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宇宙航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有关练习题的投影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的成就。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下列问题:
1、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何应用?
2、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能否计算环绕天体的质量?
学生活动:经过思考,回答上述问题: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估算天体的质量;可以来发现未知天体。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结合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三种表述方式可得三种形式的方程,即
G ①
G=mω2·r ②
G=m ③
教师活动:点评、总结
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有关宇宙航行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宇宙速度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同时思考下列问题[投影出示]:
1、在地面抛出的物体为什么要落回地面?
2、什么叫人造地球卫星?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1、在地面上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最终都要落回到地面。
2、如果在地面上抛出一个物体时的速度足够大,那么它将不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个绕地球运转的卫星,这个物体此时就可认为是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
2、物体做平抛运动时,飞行的距离与飞行的水平初速度有何关系
3、若抛出物体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物体将会怎样?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由于月球在绕地球沿近似圆周的轨道运转,此时月球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即重力),用来充当绕地运转的向心力,故而月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来。
2、由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知:
x=v0t ①
h= ②
联立①、②可得: x=v0
即物体飞行的水平距离和初速度v0及竖直高度h有关,在竖直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平距离的大小只与初速度v0有关,水平初速度越大,飞行的越远。
3、当平抛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飞行的距离也很大,由于地球是一圆球体,故物体将不能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绕地球运转的卫星。
教师活动:[过渡语]从上面学习可知,当平抛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就可成为卫星。那么,大到什么程度就叫足够大了呢?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同时考虑下面几个问题[投影出示]:
1.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动力学方程是什么?
2.为什么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要困难?
3.什么叫第一宇宙速度?什么叫第二宇宙速度?什么叫第三宇宙速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答案。
1、卫星绕地球运转时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的动力学方程是:G
2、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须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而做更多的功,对火箭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比较困难。
3、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时所具有的最大运转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中去时,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最小半径是多少?
2、结合卫星运转的动力学方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1、卫星运转的最小半径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即在地球表面绕地运转。
2、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得: G=m ①
由于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
得: G=mg ②
由①、②两式得 v=
代入数据得 v=7.9km/s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课件演示《三个宇宙速度》
2、梦想成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中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体会我国在征服宇宙太空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愿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视频展示:我国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升空实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发表感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课堂作业: 问题与练习 2、3、4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