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下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6-14 09:2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e7d195523061f1c01ef2b70529884c179423570dbaad84926380ABC1F97BAEF0C8FC051856578EAB7874501A1FFE158C4981707381814BCC4D9A8E3554438DEE4FBCF5A5B4D2A8B0989AB57E8BAC65EB0B6D2A388667319150DE47EF93B3ECAF9E6FD0B40031AEBDA6178BACFD9EB9FA877B4E1D7577BD97B78340E5A9A5692B20D70F0603BE6E75侦探时间宋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前的中国划出 了分界线,而近于我们现代的。
--宫崎市定:《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书评》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宋朝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现代的拂晓时辰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线索一:农业发展--稻花香里说丰年1.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豆大,却是宝中宝。(打一农作物)
2.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打一农作物)
3.像桃不是桃,嘴里吐白毛。(打一农作物)水稻、茶叶、棉花侦探时间①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引进品种:越南占城稻; ③“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粮仓)产茶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南方各地种植范围扩大从广东和福建到江淮和川蜀一带1.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变化?
2.结合课文和所学,试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材料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材料 凡有可以利用的江河湖泊,凡有可以开凿沟通的陂塘渠道,必尽量加以修治,力求使全国河网化,以尽量扩大土地的灌溉面积,提高农产品数量。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
——《宋史·食货志》侦探时间认真观察P41《耕获图》和《耕劳图》,试着说出图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宋代《耕劳图》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逐渐超越北方线索二:手工业兴盛--西家缫丝雪能白材料 在远古时代,中国丝织生产,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繁盛之地。其后逐渐演变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国的丝织生产中心已经移到江南地区,尤以苏州、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为盛。《梦粱录》卷十三《团行》条所记载的手工业作坊就有下列22种:碾玉作、钻卷作、蓖刀作、腰带作、金银打银作、裹贴作、铺翠作、裱错作、装案作、油作、木作、砖瓦作、泥水作、石作、竹作、漆作、钉铰作、箍桶作、裁缝作、修香浇烛作、打纸作、冥器作等。“东西两巷,谓之大小货行,皆工作伎巧所居”。 宋代瓷器也大多追求单色,定窑的纯白,汝窑的雨过天青,建阳窑的乌金,都不再是色彩的炫耀喧哗,而是回归到更内敛、含蓄、朴素的色彩本质。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汝窑用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李清照《醉花阴》中“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即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枕。作业:试着搜索关于宋代瓷器的材料,写一篇导游词。《雪霁江行图》中的可眠桅宋画中的造船业升降舵与平衡舵舵楼水密隔舱制造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被普遍采用。中国申报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福船线索三:商业贸易繁荣--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当时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不用说这种变化是由于都市人口的增加,它的交通商业的繁荣,它的财富的增大,居民的种种欲望强烈起来的缘故。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思考:宋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在哪里?对比唐宋都城的平面图,结合课文, 找出城市繁荣的具体表现。
范成大的《吴船录》卷下非常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的盛景:“沿江数万家,廛邗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至者无不售。”集市与市镇的兴盛宋代市镇遗址“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北南北南北南西汉魏晋南北朝宋代影响: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
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本课小结《2017年经济半年报》按增速排名,南方15省和北方14省分别是这样的,联系今天所学,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试着找出其中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