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写作 抓住细节
教材分析
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写出人物的精神。这就给写人的作文定了基调。通过这一次训练,学生对写人物的作文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抓住细节”,是对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的巩固和延伸。因为只有让学生理解了细节的重要性,懂得了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学生才会写出鲜活的人物来。
学情分析
作文训练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文通字顺,能关注生活,能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典型的人或事。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时候,或者是三言两语骨瘦如柴,又或者是废话连篇臃肿拖沓,通篇没有一处亮点。分析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的心灵体验。二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写作技巧。三是缺少细节或细节描写不到位。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如何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注意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鲁迅笔下的阿长给你留下最难忘的是什么?
是的。阿长对人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还有,杨绛笔下的老王,李森祥笔下的父亲都让我们过目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这样的效果,要归功于细节描写。
二、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明确: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致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细节描写及作用
1.经典范例
引导学生识别细节描写,谈谈肖像、动作、景物、语言等细节描写的作用。
找一找 品一品:
动作描写: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典型化的动作描写看出了阿长睡相粗俗,令少年鲁迅苦不堪言,心生厌恶,也可能是白日太过劳累,以至于睡得很死,也只有鲁迅中年以后才有可能这样去体察他的保姆吧。
肖像描写: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
分析:这个“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我们害怕,也和杨绛一样对他心生同情,也有不祥的预感,生命将息的人还在惦记对他心怀善念的人,这是怎样的一份情,也就会理解杨绛给钱的愧怍,她觉得亵渎了这世间纯善的一个人,同时我们也能感到杨绛本身的善良,她对老王充满同情和顾念。细节描写的表现力可见一斑。
语言描写:“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说明了阿长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不知道,又表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以及“我”那一刻内心的巨大触动:唯独这样一个卑微的、被“我”轻视的保姆惦念“我”的心事,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心爱宝书。
景物描写: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台阶》
分析:一棵桃树的树荫里坐着羡慕人家高台阶的父亲,柳枝随风飘拂,似乎在扰乱父亲的视线,也在扰乱父亲的信念,但是父亲依然目光坚定,一动一静的映衬里见出父亲内心的执念,也见出父亲渴望改变自己地位的殷切。
这些都是非常典范的细节描写,那么什么叫细节描写?它有什么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
作用:在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
小结:通过刚才的鉴赏经典和认知细节,我们了解了细节描写能够生动鲜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它不仅是一篇文章的生命,更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推敲,琢磨琢磨怎么才能写出细节。
2.专题练习
怎样才能做到描写有细节?
练习1: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读一读 加一加:①“小”到什么程度?②怎么个“瘦法”?③穿得有多“差”?加上修饰成分,就会有细节。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练习2: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想一想 学一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是怎么写的?从课文里学习。用上精当的动词,把动作进行延长,就会有细节。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练习3:他抱住娘,在娘的脸上亲了一下。
改写:他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跑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赏一赏,悟一悟:加上动作神态,对娘的老迈进行具体叙写,用上拟声词,用上比喻,真感人,而且还用人群来烘托,真心体会到细节描写得有真感情,要把小处放大延伸。
小结:尽你最大的努力,让内容充实起来。可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用上修辞手法,细化分解过程,让你的描写细起来,生动起来。
第二课时
根据写作学案,完成本单元的写作实践题目。
板书设计
抓住细节以小见大画龙点睛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
2.学会在写作中进行恰当的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真实生动,具体感人。
3.感悟细节,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评析细节描写。
4.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揣摩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细节,鼓励学生交流,评析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米开朗琪罗是世界上杰出的艺术大师,据说他无论雕刻还是绘画,速度都很慢,总是花许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力求完美。有一次,友人拜访米开朗琪罗,见他正为一尊雕像做最后的修饰,过了一些日子,友人再来拜访,看见他还在修饰那尊雕像,友人责备地说:“我看你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进展,你的动作太慢了。”米开朗琪罗说:“我花许多的时间在整修雕像,例如让他的眼睛更有神,肤色更亮丽,某部分肌肉更有活力……”友人说:“这些多是一些小细节啊。”米开朗琪罗说:“不错,这些都是一些小细节,不过把所有的小细节都处理妥当,雕像就变得完美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任何完美都是细节上完美组合而成的。
画画需要雕琢细节,作文同样需要描写细节。
二、明确细节及其作用
1.什么是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2.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回顾课文经典细节,简析其作用
1.动作描写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典型化的动作描写看出了阿长睡相粗俗,令少年鲁迅苦不堪言,心生厌恶,也可能是白日太过劳累,以至于睡得很死,也只有鲁迅中年以后才有可能这样去体察他的保姆吧。
2.肖像描写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
分析:这个“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我们害怕,也和杨绛一样对他心生同情,也有不祥的预感,生命将息的人还在惦记对他心怀善念的人,这是怎样的一份情,也就会理解杨绛给钱的愧怍,她觉得亵渎了这世间纯善的一个人,同时我们也能感到杨绛本身的善良,她对老王充满同情和顾念。细节描写的表现力可见一斑。
3.语言描写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说明了阿长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不知道,又表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以及“我”那一刻内心的巨大触动:唯独这样一个卑微的、被“我”轻视的保姆惦念“我”的心事,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心爱宝书。
4.景物描写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台阶》
分析:一棵桃树的树荫里坐着羡慕人家高台阶的父亲,柳枝随风飘拂,似乎在扰乱父亲的视线,也在扰乱父亲的信念,但是父亲依然目光坚定,一动一静的映衬里见出父亲内心的执念,也见出父亲渴望改变自己地位的殷切。
细节描写能够生动鲜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它不仅是一篇文章的生命,更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推敲,琢磨琢磨怎么才能写出细节。
四、比较品读,感悟方法
既然细节描写能使人物鲜活起来,那么,怎样把这些细节形诸笔端,让他们形象可感呢?接下来一起欣赏几个经典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他们写得生动,富有感染力的。
方法一:精用动词
父亲佝偻着身子,慢慢地朝前面一个小店走去。进了店门,父亲堆着满脸的笑:“老板,生意好!请帮帮忙,换两张大钞票。”笑着说着,贴满膏药的手伸进夹衣口袋,抖抖索索地摸出一大把钱,摊到柜台上,当着老板的面,几分的,几角的,半天才凑足了20块钱。——《山路弯弯》
这是《山路弯弯》中最精彩的细节,是全文中的亮点,作者屏弃了程式化的生活琐事,选择了父亲到小店里为我换大钞票的细节,用细腻的笔墨具体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至此,一个淳朴厚道、充满爱心的父亲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二:巧用修饰语
巧用修饰语是塑造人物形象,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能感人肺腑,它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再看一个片段。
母亲曾经有过一头浓密的黑发,柔软、亮洁、光泽,由于一生辛劳,捧出所有的心血,奉献最纯洁的母爱,来抚育我们成长,所以未老先衰,四十几岁,头发开始花白。先是两鬓染霜,后来是额前飘白,就像春天黛青的远山里悄然冒出一抹残雪,一丝丝,一缕缕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再后来脑前脑后全沾满了白发,白得我们儿女们心疼。——《母亲的白发》
巧妙地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对事物加以淡妆浓抹,能使语言增亮增色,提高文章品位,给人以美感。
总之,好的细节描写,就犹如一座座精美的灵魂,有了它才能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课时
一、写作训练
文题一
读一读前两个单元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根据下面的提示,做出修改。
提示:
1.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心理特点的细节。
2.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
3.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文题二
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以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应指发生在短暂时间内的令你难忘的事情。如“冲过终点线”“走上领奖台”……
2.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觉。
文题三
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的故事。从家里找出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可以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学过的《学会记事》,叙述故事时应条理清楚。
2.注意联系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对拍照时的细节做出生动具体的描写。
3.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把大家选的照片和写的故事汇集起来,编辑成册。
二、例文欣赏
接过试卷的那一刻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思绪仿佛在那一刻永恒地静止了。一张试卷,一张触目惊心的试卷。它仿佛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周围一切融为一片寂静的白。
那一刻,我看到试卷,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苦涩难以接受的味道在我身体中穿行。我手颤抖着接过试卷,一阵冷风吹过,使我忍不住打了个摆子。我恍若雷击,呆呆地看着试卷,眼中没有焦距,脑中更无所想。爱哭如我,都留不下一滴眼泪,似乎泪水也躲避着不愿见到这试卷。脸上的肌肉似乎也在那一刻罢工了,不喜亦不惧,我顶着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而在那一刻,同学们的脸上有的挂着烂漫笑容,似乎考得很棒;有的嘴角微微上扬形成优美的弧线,似乎考得也不错。我的心又再一次坠入冰窖,一阵寒风吹过,似乎比之前更凉了一些。那一刻,好冷。
那一刻,我想抬起头,却着实不敢。与其说不敢,倒不如说心虚。我怕抬头撞上老师的目光,怕抬头看见同学们的笑脸。我双手紧握,指甲在掌心留下一道道白痕,冰凉的身体又似乎在出汗,每改变一下动作都要用尽全力。
那一刻,我听见窗外的鸟儿在欢呼雀跃,心中的凄凉又莫名地多了一分;湛蓝的天空不知何时又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纱;树叶在秋风中不那么绿了;花儿也收起了灿烂的笑容。万物归于沉寂。
一阵秋风吹过,把我的思绪带回。再看了眼分数,便把试卷折叠了一下,刚好可以握住那刺眼的分数,心思回到课堂,神色平静地听老师上课。
未来的路还长,那片刻被我铭记于心,在我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那一刻又浮现在眼前,或许那一刻的痛并非一个悲剧吧。
【点评】本文回忆了接到试卷的那一刻的复杂感受。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极力表现“我”在那一刻的痛苦、难受。环境也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结尾点明主旨:那一刻给“我”鞭策,让“我”奋发。
照片里的故事
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住宅正以建筑符号的形式,阐释着一个乡村的变迁。它折射出来的,不只是农民居住观念的更新、消费的升级,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题记
闲暇时整理家中那一本本尘封已久的厚厚的相册,尽管那上面粘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我还是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翻开了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站着的是年轻时的爷爷和奶奶。照片上的爷爷穿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裤脚上还打着几个补丁,脚上蹬着的一双棉布鞋也笑破了脸,奶奶穿着一身红色的棉袄,乌黑的秀发上别着一朵大红花。这是他们的结婚照。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他们身后的那一栋岌岌可危的房子。它是用土砖建筑成的,房顶是用廉价的布瓦盖的,门前的房梁上还悬着些干玉米,据说那时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时时都为生计发愁。每到遇上刮风下雨的时候,爷爷和奶奶都要拿着瓢盆去接漏雨。听爷爷说那时候家里还经常会跑进来一些蛇、老鼠之类的小动物呢!抚着照片上的爷爷皱紧的眉头,我似乎感触到了爷爷那代人生活的辛酸。
轻轻翻开第二张照片,十几年前父母的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张照片是爸爸妈妈刚结婚时照的,背景是刚建好的新房,房子已是红砖瓦房,墙壁刷得雪白雪白,看上去十分柔和,坚固。爸爸站在旁边一脸的自豪。尽管没有装修,但那时的爸爸和妈妈却已感到很满足了。一旁的爷爷和奶奶坐在椅子上,在新建的安乐窝前安详而幸福地微笑着。这已经是一张彩色照片了,因此我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妈妈手上戴着金戒指。
怀着惊喜的心情,我又翻开了第三张照片,眼前顿时一亮,原来是一张全家福,照片的背景是一栋漂亮的小洋楼了,这才是一栋真正的房子啊!三层,宽敞的阳台,全新的设计风格,美丽的彩砖。房子里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舒适的沙发、空调、冰箱一应俱全。今年爸爸还想给我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呢!照片上爷爷和奶奶精神矍铄,爸爸妈妈一脸满足幸福的笑容,我,天真烂漫笑得多开心,仿佛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看完这三张对比鲜明的照片,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进步史。三十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巨大的变化让我感慨良多,这三张照片只是三十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合上相册,我庄严地把它们重新封起来。生命的痕迹就在我的回望中悄然划过,生活的影子也在这照片永恒的记载和折射中,渐行渐远……我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全家越来越幸福,而记载生活的照片越来越美丽,照片背后的故事越来越精彩。
【点评】作者通过三张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其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变迁,歌颂了祖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自豪感。全文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文章语言朴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如何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注意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学习流程
1.品读第三单元课文中运用细节描写的经典片段。
2.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及其方法。
3.作文升格,修改、增补细节,演练细节,进而掌握细节描写的技巧,写出生动感人的佳作。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
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一叶叶落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写法指导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事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样抓住细节呢?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真实。真实的细节是对生活细致观察的结果,如《老王》中对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细节描写,“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这些描写可能会令人觉得害怕,不过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真切的感觉,让人难忘。
(2)典型。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来写。如《台阶》中父亲洗脚、踩黄泥等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勤劳能干。
(3)生动。细节描写用语要生动、简洁,让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卖油翁》中写出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表情和动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颔之”两个语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态度和心理。
二、写作实践
(一)读一读前两个单元你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根据写作要求,做出修改。
写作提示:
1.修改时,可根据需要添加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心理特点的细节。
2.注意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恶某个人,可以在用语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出自己的评价。
3.建议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二)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
1.在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应指发生在短暂时间内的令你难忘的事情,比如“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走上领奖台(的那一刻)”……
2.仔细回忆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要尽量写得具体,还要写出当时的感受。
(三)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从家里找一张你喜欢的照片,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
行文时,叙述故事应条理清楚。注意联系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对拍照时的细节做出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小组交流
学习小组内互相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班内交流、点评。
四、自主修改
根据交流点评中出现的问题自主进行修改。
五、例文欣赏
接过试卷的那一刻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思绪仿佛在那一刻永恒地静止了。
一张试卷,一张触目惊心的试卷。它仿佛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周围一切融为一片寂静的白。
那一刻,我看到试卷,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苦涩难以接受的味道在我身体中穿行。我手颤抖着接过试卷,一阵冷风吹过,使我忍不住打了个摆子。我恍若雷击,呆呆地看着试卷,眼中没有焦距,脑中更无所想。爱哭如我,都留不下一滴眼泪,似乎泪水也躲避着不愿见到这试卷。脸上的肌肉似乎也在那一刻罢工了,不喜亦不惧,我顶着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而在那一刻,同学们的脸上有的挂着烂漫笑容,似乎考得很棒;有的嘴角微微上扬形成优美的弧线,似乎考得也不错。我的心又再一次坠入冰窖,一阵寒风吹过,似乎比之前更凉了一些。那一刻,好冷。
那一刻,我想抬起头,却着实不敢。与其说不敢,倒不如说心虚。我怕抬头撞上老师的目光,怕抬头看见同学们的笑脸。我双手紧握,指甲在掌心留下一道道白痕,冰凉的身体又似乎在出汗,每改变一下动作都要用尽全力。
那一刻,我听见窗外的鸟儿在欢呼雀跃,心中的凄凉又莫名地多了一分;湛蓝的天空不知何时又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纱;树叶在秋风中不那么绿了;花儿也收起了灿烂的笑容。万物归于沉寂。
一阵秋风吹过,把我的思绪带回。再看了眼分数,便把试卷折叠了一下,刚好可以握住那刺眼的分数,心思回到课堂,神色平静地听老师上课。
未来的路还长,那片刻被我铭记于心,在我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那一刻又浮现在眼前,或许那一刻的痛并非一个悲剧吧。
10 老 王
学习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与主人公老王的思想感情。
4.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识记字词。
伛( )身 攥( )着 惶( )恐 塌( )败
愧怍( ) 取缔( ) 滞( )笨 眼翳( )
骷髅( )( )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二、合作释疑——评说老王
1.分析人物: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老王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
2.面对老王的境况,作为作家的杨绛是怎么做的?从作者身上你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
三、思想共鸣——怀念老王
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为他生前的作家朋友的“你”,难道不想从行动上为他做点什么吗?
四、迁移延伸——关注老王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不幸的人,你能谈谈身边最感人的故事吗?你将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五、品味语言
杨绛的文学语言看似平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请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2)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六、学习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达标检测
1.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 (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以 为线索,兼用 顺序和 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 ”,二曰“ ”。?
2.文中有一句话“ ”能概括本文的主旨,这句话就是“文眼”,理解课文抓住“文眼”,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仿写句子: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 ;假如我是一片云, ;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yǔ zuàn huáng tā zuò dì zhì yì kū lóu
2.提示 写作者与人力车夫老王的交往,写车夫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二、合作释疑——评说老王
1.提示 第2~16段可围绕着遭遇不幸、心地善良来谈。
2.提示 作者给老王眼药,照顾老王的生意,想尽力用钱来帮助老王。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
三、思想共鸣——怀念老王
提示 为老王写一首小诗,为老王写一篇纪念文章。
四、迁移延伸——关注老王
提示 尽力去帮助他们,并且避免由于帮助给别人带来的尴尬。
五、品味语言
(1)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瞎了一只眼都是不幸的事,而后者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苦,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所以是“更深的不幸”。(2)社会上总有一些幸运者和不幸运者。而幸运者则要对不幸者给予关爱,使不幸者的生活能够改善。作者回想起老王,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是不够,所以觉得“愧怍”。
六、学习小结
提示 可围绕关注弱者、奉献爱心等方面来谈。
七、达标检测
1.散文 彼此交往 逻辑 时间 善 苦
2.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3.就为他人送去光亮 就为他人送去清凉 就为他人送去荫庇 就为他人送去甘露
11 台 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学习过程
一、初读积累
1.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凹凼( ) 门槛( ) 涎水( )
砌( ) 黏性( ) 尴尬( )( )
撬( ) 憋( ) 半晌( )
揩( )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二、自主学习:整体阅读——把握情节
要求:自读课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1.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3.“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集中讨论——分析形象
1.课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他身上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2.你认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形象有什么特殊用意?
四、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1.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2.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语言、动作、行为、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五、走进生活
1.到生活中去认识父亲,去关怀和爱戴自己的父亲。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则练笔。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参考答案
一、初读积累
1.dàng kǎn xián qì nián gān gà qiào biē
shǎng kāi
2.(1)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2)父亲一生勤劳,一旦歇下来,觉得不习惯。(3)通过外貌描写,看出父亲真老了。(4)父亲身体老了,心境也老了。
二、自主学习:整体阅读——把握情节
1.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父亲不辞劳苦花了大半辈子造了有高台阶的新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好了,父亲却老了。
2.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的高台阶有十几级,而自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觉得台阶低。
3.一方面,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建起高台阶的气派叫人羡慕的新屋。
三、集中讨论——分析形象
1.父亲有着农民在温饱基础上而产生的获得地位、获得尊重的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并为之不辞辛劳地奋斗,他勤劳诚实、朴实厚道、勤俭坚韧。举例略。
2.特殊用意:中国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景仰与赞叹的,然而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光靠父亲这样的奋斗是没用的,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四、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1.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既从正面入手,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也从侧面烘托,既概括介绍,也细节描绘。这也是一般小说刻画人物的常用技法。举例略
2.略
五、走进生活
1.略
2.略
12 卖油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
2.品味简练生动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虚心请教,不骄傲自满。
学习过程
一、资料助读
1.欧阳修(1007—1072), (朝代) 家、 家,字 ,自号 ,晚号 ,谥号 , 之一。他是 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 》。?
2.《卖油翁》选自《 》一书。该书是一部记载 和 的书。 ?
二、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陈尧咨( ) 自矜( ) 家圃( )
睨之( ) 发矢( ) 微颔之( )
忿然( ) 酌油( ) 沥之( )
杓( )
三、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落实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翻译。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公亦以此自矜( )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③睨之( ) ④但微颔之( )
⑤尔安敢轻吾射( ) ⑥康肃笑而遣之( )
(2)指出加点的虚词的用法。
①尝射于家圃( )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③以我酌油知之( ) ④徐以杓酌油沥之( )
⑤康肃笑而遣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无他,但手熟尔。
③尔安敢轻吾射!
④以我酌油知之。
3.复述课文。
四、内容研读
1.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陈尧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概括。
3.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有什么反应?怎么评价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5.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原因是什么?
6.本文中卖油翁酌油一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7.这篇文章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比较阅读
[甲] 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公亦以此自矜 矜: ?
(2)康肃笑而遣之 遣: ?
(3)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 ?
(4)见舟而畏之 畏: ?
2.翻译下面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资料助读
1.北宋 政治 文学 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文忠 唐宋八大家 北宋文学革新运动 欧阳文忠公文集
2.归田录 朝廷轶事 士大夫诙谐之言
二、检查预习
zī jīn pǔ nì shǐ hàn fèn zhuó lì sháo
三、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
2.(1)①自矜:自夸。②释:放下。③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④颔:点头。⑤轻:轻视。⑥遣:打发。
(2)①于:介词,在。②而:连词,表承接。③以:介词,凭借、凭。之:代词,指这个道理。④以:介词,用。⑤而:连词,表修饰。
(3)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对此微微点头。②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③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④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3.提示:尽量贴近原文,语言生动形象,注意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
四、内容研读
1.射箭; 酌油。2.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3.睨之;但微颔之。无他,但手熟尔。4.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5.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卖油翁看射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尧咨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了卖油翁酌油技术如此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6.熟能生巧。或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虚心请教,不骄傲自满。7. 精益求精,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要谦虚,不要骄傲自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五、比较阅读
1.(1)夸耀 (2)打发 (3)随便、随意 (4)畏惧、害怕
2.(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表述完整、意对即可)
9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2.理解少年鲁迅对阿长态度的变化,揣摩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记叙有详有略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填空。
鲁迅,原名 ,字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 、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有散文集 ,散文诗集 ,小说集 、 ,杂文集 、 、 等,本文选自 。?
2.你能说出作者的几句名言吗?
3.给加点的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絮说(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 渴慕( )
二、研读课文
1.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性格特点?
3.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当时的什么心理?
三、拓展延伸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怎样的性格特点?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体现了阿长怎样的品质?“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3.如果你是作者,你最想表达对阿长怎样的感情?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四、推荐阅读
《好的故事》(鲁迅 节选自《野草》)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狂人日记》 《朝花夕拾》 《野草》 《呐喊》 《彷徨》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朝花夕拾》
2.略
3.hài lǔ sǒng xù huáng chuāng jié dàn pī lì mù
二、研读课文
1.(1)文中抑笔较多,既然又“不大佩服她”,又“讨厌”,又“不耐烦”,又“麻烦”,当然不能用“妈妈”称呼。(2)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这样写显得亲切些。
2.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表现了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的性格。
3.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三、拓展延伸
1.(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在这些烦琐的规矩中,详细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这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和善良。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买《山海经》一事表现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