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态变化学案全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态变化学案全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05-04 06: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专题一、温度和温度计
生活中我们常用体温计、寒暑表.这些温度计上标有“℃”.
学习完本专题后你应该做到的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你应该知道温度表示什么、温度的单位——℃及其规定,了解常见的温度值.
(2)你应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比较各种温度计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
(2)使用液体温度计时,通过液体的热胀冷缩,从而得知被测液体的温度,这是一种转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你能找出常用温度计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吗?
下面,让我们这样来学习本节知识
温度和温度计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我们每天出门之前要关注一下气温的变化,好决定穿衣服的多少等;生病时,要特别关注体温的变化.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等.摄氏温标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在0℃至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常用温度计有体温计、寒暑表、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是通过液体的热胀冷缩,从而得知被测液体的温度的,这是研究物理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的方法——转换法.温度计上字母“℃”表示这支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使用温度计之前,必须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测量液体温度时应注意:(1)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3)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特体接触;(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也注的上表面相平.
观察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会观察才能够提出问题.以观察温度计为例,要全面地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包括形状、大小、组成部分等.对于不同的温度计,除知道它们构造的共同点以外,还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点.例如,为了在温度变化时,液面变化明显,温度计管的内径做得都很细.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这是与其他温度计不同的地方,有特殊用途——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实验1:测温水、热水的温度
器材:温度计,温水,热水.
步骤:
(1)测温水温度
①先估测水温
  ②观察温度计量程,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③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校正对温度的感觉
(2)测热水温度(步骤同上)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估测温度 测量温度
温水
热水
通过实验,我们体验、了解了温水的温度.我们应该养成好的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先观察它的量程,以便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了解人体温度、气温等温度.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1.为什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分析:冰是晶体,熔点为0℃.当冰的温度达到0℃时,若外界温度高于0℃时,冰可以吸热,逐渐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为止.反之亦然.可以把冰水混合物看成是正在熔化的冰,也可以看成是正在凝固的冰.
2.使用体温计前为什么要甩一甩?
分析;体温计在构造上与其他温度计不同,它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极细的弯管,测体温时玻璃泡中的水银由于受热膨胀,强大的膨胀力,使得水银通过这个弯管,上升到玻璃管中.当把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时,水银由于冷却而收缩,虽然细管中水银柱收缩,但由于玻璃管比较细,这段水银柱的体积较小,因此收缩得很小,可忽略不计.但玻璃泡中的水银收缩程度较大,所以,水银柱会在这个细的弯管处断开,使玻璃管中的水银保留在管中,不下降.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
使用没甩过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体温低于温度计原来的示数,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不会下降.这是因为玻璃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时,水银才会通过细弯管上升,但由于此时的温度较低,靠此时较小的膨胀力,水银不能升到这个高度.若认为此读数就是被测人的体温,就比实际温度偏高了.因此,使用体温计之前,一般要用力甩一下,这样可以将细管中的水银“抛”回玻璃泡中.因为弯管上方的水银柱体积较小,仅靠其自身极小的重力,是不能通过极细的弯管落到玻璃泡中的.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38
(1)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 ,读作 .
如图4.1-1所示体温计,分度值为 ℃, 37
示数为 ℃.
(2)下列是小明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顺序,你认为对吗?若不对, 图4.1-1
请你将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
C.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接触一定的时间
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E.取出温度计
F.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2、读一读,该选哪一项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计不能测量超过它最高温度值的温度,但能测量低于它最低温度值的温度
B.实验室用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液体读数
C.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平形
D.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 )(2)某同学在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以下作法错误的是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水中,不碰到容器底和壁
B.温度计放入水中就马上读数
C.測量前,应该先估测水温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D.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3)甲、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均为38.0℃,若没有甩一甩,就分别去测量体温,测量结果,甲体温计的示数为 38. 0℃,乙体温计的示数为38.8℃,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甲、乙两支体温计均不能反映人的体温
B.甲、乙两支体温计均能反映人的体温
C.甲体温计的示数不一定能反映人的体温
D.乙体温计的示数不能反映人的体温
3、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让我们把刚才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
1、刚才所学的知识可以列出如下的知识树: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
温度 摄氏温度规定: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规定为零摄度,将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一百摄氏度,在0~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一摄氏度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普通温度计:
测量: 液体温度计 种类 寒暑表
体温计
使用
2、我们用到的方法:
(1)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的温度计,的构造,了解到她们的不同用途。要学会有目的地观察,这样做能够获得重要信息。
(2)液体温度计,是通过液体的热胀冷缩,从而得知被测液体的温度的,这是研究物理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的方法——转换法。
让我们自己检查一下学习的情况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图4-1-3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图4-1-2
2、读一读,该选哪一项
( )(1)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将冰水混合,其温度为0℃ B.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C.夏季,当气温超过40℃时,如果没有防暑设施,企业应停止生产,以防止人员中暑
D.正常的人感觉40℃的水很烫人
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吧
1.问题解决题:
实验室的温度计使用久了,由于磨损,示数会看不清楚.请你想办法给这样的温度计重新标记刻度.
2.阅读探究题:
热岛效应
你知道吗,城市的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要高一些,就象一个个“热岛”点布于乡村之间,这种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形成“热岛效应”的原因大致有: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排放出大量的热; 以水泥、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较强的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城市中的水面小,地面的含水量小,致使水的蒸发少,加之空气流动不畅,城市中的热不能及时传递出去等.这种效应给城市和周围乡村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1)热岛效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良影响?你能举例说明吗?
(2)怎样做能够减弱热岛效应现象的形成?请谈谈你的观点。
3.设计与制作题:
关于温度计
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热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叫传导;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热由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沿直线传播出去,这种热传递方式叫做辐射.
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时,就是以传导的方式,使玻璃泡中的液体受热膨胀或冷却收缩,从而使其体积发生变化的.我们通过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情况,就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被测液体的温度高低,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会用转换法去研究有关问题.
(1)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热传递?请举出2例.热传递对我们的生活有不利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2)你能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温度计吗?请你说出制作的过程.
我们还想了解更多……
温标是怎样确定的?
温度的测量标准叫温标。常用的温标有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又称绝对温标).摄氏温标是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首先制定的.热力学温标是英国科学家开尔文创立的。它以-273.15℃作为温度的起点,叫做绝对零度。热力学温标的单位叫开尔文,简称开,符号为K.每一开的大小与每一摄氏度的大小相同.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数量关系是T=t-273.15℃.
绝对零度是物质低温的极限值,至今尚未能达到.
请你回答:
1.除了摄氏温度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来做温度的单位?
2.热力学温标中绝对零度相当于摄 氏 温 标 ℃。在宇宙范围内,最低的温度为 .
3.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6.5℃左右,合 开.
各种温度计
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日常使用的温度计,除液体温度计外,还有气体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光测高温计和电阻温度计等.这些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的某些性质跟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制成的.你知道吗?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可使温度计更加灵敏。试试看.
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请访问www./4/11/4/0141.htm ( http: / / www. / 4 / 11 / 4 / 0141.htm )网站.
我的更多的想法
1.我最得意的地方:
2.我有这样一个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
3.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有:
专题二、熔化和凝固
天冷时河水会结冰,天气转暖冰会熔化成水.
学习完本专题后你应该做到的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你应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能举出或辨认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凝固现象.
(2)你应知道晶体,知道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点.
2. 过程与方法方面: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的特征,学会用图像记录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通过分析熔化图象,找出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想一想,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不利影响?
下面,让我们这样来学习本章知识
熔化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了,这种变化其实是沥青熔化现象。物理学中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常见的晶体有:金属、海波、奈、水晶、食盐等;常见的非晶体:玻璃、松香、沥青、蜂蜡等.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表现的情况不同. 如图4.2-1所示,开始加热时,固态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继续加热,使越来越多的海波熔化,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却没有变化,直至海波完全熔化为液态.继续加热液态的海波,温度才升高。这说明晶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才能熔化,我们把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也就是说,晶体有熔点.而且,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将松香放在试管中加热,固态松香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最后全部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松香的温度不断升高.这说明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也就是说,非晶体没有熔点.
图4.2-1 海波熔化
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图象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情况,很直观、形象,所以,各门学科都经常用它.你会做熔化图象吗?图象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图象研究有关问题.
例1、松香的熔化曲线
把研碎的松香放在小烧杯中加热,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如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32 36 41 47 58 63 68 74 78 82 86 89 92
利用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作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照图4.2-2 那样在方格纸上画一坐标系,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标出各个时刻所记录的温度,将这些点连成平滑的曲线,就可以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温度(℃)
加热时间(min)
图4.2--2 松香熔化曲线
通过分析熔化图象可以看出,在整个熔化过程中,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松香的温度不断升高.
例2.海波的熔化曲线
将海波装入试管中,把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海波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数据如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38 41 43 45 47 48 48 48 48 48 50 54 57
利用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作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照图4.2--3 那样在方格纸上画一坐标系,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标出各个时刻所记录的温度,将这些点连成平滑的曲线,可以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温度(℃)
加热时间(min)
图4.2--3 海波熔化曲线
通过分析熔化图象可以看出:海波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海波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当海波完全熔化完后,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图4.2-4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图4.2-4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在AB、BC、CD段,该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分析:从A到B,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逐渐上升;从B到C,温度保持不变;从C到D,温度继续升高.因此可以判断,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
1 从A到B:晶体未达到熔点,没有熔化,晶体为固态.
2 从B到C: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越来越多的固态熔化.在这段时内,当晶体刚达到熔点时可能全部为固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可能为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物;若晶体刚好全部熔化完,则可能为液态.
3 从C到D:晶体已全部熔化成液态,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熔化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凝固现象有 、 .
2、读一读,该选哪一项
( )(1)在图4.2-5中,描述晶体的熔化图像应为
( )(2)若将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则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铁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
C.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3、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图4.2-6是小红在探究萘的凝固规律时绘制的图像,其中EF、FG、GH这三段的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在这三段中各发生什么变化?
凝固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水结冰.
加热液态的海波(如图4.2.1所示)至60℃,停止加热.一开始海波温度不断降低,海波仍保持为液态.当温度降到48℃时,海波开始凝固。继续观察,见越来越多的海波凝固,但海波的温度却没有变化,直至海波完全凝固.继续观察,发现温度开始降低.这说明晶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才能凝固,我们把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也就是说晶体有凝固点.好拨在凝固的过程中始终向外放热。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对熔化为液态的松香停止加热,发现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松香由液态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变成固体.这说明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1.松香的凝固曲线
对熔化为液态的松香停止加热,每隔2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如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98 93 87 81 76 68 62 56 49 41 36 32
利用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作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图4.2-7):
图4.2-7 松香凝固曲线
通过曲线可以看出:松香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凝固。在熔化过程中松香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当松香完全凝固成固态后,温度才降低.
2.海波的凝固曲线
加热液态的海波至60℃,停止加热,每隔2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60 58 55 52 50 48 48 48 48 46 43 40
在坐标系中做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图4.2-8):
图4.2-8 海波凝固曲线
通过曲线可以看出:液态海波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凝固;海波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当液态海波完全凝固完后,温度才下降.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例1:萘是晶体,它的熔点是80.5℃.当萘的温度为80.5℃时,它可能是什么状态?
分析:(1)可能为固态,这时,萘刚达到熔点或凝固点;(2)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这时,萘正在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3)可能为液态,这时,萘刚好全部熔化完或即将开始凝固.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读一读,应选哪一项
(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固体都有一定的凝固点
B. 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C. 同种晶体的凝固点比其熔点低
D.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 )(2)关于熔化和凝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熔化要吸热,但熔化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B.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热
C.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就可以熔化
D.晶体的种类不同,熔点不同
2、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1)用等质量的0℃的冰和水来冷却食品,哪个效果好?为什么?
(2)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使菜不致被冻坏。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让我们把刚才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
1、刚才所学的知识可以列出如下的知识
晶体 有熔点 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固态
非晶体 无熔点 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
液态
2、我们可以总结方法:
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变化的特征.并用图像记录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通过分析熔化和凝固图象,我们了解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让我们自己检查一下学习的情况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1)固体分为_______和______两类.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
(2)小明针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列出了下面的表格,请帮他填写完整
分 类 举例 熔 化 过 程(凝固过程〕
是否吸热 温度是否改变 有无熔点
晶 体
非晶体
2、读一读,该选哪一项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达到一定温度时熔化 B.非晶体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C.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 D.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
( )(2)在高原雪山上,登山运动员把雪熔化、加热烧开后饮用。下列图象能反应出整个过程的是
A. B.
C. D.
3、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1)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到2000℃。根据下表中的数据,你认为应选择哪种材料做灯丝?为什么?
物质 熔点(℃)
金 1064
铁 1535
铝 660
钨 3410
(2)液体温度计中为什么不用水做测温物质?
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吧!
一、问题解决题:
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想出一个能在菜市上临时保鲜海鲜的办法吗?请说明道理
办法:
道理:
二、探究设计题:
花样滑冰运动员穿冰刀滑过冰面时,冰面上会出现一道水痕。当男运动员托起同伴做花样表演时,冰面上会出现更加明显的水痕。请你根据上述情景,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并设计出探究过程的方案.
1、探究课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实验:
(1)主要器材:
(2)实验装置说明:
(3)实验步骤设计:
4、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表格:
5、分析与论证:
假如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看到的实验现象应该是:
6、评估:
我最成功的做法是:
我与小组成员合作学到了:
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有:
我们还想了解更多……
你知道吗?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在常见的固体中,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等都是晶体;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都是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在物理性质和外形上都有很大区别.
在外形方面,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例如,食盐的晶体呈立方体形,明矾的晶体是八面体,石英的晶体中间是一个六面棱柱,两端是六面棱锥.冬季的雪花,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冻结时形成的冰的晶体,它们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都是六角形的规则图案.非晶体则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某些物质在加热时并不直接由固态转化为液态,而是先转变成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过渡状态,这种处在过渡状态的物质称为液晶.液晶具有液体的流动性,但它内部的微粒在某个特定方向上排列比较整齐,又很象晶体.液晶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高于这个范围,就熔化为普通液体,温度低于这个范围,就凝固成普通的晶体.
液晶是不稳定的,外界影响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液晶分子排列的变化,改变它的光学性质.有一种液晶,只要通过很小的电流,就会由透明状态变成不透明的.没有了电流又恢复透明状态.利用液晶的这种性质,可以制成显示元件.在两块镀有很薄金属层的玻璃板中间,用液晶涂成某个数码,在玻璃板间加上几十伏的电压,透明的液晶就变得混浊了,数码就显示出来,在数字显示式电子手表里,在微型电子计算器里,都可以用液晶做显示器件.这种液晶还可用于仪器上显示数码、文字和图象.
液晶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被发现,但很长时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实际用途.直到电子技术和其他一些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以后,近十几年来,人们对于液晶的研究才有了显著的进展,使液晶在电子工业、航空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内,被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液晶的实际应用还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请你回答:
1.阅读上文以后,你又了解到晶体还有什么特点?
2.液晶是液态的晶体吗?
3.说出两个你所了解的生活中应用液晶的实例.
不同寻常的……
实验表明,大多数物质都是在熔化时体积膨胀,凝固时体积缩小。不同的固体受热相同时膨胀程度一般不同.如果把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片的用铆钉铆在一起,当温度升高时,由于两种金属的膨胀程度不同,使双金属片发生弯曲.温度变化越大,弯曲得越厉害.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双金属片测量温度.这种温度计应用在烤箱或恒温箱等设备中.
有些物质如水、灰铸铁、锑、铋等,在融化时体积缩小,凝固时体积膨胀,这是由晶体结构的特殊形状决定的.自来水管中的水在结冰时,由于体积膨胀产生的压力,可以使水管破裂.因而在冬季往往在水管外面包上一层热的不良导体,例如稻草等,以防水管冻裂.
请你回答:
(1)“热胀冷缩”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你能句出几个利用”热胀冷缩”现象的实例吗?
(2)物体受热都会膨胀吗?你能说出几个“热缩冷胀”的事例吗?
我的更多的想法
1. 我最得意的地方:
2. 我有这样一个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
专题三、汽化和液化
下过雨后地面变干,烧开水时,水在壶中沸腾,冬天人在户外呼吸时看到“白气”。
学习完本专题后你应该做到的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你应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能举出或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汽化、液化现象.
(2)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沸点.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观察液体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
(2)用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非常宝贵,我们应节约用水.找一找,我们身边有那些浪费水的现象?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下面,让我们这样来学习本章知识
汽化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打针时,护士把酒精涂在病人手上很快就变干了,这种变化是酒精由液态变成了气态,物理上把这种变化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涂在手上的酒精变干了、新鲜蔬菜变蔫、湿衣服变干等都是蒸发现象.不论夏天还是冬天,洗完头后湿头发都能变干,说明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同样湿的衣服,凉在阳光下比凉在树阴下干得快,这表明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同样湿的衣服,用衣架撑开凉比堆在一起干得快,这表明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同样湿的衣服,挂在通风处比放在没有风的地方干得快.这表明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可见,要加快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要减慢蒸发,应该采取相反的措施.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为什么?将酒精涂在手背上,你有什么感觉?——会感到凉.这些现象说明蒸发吸收热量.医生在帮助发高烧的病人降低体温时,常用这种方法.
加热烧杯中的水,当水温升到100℃时,会看到在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变大,到达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这种变化叫做沸腾.观察水沸腾现象和温度的变化可知,水温达到100℃时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水的沸腾过程中,虽然对它不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在100℃不变.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是不同的.
水不仅是资源,也是自然美景的塑造者.我们还可以利用水来发电、灌溉、航运。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会造成地面沉降.乱排污水、乱堆垃圾等,使水资源受到污染,危及我们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非常宝贵,我们应节约用水.
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实验1:蒸发吸热
器材:酒精,温度计,棉花
步骤:把蘸有酒精的棉球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周围,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怎样变化?——下降.
实验说明:酒精蒸发吸收热量.
实验2:影响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器材:酒精灯,酒精,玻璃片2块
步骤:
将等量的酒精分别滴在2块玻璃片上,只将甲片上的酒精涂抹开,会看到甲片上的酒精先变干了。
实验说明:在液体温度相同、液体上方空气流速相同时,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例如,湿衣服用衣架撑起来比叠反复在一起干得快.
探究实验1:水的沸腾
器材:温度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铁架台,水
步骤:
(1)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在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 ,认清它的 .对水加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记录加热时间和温度。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
(2)继续加热,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
(3)根据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可作出水的沸腾图象(图4.3-1)
温度(℃)
加热时间(min)
图4.3-1水沸腾图象
根据沸腾图象可知: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才能沸腾,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1.拿一个试管装上一部分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使烧杯中的水不断沸腾则试管中的水会不会沸腾?为什么?
分析:不会.因为水沸腾需达到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缺一不可.试管中的水,温度虽然达到了沸点,但由于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再升高,管中的水温度与烧杯中的水相同,所以试管中的水不能吸收热量,因此,就不能沸腾.
2.用酒精温度计可以测100℃吗?(酒精的沸点是78℃)
分析:不可以.因为酒精的沸点为78℃,当酒精温度达到沸点时续吸热,开始沸腾,再继续吸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因此,不能测出更高的温度.
3.有经验的人炖食物时,常用“小火慢炖”而不用猛火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分析:因为当锅中食物温度达到沸点时,继续加热,其温度也不再升高.因此,“开锅”后,用小火慢炖而不用大火煮,即可使食物温度保持在沸点,保证食物在最高温度下不断吸收热量,直至食物煮熟为止.因此,没有必要用大火煮.
4.冬天窗玻璃上“流汗”现象,是发生在玻璃内测还是外测?为什么?
分析:内测玻璃上会出现“流汗”现象.因为这是液化现象,液化需要放热.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玻璃上,看上去像是流汗了.而户外的空气与玻璃的温度差不多,低温的水蒸气遇到凉玻璃,不能放出热量,因此不能液化.所以,内测玻璃上会“流汗”.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1)冬天,室内窗玻璃上“流汗”,是 现象.
(2)游完泳上岸时,会感到冷,这是因为 .
2、读一读,该选哪一项
( )(1)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A.逐渐升高 B.不变 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
( )(2)小明在同样情况下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烧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烧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
A.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熟得快
B.第一种方法与第二种方法熟得一样快
C.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熟得快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天热时扇扇子为什么感到凉快?
液化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你知道,自然界中的露和雾是怎样形成的吗?
当夜晚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会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体积小,能够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呈现出白茫茫的样子.我们把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蒸饭时,锅的上方会出现“白气”,这种现象在冬天尤为明显;敞开锅盖后锅盖内侧形成的水珠,这都是水蒸气发生了液化现象的结果。液化放热。有两种方法可使气体液化:温度降到足够低和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压缩使其液化装入钢瓶中的.
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探究实验:液化
器材:玻璃管,玻璃片,酒精灯,水,镊子 冷 热
步骤: 图4.3-2 图4.3-3
①将玻璃片盖在盛热水的玻璃管口上(图4.3-2),观察玻璃片下表面有何变化?会看到有水珠出现.
②将玻璃片取下擦干水,用镊子夹取在火上烤热,再放置管口处(图4.3-3),观察玻璃片下表面是否有变化 没有水珠出现.
③现象分析:对比两次实验可知,差别在于玻璃片的初始温度不同.相同的热水蒸气遇到凉玻璃发生液化现象,遇到热玻璃不容易液化,即液化放热.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1、夏天,看到冰糕周围冒“白气“,这些“白气”是从冰糕上蒸发出来的吗
分析:不是.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糕,放热液化形成的许多的小水滴.“白气”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
2、注意事项:气体液化需要放热.即较热的气体遇冷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1)请你将下表填写完整
汽化方式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2)寒冷的冬天,戴眼睛的人进入温暖的房间时,眼睛片会因 而变模糊.
(3)工业上利用______的方法液化石油气.
(4)自然现象中常见的液化现象有________、_______等.
2、读一读,该选哪一项
( )(1)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A.室内的水蒸气附着在眼镜上
B.室外的冷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D.室外的水蒸气附着在眼镜上
( )(2)关于湖面上形成的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雾是水蒸气,是湖水蒸发产生的
B.雾是极小的水珠,是湖水蒸发出来的
C.雾是极小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雾是极小的水珠,是风将湖水吹起来形成的
( )(3)下列主要是利用物质在液化过程中的放热的是
A.铸造工人将铁水灌到砂模中,当铁水冷却下来后,便能铸造成各种各样的机械零件
B.夏天用热毛巾擦身体后,便觉得凉爽
C.浴室通常通过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通入水中,使池中的水温升高
D.热水太烫,吹一吹凉得快一些
3、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烧开水时,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并没有“白气”形成,这是为什么?
让我们把刚才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
1、刚才所学的知识可以列出如下的知识树:
(1)液态、气态间的变化
汽化(吸热)
液态 气态
液化(放热)
(2)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汽化、吸热
不同点 发生地点 液体表面 表面和内部同时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沸点)
剧烈程度 平缓 剧烈
液体温度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液体表面积
液体表面上气体流速
2、我们可以总结方法:
我们通过观察、对比,了解了液体沸腾时其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实验探究了水沸腾时的特点。我们还运用控制变量法,用实验探究了影响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让我们自己检查一下学习的情况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1)炸油条时,油在锅中翻滚,是 现象.
(2)洗澡时,卫生间里的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是由于 .
2、读一读,该选哪一项
( )(1)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外壁上会有许多小水珠,这是
A.杯中的水渗透出来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C.空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 )(2)用碗炖食物,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A. 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 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 )(3)将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取出,它的示数会
A.立即上升 B.先下降后上升 C. 先上升后下降 D.不变
3、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1)炸鱼时,如果不小心将水滴入热油中,立刻会有油滴飞溅出来,很容易烫伤人。为什么会有油滴飞溅现象?
(2)淋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为什么很容易感冒?
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吧!
1、实验验证题: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来证明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2、问题解决题:
牙科医生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需要将一小镜子放入病人口腔内,这样才能看清病灶.但是,将镜子放入口腔内,镜面容易蒙上一层“水气”而变模糊,医生就看不清楚病人的牙齿。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说出这样做的道理.
办法:
道理:
3、阅读探究题:
电冰箱利用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了冰箱外面. 制冷剂是一种很容易汽化的物质.冰箱是利用制冷剂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在系统内循环流动,达到制冷目的的.
电冰箱的电动压缩机使气态制冷剂压缩并把它压入冰箱外面的冷凝管里,在这里蒸气变成液体并放热,放出的热被周围的空气带走. 冷凝器中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根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放出. 制冷系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以前,用氟利昂做冰箱的制冷剂,氟利昂如果从冰箱中散逸、泄漏出来,上升到臭氧层会破坏那里的臭氧层. 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射来的对生命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的重要条件.因此,技术人员研制出了新形的绿色环保制冷剂.现阶段家用电冰箱主要使用异丁烷等环保性能好的制冷剂.
请你回答:
(1)打开冰箱门,能看到冒“白气”,这“白气”是_______遇冷______形成的.
(2)电冰箱是根据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的 后,发生 时吸收热量来制冷的.
(3)通过阅读,你认为蒸发器和冷凝器分别在冰箱的内部还是外部?
我们还想了解更多……
你知道吗?
利用气体液化的方法可以获得高度的真空.气体液化可以使我们获得低温,利用它可以贮存血浆、血清、疫苗等。利用液化获得的低温还可以破坏病灶细胞,对某些疾病进行冷冻治疗.
用火车运输容易腐败的食品时,常利用液态氨或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来降低车厢内的温度.导弹在大气中高速飞行的时候,由于跟空气摩擦,表面会达到极高的温度,这会使外壳的机械强度急剧下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有些导弹的表面涂了防护层,防护层中的物质在高温下蒸发,能吸收大量的热量,就降低了导弹表面的温度.
请你回答:
1.利用气体液化可以 .
2.储存食物、 ,常用 .
我的更多的想法
1、我最得意的地方:
2、我想到了这样一个点子可以改进……实验:
3、我有这样一个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
专题四、升华和凝华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会变黑。
学习完本专题后你应该做到的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你应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能举出或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过程与方法方面:
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我们应该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能够通过搜集信息、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判断、选择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写出具有一定价值观点的小论文.
下面,让我们这样来学习本章知识
升华和凝华
让我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
在日常生活中,为防虫蛀,存放衣服时通常在其中放置一些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樟脑球就变小了,变小的樟脑球到哪儿去了?
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在大试管内放入少量碘粒,一加热,就会看到管内有紫色气体生成,仔细观察会发现没有液态碘生成.这说明:碘没有熔化,由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这种变化叫升华.樟脑球变小了、白炽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等现象,都是升华的结果.停止加热,当试管冷却时,会看到紫色气体渐渐变淡.在紫色气体渐渐变淡的过程中,试管内壁上有越来越多的固态碘颗粒形成.仔细观察没有发现生成液态碘,这说明碘由气态直接变为了固态,这种变化叫凝华.自然现象中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到夜晚遇冷,直接凝结成的小冰晶.
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
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器材:大试管,玻璃片2块,镊子,酒精灯,碘.
步骤:
(1)在大试管内放入少量碘粒,在试管口盖上玻璃片(图4.4-1),开始加热并观察管
内有什么变化?
冷 热
图4.4-1 图4.4-2
——会看到有紫色气体生成,没有出现液态的碘.这说明:碘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2)停止加热,过一会儿,会看到紫色气体渐渐变淡.在紫色气体渐渐变淡的过程中,玻璃片下表面和试管内壁上有固态碘颗粒形成,没有出现液态碘,这说明碘由气态直接变为了固态.
(3)提出问题: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怎样用实验来验证?
——停止加热,随着试管温度的降低,紫色气体渐渐变淡,最后,试管内紫色气体消失。说明碘升华需要吸热.
(4)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继续对试管加热,待管内有紫色气体生成时,换一块烤热的玻璃片放置于管口,观察玻璃片下表面上是否有固体碘颗粒形成.
——热玻璃上没有固体颗粒形成.
对比实验中试管壁和玻璃片上出现的不同情况可知,碘蒸气遇到凉玻璃时,放热凝华,遇到热玻璃,不能放出热量,不能凝华,即凝华需要放热.
让我们关注下列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了解到:发生升华现象时,并不是由固态熔化为液态,然后再由液态变为气态,而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凝华时,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而不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然后再由液态变为固态.这种变化是由某些物质本身特有的性质决定的.
让我们自己试着解答有关问题:
1、想一想,应该填什么
(1)把固体清香剂的盒盖打开后,过一段时间会变小,这是由于发生了 ________现象.
(2)寒冷的冬天,在背阴处,地上的雪即便没有熔化,过几天也会消失.这是 .
2、读一读,该选哪一项
( )(1)下列现象都属于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
C.水正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后,灯丝会变细
( )(2)用雪堆成的大雪人,即使气温低于0℃,时间长了也会变小,这主要是由于
A.雪人逐渐熔化 B.雪人逐渐升华
C.雪人逐渐蒸发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让我们把刚才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
1、刚才所学的知识可以列出如下的知识树:
升华(吸热)
固态 气态
凝华(放热)
2、我们可以总结方法:
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了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让我们自己检查一下学习的情况
1、想一想,应该怎样填
在舞台上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可造成烟雾缭绕的景象,在此变化过程中,干冰迅速_______,从周围空气中______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______, 中的
遇冷凝结成 ,悬浮在空气中,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
2、读一读,该选哪一项?
( )(1)用久的白炽灯泡灯丝变细、玻璃泡壁发黑,钨丝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凝固 B.升华 C.凝华 D.先升华后凝华
(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中,不是升华的是
A.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结冰花
B.结了冰的湿衣服,没化冻就干了
C.樟脑球日久变小
D.烧瓶里有少量碘,加热使其变成碘蒸汽
3、综合题
你知道冰箱中的“水”会发生哪些物态变化吗?
(1)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会看到有“白气”出现.这是 中的 发生 现象.
(2)冰箱冷藏室里的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会变干,这是 现象.
(3)冰箱冷冻室内四周会有霜形成,这是 现象,霜对冰箱的制冷效果有什么影响?你知道无霜冰箱是怎样自动除霜的吗?
(4)用湿手摸冰箱冷冻室里的冰块有粘手现象,这是 .
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吧!
阅读探究题:
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许多升华和凝华现象.自然现象中的霜、雾凇等是凝华现象.你知道霜、云等是怎样形成的吗?
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放出大量的热而直接在地面、花草、石块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颗粒很微小,能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
在一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再凝华到小冰晶上,小冰晶变得越来越大,当上升的气流托不住它时,冰晶就会从天上落下来,如果在下落过程中的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雪;如果温度高于0℃,冰晶就熔化形成雨.夏季,上升的气流很强,很不稳定,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当增大到一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降到地面,这就是冰雹.
阅读上文后,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1、霜是空气中的 发生 现象形成的。天气温暖时,自然界中能形成霜吗?为什么?
2、云的形成比较复杂,云中即有由 成的 ,又有由 成的 .
3、你能说说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吗?
我们还想了解更多……
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有三种常用方法:一种是向云层中输送冷却剂,一般用飞机在适当的云中撒干冰,靠干冰的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雨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另一种方法是向高空与冰晶结构极为相似的碘化银、氧化二铝、樟脑或酒精等药剂,作为吸附水汽、加速水汽液化或凝华的物质,使云层中冰晶增多,或云中小雨滴增大而降雨;还有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云层中直接喷出直径约为0.05mm的水滴,使云层底部的小水滴相互合并、变大而形成降雨.
请你回答:
1、用撒干冰的方法来人工降雨的道理是,利用干冰 .
2、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严重缺水的状况,有些地区甚至连正常的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请你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
我的更多的想法
1、我最得意的地方:
2、我想到了这样一个点子可以改进……实验:
3、我有这样一个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
4、我与小组成员合作学到了:
本章知识梳理
一、章节知识树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
单位:摄氏度(℃)
温度 摄氏温度规定: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普通温度计:
测量: 液体温度计 种类 寒暑表
体温计
使用
物态变化
二、方法:
1.使用液体温度计时,通过液体的热胀冷缩,从而了解被测液体的温度,这是一种转换的方法.
2.通过分析熔化、沸腾图象,了解熔化和沸腾.
3.研究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现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时用了比较法.
4.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是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三、重点:
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两种汽化现象,升华、凝华的特点——直接变化
四、难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液化放热,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本章检测题
卷一单项选择题部分
( )1、下列现象不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新鲜大白菜慢慢干瘪
B.冰棒从冰箱中取出时冒“白气”
C.湿衣服晾干
D.酒精擦在皮肤上很快干了
( )2、下列关于沸腾和蒸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进行,所以不需吸热
B.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会放出热
C.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有达到沸点才能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
( )3、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B.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 )4、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见冰棒在冒“白气”,原因是
A.冰棒熔化产生的小水滴
B.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冰升华
D.冰棒熔化后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 )5、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湿衣服变干
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水结成冰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越来越小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计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B.夏天扇扇子能降低气温,所以觉得凉快
C.常用冰来冷却物体,是因为它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
D.水蒸气的温度一定比沸水温度高
( )7、使用温度计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玻璃泡全部没入水中 B.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
B.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D.读数时将温度计拿到窗口亮的地方
( )8、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在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为了新奇、美观 B. 为了做游戏
C. 为了清洁房顶 D. 为了解暑降温
( )9、夏天,小红站在吊扇下吹风感到很凉爽,她把一支温度计放在吊扇下吹,温度计示数将怎样变化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 )10、下列估测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刚从冰箱里拿出的水果的温度是3℃.
B.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冻肉温度约-10℃
C.夏天,室外的温度一般在10℃—30℃之间
D.冬天冰面以下水的温度低于0℃
( )11、两盆都放有冰块和水,甲放在阳光底下,乙放在背阴处.过一段时间发现甲、乙中冰块都还有,但甲中冰块减少的更多.下列正确的是
A.的温度较高 B.的温度较高
C.乙温相同 D.法判定谁的温度高
( )12、深秋时节,夜晚气温骤降,砖石瓦块上、落叶树枝上,会出现一层白霜,它是
     A.从上落下来的      B.水凝固而成
     C.蒸气凝华而成        D.冰熔化而成 
( )13、下列物态变化吸热的一组是
A.熔化、液化、汽化 B.液化、汽化、升华
C.凝固、液化、凝华 D.升华、汽化、熔化
( )14、下列知识结构不正确的是:
A. 常用 实验用温度计 B. 汽化
温度 寒暑表 蒸发
计 体温计 沸腾
C. 降温 D. 液体温度的高低
液化方法 影响蒸发因素 液体表面积大小
压缩体积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
( )15、下列关于现象连线正确的是:
A.新鲜的青菜,时间长了变的干瘪 蒸发
冰棒从冰箱中取出时冒“白气” 升华
湿头发晾干的过程 凝固
冬天湖面结了一层冰 汽化
B.寒冬玻璃窗的玻璃内表面出现冰花 汽化
在皮肤上酒精擦感觉凉 升华
樟脑丸放久了越来越小 液化
夏天早晨草叶上出现露水 凝华
C. 将铁水浇铸成铸件 汽化
永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 凝固
舞台上撒干冰云雾弥漫 升华
D. 空气清新剂用久了变小 升华
长期堆煤的墙角变黑了 汽化
大雾的形成 液化
吃冰糕解热 凝华
卷二非选择题部分
一、知识与技能综合题(一)
1、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二个温度计的一部分,甲温度计中的示数是_________℃,乙温度计中的示数是_________℃.
2、按照温度计的使用步骤,将下面的叙述(用字母代替)依次排列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接触几分钟
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面以下一定深度 E.取出温度计 F.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如图4-3所示为锡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锡的熔点是_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_℃.
(2)BC段表示的是______过程,这一过程要______,但温度 .EF段表示的是_______过程,锡必须向外____________,温度 .
(3)AB段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CD、DE段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EF段锡所处的状态
为_____.
二、知识与技能综合题(二)
一天,小明家要包饺子.
1、妈妈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虾仁时,小明看到虾仁周围在冒“白气”,这是因为
;虾仁拿在手中感到很凉,这是因为 .
2、家里开着窗,擀好的饺子皮摆放在面板上一会就干了,这是因为 .(1)你家在包饺子时为不使擀好的饺子皮变干,采用过什么办法?说说这样做的道理.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
3、爸爸在厨房里煮饺子.水沸腾后,一敞开锅盖,爸爸的眼镜片就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
4、小明家煮饺子用的锅是铝制的.爸爸告诉小明,用铝锅蒸饭时,千万别把水烧干了.因为炉火的温度远比铝的熔点高.如果锅中的水烧干了,铝会被烧化.但只要锅中有水,烧水时铝就不会熔化.这是为什么?
5.爸爸告诉小明,“热气烫人很厉害”,小心不要被“热气”烫伤. 因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1、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熔化吸热。
2、水分蒸发了。而且空气流速加快,加快了蒸发。
(1)可以用盆盖起来,这样可以减慢空气流速,减慢蒸发。
(2)取两个相同的烧杯,装相同的水,一个用盖盖着,一个敞着口,过一段时间会发现,敞着口的烧杯里的水减少很多,而盖着盖的烧杯水减少不多,说明减慢空气流速,可以减慢蒸发。
3、热水蒸气遇冷液化。
4、因为水的沸点是100℃,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再升高,所以,铝的温度不致于升得太高。
5、“热气烫人”的过程就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因为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热气”烫人很厉害。
三、探究实验题
把一些松香放在小烧杯中加热时,每隔2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发现松香由硬逐渐变软,最后变成液态,在整个过程中温度 .
将一些碎冰装入试管中,把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每隔2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开始时冰的温度 ,物质为 态。当 时,冰开始熔化.继续用热水给试管加热,越来越多的冰 ,冰没有完全熔化以前,温度计示数 ,实验证明: .
四、问题解决题
1.炎热的夏天,在菜市上卖黄瓜时,一天下来,黄瓜很容易蔫,你能想出几种办法使黄瓜能交好地保持水分?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办法1:
道理1:
办法2:
道理2:
2.如果肥皂被水泡胀了,怎样能使它快一点恢复原来的样子?说出你的办法和这样做的道理.
办法:
道理:
五、设计制作题
在仓库里,保持一定的湿度是非常必要的.你能设计一个能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以便可以及时调节室内湿度,以妥善保管存放的物品.请写出制作过程及使用方法.
六、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
我们的生活用水从哪儿来?
你知道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是从哪儿来的吗?冰山上的积雪升华,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空气中的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晶,有的小水滴也会再凝固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会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积雪熔化后变成水.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淡水主要来源于雨、雪和冰山熔化.
可是,你知道吗,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比较容易开采和利用的淡水占淡水的11﹪,储量只有400多万立方千米.可见,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在全世界的淡水储量中占最大份额的是冰雪水,他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其次是地下水,地下水又以深层地下水为多.由于开发困难或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海水、深层地下水、冰雪水等还很少被直接利用.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然而却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和严重污染的现象.专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国人均水资源量将比现在还要减少1/4.缺水将会是一个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请你回答:
1、不少人有“今年雨水充足,就不用节约用水了”这样的想法。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2、在我们周围有水污染现象吗?你能对此提出建议并做一些工作,使这种现象得替遏制吗?与同学、学校、社区等联合起来,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做一点努力把!
3、假如有一天,我们生活的城市不能保证正常的生活用水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汽化
气态
液化
液态
熔化
凝固
固态
升华
凝华
吸热
图4.2-5
放热
图4.2-6
凝固(放热)
熔化(吸热)
0
0
0
0
0
PAGE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