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

文档属性

名称 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9-06-02 14: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镇舟中学 潘 宏
第一节 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丁]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生己]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乙]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生甲]图中甲是凸透镜。
[生乙]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再看(课本板图3.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甲]有亮点。
[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甲]“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
[生乙]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甲]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
[生乙]亮点是光会聚的。
[生丙]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
[生丁]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生戊]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
(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3.1—4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5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三、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四、布置作业
P5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到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模拟制作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与使用,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加对科学的求知欲。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了解照相机成像的特点。
(2)了解投影仪成像的特点。
(3)了解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和应用幻灯机、放大镜,了解透镜的应用。
三、教具学具准备
凸透镜、圆纸筒、半透明塑料膜、投影仪、放大镜。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早晨透过露珠看到的草叶被放大了,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一个凸透镜,它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教学互动
互动1
制作模型照相机。
明确 指导学生用凸透镜、圆纸筒(两个),半透明塑料薄膜制作模型照相机。
互动2
探究照相机的原理。
明确 用模型照相机对准某个物体,调节镜头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在屏幕上的像。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互动3
探究投影仪的原理。
明确 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将投影仪平面镜取下,观察投影仪成像情况。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放映机的原理和投影仪相同。
互动4
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明确 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露珠实际就是一个放大镜,所以看见放大的草叶。另外还有装有水的玻璃茶杯等。
3.达标反馈
(1)下列不属于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是(A)
A.潜望镜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投影仪
(2)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射出的光线经过它在胶片上成一个缩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一滴胶水滴在书本上,那么透过胶水看胶水下面的字成(D)
A.等大的虚像 B.等大的实像 C.放大的实像 D.放大的虚像
(4)使用投影仪时,要使银幕上出现放大的“F”字母,那么幻灯片正确放法是(B)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和应用。
(2)方法归纳
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创造的兴趣,人人都想做发明家。
(三)布置作业
1.雨过天晴时,种蔬菜的大棚上的雨水必须马上清理干净,这是为什么?
2.用自制模型照相机练习拍照。
(四)板书设计
3.2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
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
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他说的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3.3—2所示.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师]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生甲]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生乙]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生丙]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生丁]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生戊]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生己]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生庚]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
[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
[生甲]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实验中得出呢?
[生甲]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
[生乙]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
[生丙]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投影.
二、虚像和实像(板书)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想想议议]
[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生甲]物体在1倍 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生乙]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生丙]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
[生丁]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生甲]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乙]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生丙]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师]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布置作业
P62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这些东西(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这是什么?
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拿着不同东西,让学生们摸.
[师]为什么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生]因为我们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能摸出来是触觉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其实这些东西的特点,除了用手摸,用眼睛一下就看出来了.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上节课我布置收集关于眼睛的资料,来说给大家听.
二、新课教学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
[生甲]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生乙]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生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生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师]大家鼓掌,对他们精彩的讲解进行鼓励,谁还有不明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甲]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生乙]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生丙]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生丁]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生戊]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师]请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甲]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生乙]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生丁]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生戊]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课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 处理?
[生甲]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乙]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丁]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师]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看投影.(课本图3.4—3、图3.4—4)
[生甲]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生乙]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
[生甲]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乙]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丙]怎么预防近视眼?
[生丁]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
[生戊]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
[师]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找出答案.
[生甲]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生乙]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生丁]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生戊]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生己]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
[生庚]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
Φ=
如果远视很严重,所戴花镜(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它的焦距是1 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了,但如何预防?如何矫正?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三、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四、布置作业
P64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P65科学世界①②.
五、板书设计
近视眼:凹透镜
远视眼:凸透镜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能力目标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热衷探索物理学。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了解显微镜的结构与原理。
(2)了解望远镜的结构与原理。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观察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讨论归纳它们的成像原理。
三、教具学具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医院化验科的医生是怎样看见人体液里的细胞的?遥远太空中的星球是怎样一个个被人们所发现的?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的光学仪器,它一般是由两组相当于凸透镜的透镜组成的,接近物体的一组透镜叫物镜,焦距很短;接近眼睛的一组透镜叫目镜,焦距较大。
望远镜是观察远方大物体所用的一种光学仪器,一般也是两组凸透镜组成,一为物镜,焦距较长;一为目镜,焦距较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2.教学互动
互动1
显微镜作用是什么?由什么组成?
明确 显微镜可以用来观察细微物体。由此推想,显微镜的镜头由凸透镜组成。
互动2
探究显微镜原理。
明确 通过实验观察(用凸透镜分别观察投影片上的字和它在投影仪屏幕上的像)分析显微镜原理: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目镜再一次将这个实像放大,这样就可以看清细微物体了,用两个透镜体验一下。
互动3
探究望远镜原理。
明确 望远镜是观察远处物体的,引导学生对比显微镜思考分析: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缩小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较远处的物体了。显然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做成的。学生体会望远镜的原理。
互动4
了解其他类型的望远镜。
明确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望远镜。
3.达标反馈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2)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 实 像(填“虚”或“实”),目镜的作用则像放大镜,再次对这个像成放大的 虚 (填“虚”或“实”)像。
(3)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 实 像(填“虚”或“实”),这个像是缩小的(填“放大的”或“缩小的”),道理就像照相机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2)方法归纳
这节课运用了观察,实验,讨论探究式学习。
(三)布置作业
1.外出旅游时,为了尽情观看远处的风景,旅客总要带上望远镜。
2.用两只凸透镜自制显微镜或望远镜。
(四)板书设计
3.5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显微镜
1.物镜:
2.目镜:
二、望远镜:
1.物镜:
2.目镜:
第六节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献身.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
①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②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
③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各起什么作用?
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
⑤照相机的构造及原理?
⑥投影仪的构造及原理?
⑦放大镜的原理?
⑧眼睛的成像原理?
⑨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⑩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二、知识网络(板书)
图3.1—2 主光轴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
图3.1—1 凸透镜和凹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