学问之道,一定要和现实相结合。不切社会现实的学问必将造成个人青春和国家资源的浪费。2.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句意品读】那些“陋儒”,因为不学无术,既不通历史,也不关心社会现实,所以面目可憎,议论雷同,不得不刻意持门户之见以相攻伐,来显示自己的“见地”,实在是浅陋不堪,荒唐可笑。
所以,治学不能离开器而空言水(道),要本着“经世致用”的宗旨,因其所遇,扬其所长才能有所建树。
【知行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事实胜于雄辩,对一些学术的争端,人们实在是没有必要相互攻伐,学问说到底还是用来指导实践,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真学问。 【备选链接】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句意品读】研究历史要着眼于当下,脱离了当下,空谈历史是没有益处的。作者提出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予以深刻批判,进一步重申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知行启迪】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发展的、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再者,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或矛盾,对此避而不谈却空言谈史,对社会没有丝毫的益处。 【精要研习】
1.“经世致用”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作者一开篇就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治学态度: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2)体现在作者反复申述的“切人事”这一观点上,提出研究学问要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要关注社会现实。
(3)体现在对浙东学术的推崇上。这肯定的背后,也就是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4)体现在对“六经皆史”的观点的重申上。这个观点的本质是还经学以本来面目,褪去了长期披在经学身上的神秘外衣,体现了作者治学是以“致用”为目的的观点。
(5)体现在对朱、陆理学末流的无情批评上。这种批评虽然不免有点偏激,但却是切中时弊的。这自然也体现了作者为学及治学的目的。 2.《浙东学术》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1)课文是节选部分,但却是篇完整的论文。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2)接着作者正反论证相结合,侧重指出“空言”的危害与可笑。既而引用孔子的话语,予以证明。 (3)作者在接下来的论证中围绕善言者,即非空言,而是“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这一观点,以史为线索,逐一展开陈述。既列举了“六经皆史”,关乎社会现实;也谈到浙东之学,一定要考之于史,用之于世,所以卓然自立;还批评了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的深远危害等。
(4)结尾一段,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3.比较《浙东学术》与《〈日知录〉三则》的异同。
【明确】(1)不同点:体裁不同。《〈日知录〉三则》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有长有短,一章一论。《浙东学术》是一篇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其特点是系统、完整。 (2)相同点:
①两文均观点鲜明,具有独创性。如顾文谈及“自成一家言”的标准,章文所说“六经皆史”的观点。
②两文写作意图相同,均强调为文须切于人事,要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不可空言。
③两文材料丰富,都大量使用引证法和例证法。
④两文言辞都犀利、恳切,富含感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