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语文第六单元学案设计(打包5套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语文第六单元学案设计(打包5套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18 10:50:30

文档简介

单元写作 语言简明
教材分析
语言表达“简明”,指通过删除多余语句、消除歧义等方式,达到表意简洁明确的目的。语言表达简明是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是“文从字顺”,主要训练表达要准确;本单元的“语言简明”,侧重训练表达简洁明确。
学情分析
简明是写作时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用语重复啰唆、表意不清、行文不围绕中心来写的现象,没有养成精心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简明”的内涵。
2.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
3.修改习作,使其更加简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使语言简明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于语言实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生成问题
写作时,老师经常要求大家在作文时语言简明,那什么是语言简明呢?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其本质要求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明呢?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写法指导
1.语言简明的三个避免:
(1)避免啰唆——不说废话;
(2)避免歧义——防止误解;
(3)避免晦涩——便于理解。
2.使语言简明的方法:
(1)找主干,理枝叶(发现和消除歧义);
(2)分析句间关系(发现和删除重复的语句);
(3)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和删除游离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4)恰当地运用省略和称代;
(5)恰当地对某些内容进行概括和合并。
步骤二:案例解析
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啰唆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
一个人之所以①会变坏的原因②,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③,更重要的④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⑤,受了坏人的影响⑥,才逐渐变坏的⑦;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⑧,能抵制多方面的⑨各种⑩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交流点拨】“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中,“之所以”和“的原因”都表示原因,显得赘余,必须任删一个。由于③处已经说了“受到坏的影响”,所以⑥处“受了坏人的影响”显然是重复了,必须删除。⑨处“多方面的”和⑩处“各种”都有表示不止一种的意思,有些重复,因此这两处也必须删去一处。这样,答案应该是:①(或②)、⑥、⑨(或⑩)。
步骤三:实践说练
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好奇心特强,正因如此,我们才努力去获取知识。请以“好奇心”为话题写篇作文,要注意语言简洁明晰。
写作提示:
1.要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每一个字,明确要求我们写什么。
2.要精心选材。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还是别具特色的偶然事件,都必须具有典型意义。
3.重组材料,确定要点。要分清主次。主要材料要详写,对次要材料要学会概括。
4.要有真情实感。在叙事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字里行间,在适当之处或议论或抒情,使主题得到升华。
5.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注意段落的过渡和呼应,特别是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6.人称统一、线索明确。记叙文可用“你、我、他”三种人称,但如果题目要求使用某种人称,则必须遵循要求;叙事类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
第二课时
根据写作学案,完成本单元的写作实践题目。
板书设计
语言简明简要明白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简明”的内涵。
2.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
3.修改习作,使其更加简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语言简明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一起看下面的文字,看看有什么毛病。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不当并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语言简明。
二、什么是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不重复,不啰唆;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会令人费解或误解。概括起来说,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和可理解度。
现代社会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运用语言也不例外。用语简明,就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用语重复啰嗦,或者表达的意思不明白,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例如:还有一种立体的会说话的图书,也很吸引人。它们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这段文字说明的意思是,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语言不够简明。“立体”的书和插图都是“立体的”,字面重复;“会活动”和“会站起来”,“吸引人”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语言累赘。它可以修改如下: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修改后的文字,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三、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
(阅读教材内容和实例后,再总结巩固练习)
举例分析
1.她说她在等候上车的时候,她心里一直在后悔。(词语重复)
改:她说在等车的时候,她心里一直在后悔。
2.接着是整座城市被火山熔岩淹没,直到1709年才被一些考古学家将这座城市发掘出来。(句式杂糅)
改:接着是整座城市被火山熔岩淹没,直到1709年才被一些考古学家发掘出来。
3.小伙子天天锻炼,身体显得很健壮结实、强壮有力、敦实健硕。(词语堆砌)
改:小伙子天天锻炼,身体显得很健壮结实。
4.战胜了挫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前景。(词语堆砌)
改:战胜了挫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光辉灿烂的前景。
归纳要点与巩固练习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不旁生枝节。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例1:这种笨重的汉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 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两句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看法。文字较简洁,意思很明确。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唆。
(3)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要想写出简洁明了的文章,我们应该不断地修改、锤炼。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例2: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①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③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⑤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⑥学术讨论,⑦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这句可改为      。?
解析: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一般说来,标题应是导语内容的概括,导语应是主体部分内容的概括。据此,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时间、会议的内容和性质,因而②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因为第一句已经表达了导语该有的内容,再来一句说明会议的内容,便同前一句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唆、累赘,而不简明。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的“学术”是与上文重复的,可有可无的,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次出现,读来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删除。倘若删除,是介绍国内外的什么情况又不明确,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作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
有同学认为⑦应该删除,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对这次学术讨论会所取得成绩的评价,没有最后这一分句,报道的主体部分便不完整。
这道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二是巧用复指,善于概括;三是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四、怎样避免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那么怎样避免表意不明呢?
①少用单音节词,多用双音节词。
有些单音节的多义词,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歧义。如“县里通知赵乡长15日前去汇报”一句中,“前”是多义词,可以理解为“15日之前”去汇报,也可以理解为“15日前往”县里去汇报工作。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个意思,应改用“之前”;如果要表达后一种意思,就改用“前往”,并删除“去”。
②调整语序,交代明确。
语序不当,交代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一句可以作多种理解,如果只是“背着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偷偷地和副总经理一道,把这些钱存入了两家银行”。如果是“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偷偷地存入两家银行”。还有其他理解、其他改法,这里不一一分析。
③交代清楚,如实直说。
句中停顿的位置是否恰当,指代是否清楚,也影响着句意的表达。譬如:“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这一句表达得很不清楚。“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为前一义项时,可以理解为“嘉宾”,作为后一义项时,可以理解为“别人”。这个句子可以这样改:这个作为礼品的精致的灯笼,将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改为:这个精致的灯笼是嘉宾准备的礼品,今天谁得分最高将送给谁。这样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确的。
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为“简”而简,有时会事与愿违,表意反而不清楚。
第二课时
一、回顾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明
1.行文要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枝节。
2.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时,要避免词语的重复。
3.还要注意不堆砌词语。
二、写作训练
文题一:修改片段
下面这段话不够简明,请加以修改。
篮球比赛结束后,比赛完的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大巴走了。大巴是学校的车,学校有好几辆大巴和小轿车。我没有上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在回家的途中,紧锁着眉头,无奈地叹息,我心里很难受,不禁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我一个人站在家门口,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写作提示:
1.抓住叙事的主题,去掉偏离中心的语句。
2.删掉语意重复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简明。
写作示例:
篮球比赛结束后,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学校的大巴走了。我没有上车,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心里很难受,无奈地叹息,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文题二:概括内容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带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写完后小组内交流。
写作提示:
1.概括主要内容,要在立足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中心和要点,删减旁枝末节的部分。
2.概括的文字既要简明,也要保持连续通畅,避免因过度追求简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跃。
例文欣赏: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根据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文题三:想象世界
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哪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请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这种科学技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
1.可以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威胁和灾难。
2.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设置一些悬念和伏笔,那就更好了。
3.写完后多读几遍,根据语言简明的要求,做进一步的修改。
三、例文欣赏
克隆地球
21世纪,世界人口暴增,人类面临着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无家可归。人们把大面积的森林田园变成了高楼大厦,政府也在毁灭山、海,建起一片片新居民区。可谁也没想到,各种自然灾害正向人类逼近。
我在加利福尼亚的地球科学研究小组工作。昨天,我们的办公楼刚遭到了酸雨的猛烈袭击,今天,我又顶着沙尘暴来到了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有权威的老博士办公室里,我向他阐述了我的一个大胆设想:克隆一个地球!
老博士一听,拍案而起,说:“好啊!人们还没想到这一点,我们说干就干吧!”老博士还吩咐他的助手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计划。
我们用从技术分析师那儿找来的土、水、动植物、煤炭等克隆地球所需的基本物质,提取基因后,制成了一个蓝色的小球体。我们还用微型计算机做了纳米检查,结果发现基因非常合理,我们就把它放进了温室中。
两个半月以后,我和助手来到了温室,不出我所料,这时的“二号地球”可以离开温室了。我们对它做了最后的检查:重27吨,12个大洋,五个大洲,水陆面积比例为5∶4。做好记录后,我们用高科技发射器把它发射到太空中。半年后,“二号地球”越变越大,大部分地球人搬了上去,新“地球”上陆续建起了许多公园、居民区等,到处生机勃勃。
我和助手已经筋疲力尽,但我们知道有一件事还没做。这时,老博士来到我们的办公室,他问:“你们下一步要干什么?”我和助手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治理一下我们的‘老家’喽!”
【点评】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极具新意的构思,向我们介绍了克隆地球的原因、经过,从而表达了对地球环境的忧思,结尾处发人深省,意在唤起人们保护地球的忧患意识。
导学目标
1.掌握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2.灵活准确地解答各类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题。
3.平时练笔时力求做到用语简明,语意贯通语言得体。
学习流程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及名师导航材料进行自学,为实战写作奠定基础。
2.自读写法指导,根据指导进行实践写作。
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4.班内交流,自主修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
一是多读。看看别人在碰到一件事时怎么说,有几种说法,雅的怎么说,俗的怎么说,书面的怎么说,口语的怎么说,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读时应注意一点——尽可能读出声来。
二是多写。多写更能提高表达能力。古人曾说,诉之笔端,半折心始。意思是,有好多话要说,但真正能写到纸上的,也就只有一半。这个道理说明,思路可能是很多的,只有通过多写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自己想要说清的问题表达清楚。
三是多调查研究。对所要说清的事情,要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话题才会多。
◆写法指导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行文时,语言要尽可能精炼,不重复、啰唆,表达意思要清楚明白,不让人产生误解。概括起来说,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和可理解度。
首先,行文时要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枝节。
其次,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时,要避免词语的重复。删除可有可无的词句,是使文章简明的又一方法。
再次,还要注意不要堆砌词语,不要以为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用得越多,写出的作文就显得越有水平。
二、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1:下面这段话不够简明,请加以修改。
篮球比赛结束后,比赛完的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大巴走了。大巴是学校的车,学校有好几辆大巴和小轿车。我没有上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在回家的途中,紧锁着眉头,无奈地叹息,我心里很难受,不禁为比赛的失利感到难过。那个余晖满天的黄昏,我一个人站在家门口,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写作提示:
1.抓住叙事的主题,去掉偏离中心的语句。
2.删掉语意重复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简明。
写作实践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带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写完后小组内交流。
写作提示:
1.概括主要内容,要在立足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中心和要点,删减旁枝末节的部分。
2.概括的文字既要简明,也要保持连续通畅,避免因过度追求简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跃。
写作实践3: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哪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请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这种科学技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
1.可以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威胁和灾难。
2.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设置一些悬念和伏笔,那就更好了。
3.写完后多读几遍,根据语言简明的要求,做进一步的修改。
三、小组交流
学习小组内互相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班内交流、点评。
四、自主修改
根据交流点评中出现的问题自主进行修改。
五、范文欣赏
(一)
篮球比赛结束后,队友们一个个都坐上学校的大巴走了。我没有上车,一个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心里很难受,无奈地叹息,独自伫立在暮色之中。
(二)
《河中石兽》讲述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根据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三)克隆地球
21世纪,世界人口暴增,人类面临着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无家可归。人们把大面积的森林田园变成了高楼大厦,政府也在毁灭山、海,建起一片片新居民区。可谁也没想到,各种自然灾害正向人类逼近。
我在加利福尼亚的地球科学研究小组工作。昨天,我们的办公楼刚遭到了酸雨的猛烈袭击,今天,我又顶着沙尘暴来到了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有权威的老博士办公室里,我向他阐述了我的一个大胆设想:克隆一个地球!
老博士一听,拍案而起,说:“好啊!人们还没想到这一点,我们说干就干吧!”老博士还吩咐他的助手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计划。
我们用从技术分析师那儿找来的土、水、动植物、煤炭等克隆地球所需的基本物质,提取基因后,制成了一个蓝色的小球体。我们还用微型计算机做了纳米检查,结果发现基因非常合理,我们就把它放进了温室中。
两个半月以后,我和助手来到了温室,不出我所料,这时的“二号地球”可以离开温室了。我们对它做了最后的检查:重27吨,12个大洋,五个大洲,水陆面积比例为5∶4。做好记录后,我们用高科技发射器把它发射到太空中。半年后,“二号地球”越变越大,大部分地球人搬了上去,新“地球”上陆续建起了许多公园、居民区等,到处生机勃勃。
我和助手已经筋疲力尽,但我们知道有一件事还没做。这时,老博士来到我们的办公室,他问:“你们下一步要干什么?”我和助手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治理一下我们的‘老家’喽!”
21 伟大的悲剧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3.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储(  )存       怏(  )怏不乐
贮(  )藏 毛骨悚(  )然
鲁莽(  ) 白雪皑(  )皑
羸(  )弱 踉(  )踉跄跄
2.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
A.吞市 畏缩不前 风餐露宿(  )
B.销蚀 语无沦次 夜不成眠(  )
二、整体感知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了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3.为什么作者把这次探险称为“伟大的悲剧”?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三、局部探究
1.“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
2.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为什么?
3.课文结尾“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一句该怎样理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品味语言。
(1)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
这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3)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有什么意味?情感有什么不同?
(4)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16公斤”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质疑探究
我们印象当中伟大的人总是英勇无畏的,可是文中描写英雄们也像常人一样害怕,有时甚至还非常恐惧、沮丧。茨威格这样写是否有损他们的英雄形象呢?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hǔ yàng zhù sǒnɡ mǎnɡ ái léi liànɡ
2.市—噬 沦—伦
二、整体感知
1.(1)无私、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2)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以他的绝命书为证。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奥茨为了不拖累队友,勇于走向死神。
(4)无私的爱。斯科特的日记即是证明。
2.示例: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五人于1912年1月18日继挪威人阿蒙森之后登上了南极点。他们忠实地接受了挪威同行的委托,携带挪威人在南极留下的信件,采集了珍贵的岩石标本返回大本营。经过70多天的死命挣扎,“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最终于1912年3月29日在距离大本营十几天路程的一个“贮藏点”被南极寒冷的暴风雪“吞噬”,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悲壮地覆没”的伟大悲剧。
3.①“悲剧”是因为他们“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斯科特一行心中涌动着博大而深邃的爱,他们的精神是伟大而不朽的。他们用生命在南极的脊背上为全人类树立了一座爱的丰碑。②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三、局部探究
1.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他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的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斯科特的事迹会给人长久的思考,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
3.斯科特一行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无比崇高。这是美的、有价值的,而最后归于毁灭,因而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既点明了全篇主旨,又点明了题目。
4.(1)描写了环境的残酷,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埃文斯的死作铺垫。
(2)“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3)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细节。“我的遗孀”,严格说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写下这句话的人“存在”时,他的妻子还不是“遗孀”。但因为斯科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当这本日记送到他的妻子手中时,妻子肯定是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了。“我的遗孀”,里面蕴含着“我”对“妻子”的深爱和歉疚。似乎在说是因为“我”参与南极探险罹难而使爱妻由“妻子”变成“遗孀”的,他想到妻子将要孤独憔悴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滋味。这种修改显示了自己一种心理的变化,甚至想到了妻子的心情,爱怜、关怀、无奈与理智都融注在这一词语的变换之中。
(4)即使自己快要死了也要为祖国、为全人类留下一份研究南极的资料——威尔逊博士携带着16公斤重的珍贵的岩石样品。本来南极是一个非常凶险的地方,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丢下这些东西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也没有扔掉这么沉重的科学研究资料。这一细节表现了他为了科学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质疑探究
示例:不会。斯科特一行为科学献身,如果把这些描写他们害怕的细节删掉,那就不真实了。斯科特他们不仅是真正的英雄,而且是真实的血肉丰满的英雄!
22 太空一日
学习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朗读精彩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蕴含的情感。
3.理解航天英雄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字词注音。
炽热(  )  负荷(  )  模拟(  )
轮廓(  ) 遨游(  ) 弧(  )
稠密(  ) 瞬间(  ) 概率(  )
烧灼(  )
2.理解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释然:
(2)负荷:
(3)严谨:
(4)概率:
(5)五脏六腑:
(6)千钧重负:
(7)耐人寻味:
(8)惊心动魄: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借助小标题,说说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跳读课文,复述经历
复述作者太空一日的经历,抓住每一节的内容要点,突出细节之处,尤其是作者遇到惊险时的紧张心理,尽量生动形象地讲给大家听。
四、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第一小节中,“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2.“我”当时极度难受的状态是怎样的?后来感觉如何?
3.“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4.作者在叙述太空所见时特别提到我国首都北京,有何用意?
5.杨利伟几次努力寻找长城,甚至叮嘱其他航天员仔细看,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6.作者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意外情况?他是怎样克服的?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
7.回到地面后,技术人员用各种办法模拟当时的敲击声,“一次又一次”“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我”都没有确认,说明了什么?
8.作者在描述归途时用了哪些表时间的词语?有何用意?
9.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10.在描述“抛伞”这个操作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他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11.“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这句话中时间交代得如此精准有什么用意?
五、把握主旨,学习写作技巧
1.本文通过写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六、拓展延伸
为航天英雄写颁奖词,可联系航天员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来表达自己对这一群体的赞美、敬仰之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chì hè mó kuò áo hú chóu shùn lǜ zhuó
2.(1)释然:形容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2)负荷:负担。
(3)严谨:严密谨慎。
(4)概率: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作概率。
(5)五脏六腑: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6)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7)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8)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作者自述发射瞬间痛苦难忍。第二部分:作者所见到的太空奇景。第三部分:作者在太空遭遇恐惧敲击声,生死惊魂。第四部分:作者自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三、跳读课文,复述经历

四、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文中把“我”比作一块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身体僵硬的状态,由此可见“我”心情的极度紧张。
2.“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26秒钟后,痛苦慢慢减轻,最后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
3.看到杨利伟眨眼睛了,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非常高兴、激动,禁不住鼓起掌来,这是因为前面内容提到杨利伟“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担心他的安全。从这一细节中可见大家对杨利伟的关心。
4.突出杨利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友、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他作为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感情。
5.表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
6.一个是“本末倒置”的错觉,一个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面对第一种情况,作者依靠意志力克服了这种错觉;面对第二种情况,作者却未能发现原因。从中可以看到杨利伟的坚韧、镇定、一丝不苟和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及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7.体现了航天科技工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8.“5时35分”“5时58分”“6时4分”一连串的时间,精确到分,既交代了返回的时间顺序,同时也说明了操作的科学严谨。
9.示例:“外面高温,不怕!……这个舷窗不行了”真切地写出了归航途中遇到险情时“我”的心理,表现了“我”极度紧张的心理活动,让人如临其境。
10.“提”“拽”“拉”“晃荡”,这个细节描写展现了出伞打开的过程和带给航天员的具体感受:“折磨人”。但作者沉着冷静地应对了这种感受。
11.作者交代精确的落地时间与文章开头“9时整”相照应。另外也表示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一可以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理应被准确记载。
五、把握主旨,学习写作技巧
1.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2.(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六、拓展延伸
示例 中国人凭借自己坚定而执着的精神,夜以继日地为中国航天事业而奋斗。而中国航天员用自己风华正茂的青春和坚持不懈的斗志,写下了中国航天事业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不朽诗篇。中国人将在浩瀚星海越走越远。勇敢的航天员们,我们为你们祝福,向你们致敬!中国广大民众加油吧,让我们都心怀振兴中华的梦想,努力拼搏,万众一心,支持我国的航天事业,再创辉煌。
23 带上她的眼睛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清小说主要情节,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2.品味语言,学习科幻小说的写作方法,体会设置悬念的作用。
3.体会情感,理解人类探险事业的悲壮和人类面对困境的乐观与坚强。
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
刘慈欣,男,汉族,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    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      、《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    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              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    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    首次荣获此奖的人。?
二、字词积累
1.注音。
点缀(  )   迟钝(  )    蔚蓝(  )
闲暇(  ) 凸现(  ) 吟唱(  )
合拢(  ) 硅酸盐(  ) 铁镍(  )
拍摄(  ) 心有灵犀(  ) 漫步(  )
2.释词。
点缀:
漫步:
不期而至:
蒙眬:
心有灵犀:
天涯海角:
三、整体感知
作者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研读品悟
活动一:探讨人物的形象
阅读课文,注意找出描写小姑娘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体会这些语句表现了小姑娘怎样的心理活动和优秀品质。
活动二:理解构思的巧妙
请大家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悬念的伏笔和与之照应的语句,说说有什么作用。
五、深入理解
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六、拓展阅读
【2017·辽宁沈阳中考】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2.选文第③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5.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选文第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作家作品
《超新星纪元》 《球状闪电》 《三体》 《乡村教师》 《三体》 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 雨果 亚洲
二、字词积累
1.zhuì dùn wèi xiá tū yín lǒng guī niè shè xī màn
2.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动。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期,约定时日。至,到来。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三、整体感知
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
四、研读品悟
活动一:探讨人物的形象
(1)“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温柔美丽的小姑娘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内心是多么压抑,突然看到草原,心里是多么高兴。
(2)“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不,别拔下它!”,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小姑娘感情细腻,对自然无限地热爱、沉醉。
(3)“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
——小姑娘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新奇,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可以看出她是多么渴望自由,热爱美好的生活。
(4)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哼了一小段后,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直到一个小时后我回去躺到床上,她还在哼着《月光》,那轻柔的旋律一直在我的梦中飘荡着。
——她热爱美丽的月光并且坚强乐观。
(5)从那以后,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 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更是唯一的人,应该是多么的孤寂。
(6)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正是花儿一般的年龄,却要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余生,是多么的残忍、不幸。
(7)“……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困于地心而无法返回地表的沉重苦难与对人间美丽景色的留恋和自愿按照原计划努力工作的选择,彰显出她坚强、勇敢、善良、乐观、热爱科学的人格魅力。
总之,小姑娘是地航船的领航员,她热爱、陶醉于地球表面美丽的大自然的一切,渴望地球表面自由的生活,当困于地心而无法返回地表时,自愿按照原计划努力工作的选择,彰显出她坚强、勇敢、善良、乐观、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带有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活动二:理解构思的巧妙
(1)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2)伏笔:“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照应:“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3)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 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 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4)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作者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谜团揭开后,人们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五、深入理解
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和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六、拓展阅读
1.A、无比自豪;B、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C、疑惑不解;D、满足激动。
2.不能。因为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
3.“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
4.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
5.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的温柔体贴,表现了她对父亲的爱。
6.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所以不矛盾。
24 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注解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正确判断文言虚词之、于、乃、以、耳等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
3.培养结合课下注解自主理解翻译文言短文的能力,并能领会文章写作用意。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考虑周全再处理事情的习惯。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河干(  )   圮(  )   募(  )
棹(  ) 曳(  ) 铁钯(  )
杮(  ) 湮(  ) 啮(  )
坎穴(  ) 溯(  ) 臆(  )断
欤(  )
2.根据提示默写。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
(2)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转转不已,       。?
(4)然则天下之事,       ,       ,       ??
3.本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是笔记体小说            。?
4.翻译重点语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整体感知
1.本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写以下表格。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三、局部探究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推荐阅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短篇小说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ɡān pǐ mù zhào yè pá fèi yān niè xué sù yì yù
2.略
3.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4.(1)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
(3)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
(4)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5)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整体感知
1.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寻找经过
人 物
寻找的地点
结 果
第一种
僧人
原地
竟不可得
第二种
僧人
下游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深处
众服为确论
第四种
老河兵
上游
得于数里外
三、局部探究
1.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流水、泥沙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2.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