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纸上的竹
吕 峰
古之文人雅士与气节之士,大抵都爱竹,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在我看来,竹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节象征节操,中空则虚怀若谷,正因如此,几千年来,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以我不仅爱山野之竹,亦爱纸上之竹。
画墨竹起于唐代,据说吴道子、王右丞都是此中妙手,但未见他们流传的作品。宋代最有名的要数文与可,苏轼曾对他称赞备至,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为文与可所画的偃竹题了此文,千百年来引用者甚多。所谓胸有成竹方能画竹,无疑是一种行家的见识。
其实苏轼也是极擅画竹。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所谓“东坡竹之庄子”、“妙而不真”,即只求神韵,不必求其形似。米芾曾在《画史》中记载苏轼画竹的情形,说:“子瞻做墨竹,从地一直起自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可见苏轼的艺术观与他的文学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元代有赵孟睢⒗钕⒄?⑽庵俟缰钊耍?家曰?癯雒???晕庹虻闹褡踊?米詈茫?芮罴?浠?⑸裥渭婢撸?芎臀挠肟上噫敲馈C鞔?穆硎卣妗⑶宕?闹0迩牛?际腔?袷ナ帧S绕涫侵0迩诺哪?瘢?绻巧癫桑?椿?枘。?沤裎蕹銎溆艺摺?
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兰草与竹,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孤标傲岸的情怀。他的兰草有书法味,他的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铁划银钩,迥然写出人性的倔傲出尘。
曾在一家博物馆见过他的一幅墨竹图,三两竿瘦竹崛立风中,枝叶如戟,似闻啸叫之声,竹根深深扎进石隙中去,万物凄迷,唯竹挺然,不曲不弯,仿佛是郑板桥灵魂的独语。郑板桥以竹写自己的心境,写自己的人格,竹子是他内心世界的观照物,仿佛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及“衙斋卧听萧萧竹,犹是民间疾苦声”的写照。他曾在自己画的一幅墨竹上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櫜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醉里挑灯看剑固然悲壮,而于浊世中持一份清正尤其不易。
郑板桥画的竹,其中滋味世上能有几人真领会的?后世冒先生之名的墨竹赝品遍及海内,虽能形似,神韵气概却全无,行家一看便知。因为没有那种深邃的对世情的洞察与孤标傲岸的精神,即使画出了竹子的形态,也一定画不出其品格与风神。所以这世上会画竹的甚多,而只有郑板桥的竹子能够瘦劲地立于岁月的风中,可见画品即人品。纸上的竹,其实来自于人的心中。
1.下列对于“纸上的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纸上的竹”即用墨画在纸上的竹子,是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相传唐吴道子是墨竹画的高手。
B.“纸上的竹”的形成过程是“实有之竹”到“眼中之竹”,“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胸中之竹”再到“实有之竹”。
C.“纸上的竹”是“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的“竹”。
D.“纸上的竹”是画竹者的精神和品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能反映画竹者人品的高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板桥之竹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他的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能鲜明地传达出人性的倔傲出尘。
B.“衙斋卧听萧萧竹,犹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具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C.郑板桥的墨竹,无论风骨神采,还是写画描摹,都要高出宋代的文与可、苏轼,元代的吴镇,明代的马守真。
D.苏轼画竹只求神韵,认识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之物的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反映了人们对它特有的喜爱之意。
B.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郑板桥的兰草有书法味,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情怀。
C.米芾评价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认为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
D.后世的冒牌先生们由于没有郑板桥的人格和心境,即使画出了竹子的形态,也一定画不出其品格与风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了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遥远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由此可见,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应该以这副面貌出现。
B.务农是很艰辛的,特别是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因为苏轼仰慕陶渊明,而陶渊明的诗又表现了他的情思和生活,所以他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
D.从苏东坡写的三十二个字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E.文章视角独特,思路清晰,手法新颖,选材精当,于平淡中见深长。
5.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
6.作者为什么说“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7.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本文内容具体说明,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8~12题。
《释秘演①诗集》序
【宋】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乃得吾亡友石曼卿②。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之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万有文库》)
【注】①释秘演:北宋诗人秘演和尚。释,佛姓释迦,故僧皆从佛姓而称“释”。②石曼卿:名延年,宋城(今河南商丘市)人,一生不得志。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伏而不出 伏:隐居
B.庶几狎而得之 庶:平民
C.亦能遗外世俗 遗:抛弃,超脱
D.以适天下之乐 适:享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对石曼卿的诗颇为推崇,而曼卿“尤称秘演之作”,认为秘演的诗作“雅健有诗人之意”。
B.作者将秘演与石曼卿置于一个时空,对比描写,为读者勾画出一个“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的奇男子形象。
C.在该诗序中,欧阳修不落俗套,不直接赞颂秘演之诗作,而是把重点放在叙写秘演的为人上。
D.欧阳修对秘演遁于佛门、“伏而不出”的境遇发出深深感慨,在秘演将行之时为其诗作序,表达了礼赞与欣慰之情。
11.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
(2)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二)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伶官传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2)《六国论》中开宗明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_”既衬托出题目,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下面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论》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并借古讽今,批评南宋统治者对金国一味求和的做法,劝谏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
B.《伶官传序》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C.《祭十二郎文》作者通过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回忆了叔侄二人相处的经历,以家族的衰落、聚散的无常、生死之未知,反复抒写对亡侄的无限哀痛和怀念之情,感人至深。
D.《文与可画筼筜谷偃谷记》通过写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及作者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两人相处的几件趣事,表现了文与可的高尚品格和两人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文与可深切的思念之情。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B.韩愈,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C.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善画山水,尤善画竹。
D.方苞,字凤九,又字灵皋,号望溪,桐城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16.下列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宁可形单影只,也不愿随波逐流,这正是路遥留给此剧主创人员最宝贵的成功经验,也是《平凡的世界》引起不平凡的反响的原因所在。
B.当年,王羲之微醉之中,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兰亭因此而成为重要文化古迹和旅游胜地。
C.在抽签过程中,中国男足主教练佩兰一直带着笑容。虽然不知道佩兰是不是笑早了,但国足球迷都希望这一笑是这位法国教练成竹在胸的表现。
D.“仙女虾”是有两亿多年历史的季节性水生甲壳动物。近日,这种和恐龙同时代的史前生物在江苏徐州一居民家阳台的水池里出现。不过,网友对此却视若草芥,称常常见到。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重重设陷阱,弹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公共权力纯洁性的基本手段。
C.乐羊子妻的断织、大诗人李白的“磨杵成针”等典故对我们耳熟能详,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恒”字,持之以恒终有所成。
D.丹麦盛产琥珀饰品,往往由高品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银边镶嵌,突出琥珀的天然本质特点,设计大方简洁,成为琥珀粉丝们的最爱。
18.请将下面的长单句改为三个连贯的短句。
在我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且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的韩愈的作品《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
参考答案
1.B
【解析】应是“胸中之竹”再到“纸上的竹”。
2.D
【解析】“认识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少纵则逝矣”是苏轼评价文与可的话,而非自评。
3.C
4.AC
【解析】A项,“由此可知,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应该以这副面貌出现”错,由第一段最后一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可以推断出。C项,“所以他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属无中生有。
5.①“东坡”是他被贬黄州后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农耕的地方,这里有他辛勤的汗水,更有他自力更生的快乐,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故以“东坡”为号。②居士,即学佛的居家之士,介乎隐士和佛教徒之间。他此时是一个被贬的人,而且受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他选择做隐士。③他的思想开始转向宗教,想从宗教中寻找心灵的解脱与安宁,但他选择的是参禅而不是遁入空门。此刻的他,恰恰是介乎隐士和佛教徒之间,以“东坡居士”自称,符合他的处境也符合他的心境。④他以这段特殊经历的标志为号,表明他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辱,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豪,这体现出他的豁达快乐的天性。
【解析】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苏东坡的身份、生活、思想等方面总结。
6.这句话是对苏东坡的赞美与肯定。赞美苏东坡具有人道精神,在被贬遭难的时候,还心系百姓疾苦,而且亲自奔走,通过救婴儿来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宗教应该以救人渡生为宗旨,不如此,则毫无意义。苏东坡身体力行了宗教救苦救难的教义。
【解析】这句话是文段的最后一段,读完全文我们发现,这是对上一段的一个总结。答题时要在整体理解这段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人道精神”“宗教”等词语作答。
7.①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②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③做菜之乐。苏轼从庸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④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⑤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⑥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
启发示例:可以谈人要达观豁达,正确看待得失;人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做菜一样,用心对待每一件小事,从细微处也可以品出快乐,甚至可以创造快乐;人要热爱劳动,才能真正享受收获的喜悦;人要有朋友,真挚的友情,朋友的陪伴、支持,这些都是快乐的源泉;人要关心他人,能帮助别人的人是快乐的;人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喜悦,这才是生命的本真;人应该懂得收藏和珍惜点滴的快乐……
【解析】苏东坡的快乐在文中有很多,注意按文章顺序筛选。谈启发要观点明确,并能结合文本作具体阐释。
8.B
【解析】庶:可能,也许。
9.B
【解析】B项,代词,他的;代词,他们。A项,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D项,均为介词,在。
10.D
【解析】表达了“欣慰之情”错。文末说“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表明欧阳修是借作序述说秘演盛年时的情景,来悲叹他的衰老。
11.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12.(1)在山林中、屠夫商贩里面,必定有直到老死还没有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2)在十年中,秘演向北渡过了黄河,向东到了济州、郓州一带,但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最后穷困潦倒地回来了。这时曼卿已经去世了,秘演也年老多病。
【解析】翻译时,第(1)句应抓住关键词“莫”“见”,第(2)句应抓住关键词“北”“东”“合”“困”。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以进士的身份游历京城,因而能够广泛结识当代的贤人豪杰。然而,我还是认为国家统一天下,停止战争,天下休养生息太平无事已有四十年了,但智谋出众、志向雄伟的不平凡的人,往往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多隐居着不出来做官,在山林中、屠夫商贩里面,必定有直到老死还没有被世人发现的人才。我想去追随他们、寻找他们,却无法办到。后来,我终于找到那如今已死去的朋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开朗豪放,有远大的志向。当时掌权的人不能重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去曲意逢迎。他没有地方抒发他的志向,就常常跟随平民百姓、乡村老人,尽情地喝酒游玩,到了错乱的地步也毫不厌倦。我疑心那些隐居而没有被发现的人才,也许只有亲近他们才能找到他们。所以我常常喜欢跟曼卿交往,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
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时间最久,也能超脱世俗,因为讲求气节而自守高洁。他们两人关系融洽,没有一点隔阂。曼卿在饮酒生活中隐蔽自己,秘演隐居在寺庙中,他们都是有奇才的男子。他们都喜欢作诗来自己取乐。当他们尽情饮酒而大醉时,唱歌吟诗欢笑狂呼,来享受天下最大的快乐,那种情景是多么豪壮啊!当时的贤人,都愿意跟他们交往,我也时常到他们的住处去。在十年中,秘演向北渡过了黄河,向东到了济州、郓州一带,但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最后穷困潦倒地回来了。这时曼卿已经去世了,秘演也年老多病。唉!这两个人,我竟然亲眼看见他们的盛年和衰老,而我也快衰老了!
曼卿的诗清雅至极,可是他特别称道秘演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高雅雄健,有诗人的意趣。秘演相貌雄伟出众,他的胸怀正大豪迈,他既然当了佛教徒,就没有地方施展才能了,只有他的诗可以在世上流传。可是他很懒散,不珍惜自己的作品。他已经老了,打开他的诗囊,还找到了三四百篇,都是令人喜爱的作品。曼卿死后,秘演寂寞茫然,没有了方向。他听说东南多奇山丽水,山顶悬崖高峻陡绝,江水波涛汹涌澎湃,非常壮观,就想到那里去游历,通过件事就能够知道他虽然已经老了,但志向还依旧存在。在他将要远行时,我给他的诗集写了这篇序,通过说他盛年时的情景,来悲叹他的衰老。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13.(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弊在赂秦
14.A
【解析】“南宋”应为“北宋”,“金”应为“契丹、西夏”。
15.D
【解析】方苞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
16.D
17.B
【解析】A项,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C项,主客颠倒,应该是“我们对乐羊子妻的断织、大诗人李白的‘磨杵成针’等典故耳熟能详”;D项,主语混乱,应在“往往”前添加主语“琥珀饰品”。
18.①韩愈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②并且还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③他的作品《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
或:①《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②其作者韩愈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③他并且还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