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与练》初中同步系列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预习风向标
一、测量长度
1.为了科学地测量,必须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叫做 。
2.为了便于各国相互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 ,简称 。
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为 。
4.长度单位的换算:
1km= m 1dm= m 1cm= m
1mm= m 1μm= m 1nm= m
5. 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6.观察刻度尺时,首先要找出它的 和 ,并看一看它的 各是多大。
7.正确使用刻度尺时,刻度尺的 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要放正。读数时,视线要正对 。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 ,又要记录 ,还要注明 。
8.物理学中把 值与 值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误差。
9.利用 的方法,可使误差减小。
二、测量时间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
2.1h= min= s 1ms= s 1μs= s 1ns= s
答案
一、测量长度
1.单位。2.国际单位制,SI。3.米,m。4. 103,10-1,10-2,10-3,10-6,10-9。
5.刻度尺。6.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7.零刻度线,尺的位置。刻度线。准确值,估计值,单位。8.测量,真实。
9.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测量时间
1.秒,s。2. 60,3600s ,10-3, 10-6,10-9。
名师巧指津
要点一: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要对所测数据进行比较或计算处理,所用的单位就必须规范、统一,因而很多时候都要进行单位换算。在长度单位换算中,不论是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还是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都要用乘式,并且要采用等量代换的方式。
【典例】请将2.5×10-4km、250cm、1.5×107nm三个数据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解析】要比较物理量的大小,必须将各物理量的单位进行统一,所以要进行单位换算。在进行单位换算时,首先必须明确是哪两个单位之间的的换算,两个单位换算关系即进率。在换过程中先把系数写上,后面乘上1个单位长度,然后在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再将这个单位长度换成进率,并带上单位。
2.5×10-4km=2.5×10-4×1km=2.5×10-4×103m=0.25m
250cm=250×1cm=250×10-2m=2.5m
1.5×107nm=1.5×107×1nm=1.5×107×10-9m=0.015m
所以250cm>2.5×10-4km>1.5×107nm
【答案】250cm>2.5×10-4km>1.5×107nm
【名师点金】在面积和体积的单位换算中,我们也可以利用长度单位将其进行换算,这样就不必将面积和体积的单位换算进率都一一记住,减少出错概率,如:3.4cm2=( )m2,6.8m3=( )mm3。
3.4cm2=3.4×1cm2=3.4×(1cm)2=3.4×(10m-2) 2=3.4×10-4m2
6.8m3=6.8×1m3=6.8×(1m)3=6.8×(103mm)3=6.8×109mm3
要点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见的还有:卷尺、直尺、三角尺、米尺等。使用刻度尺时应做到“三看”、“五会”。
(1)使用前做到“三看”:①看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刻度线量起,这一过程叫做校零,但要记住测量结果应该是末端读数减去起始端读数。
②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多次测量,势必会造成误差过大,所以尽可能选择里程较大的刻度尺,以减少测量次数。
③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2)使用时要,做到“五会”:
①会选:由于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其精确程度也就不同,刻度尺的选择并非是越精确越好,要根据测量对象的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如:给窗户安装玻璃时测量的精确程度要求较高,应选用1mm 刻度尺;而在测百米跑道时,就只能选择精确到1dm的刻度尺了。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但测量工具的选择则是由测量要求所决定的。
②会放:一是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注意不是刻度尺的端点)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二是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要与被测线段平行,不可歪斜;三是要尽可能让刻度线贴近被测长度。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可斜视。
④会读:精确的测量需要估读,指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如25.38cm,25.3cm为准确值,0.08cm为估计值,它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它是有用的,它能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在25.3~25.4cm之间,而更接近25.4cm.
⑤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除了正确记下所读的数字外,还要注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字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典例】用最小刻度值是0.1mm的尺子去测量某钢丝的直径,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记录,其中有效数字错误的是
A.0.52mm B.0.53mm C.0.518mm D.0.052cm
【解析】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最小刻度值,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在本题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0.1mm,所以,记录结果时应估读到mm的百分位,准确到mm的十分位。选项C估读到了mm的千分位,是错误的。
【答案】C
【名师点金】物理实验总是有误差的,因此,测量结果是近似数。在测量结果中最末一位数字是估计出来的,是不可靠数字,但是仍有意义,仍要写出来,这种带有一位估计数字的近似数字就叫做有效数字,在有效数字中,小数最后的零是有意义的,不能随意取舍。但是小数的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的零是用来表示小数点位置的,并不是有效数字。本题中,用同一把尺子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由于尺子的准确程度是一定的,所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也是一定的。题目中A项、B项、D项都是两位有效数字,而C项有三位有效数字,可知C项错误。
要点三:正确认识误差
(1)在测量过程中要进行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测量误差。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2) 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3)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能有效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平均值要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典例】用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1.51cm2次、1.52cm2次、1.50cm1次,则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
【解析】物体的长度应当是5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即
=1.51cm
【答案】1.51cm
【名师点金】本题的计算结果是1.514cm,但本题的答案只能是1.51cm而不能填1.514cm.这是因为正确读取并记录的测量结果不仅反映物体的长度,而且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本例中,测量只准确到0.1cm(即1mm),0.01cm位的数字是估计数字,已经不准确,再取后面的数字变得毫无意义.应把握的原则是,取平均后的数值仍应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
课堂小比拼
考查单位及其换算
1.完成下列长度单位换算:
(1)万里长城全长6.7×103千米,合多少米?
(2)人头发的直径约70微米,合多少米?
【解析】在长度单位换算中,不论是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还是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都要用乘式,并且要采用等量代换的方式。
【答案】⑴∵1千米=103米
∴6.7×103千米=6.7×103×1千米=6.7×103×103米=6.7×106米
⑵∵1微米=10-6米
∴70微米=70×1微米=70×10-6米
2.某次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中忘了写单位,请给它补完整。
(1)一节1号电池高约0.6______。
(2)人正常步行时,一步长约0.6______。
(3)活动铅笔细笔芯直径约0.6______。
【解析】从生活经验可知干电池约几cm,人一步不足1m,活动铅笔芯小于1mm。
【答案】(1)dm,(2)m,(3)mm。
考查:正确放置刻度尺
3.用厚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图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解析】 正确放置刻度尺的关键是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图所示(A)图中尺子没有对齐被测对象,(B)图中尺面没有紧贴被测对象,都不正确.正确的方法应该是(C)图所示.同时注意零刻线对齐.
【答案】 正确答案选C.
4.用皮卷尺测量球场的宽度,记录的数据是25.36m,这个皮卷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
A.1mm B.1cm C.1dm D.1m
【解析】本题要求“由数据推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根据是记录数据的规则。根据规定,记录数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那么倒数第一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本题中该位(数字“3”所在位)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1分米,所以本题应选C。
【答案】C
考查:正确认识误差
5.某人用学生三角尺测同一个木块长度时,记录下五组数据:①6.78cm,②6.74cm,③6.771cm,④6.93cm,⑤6.75cm。其中哪几个数据的记录是正确的?平均测量值是多少?
【解析】第④组数据的准确数与其它四组不同,这肯定是读数错误造成的。由于学生三角尺最小刻度值为毫米,因此第③组数据记录到0.01mm时就出现了二位估读数,属无效数据。在计算平均测量结果时应排除无效的和错误的,同时仍应保留一位估计数,第二位应四舍五入。第三位不用出现。
【答案】第①②⑤组测量数据是正确的。木块的平均长度为6.76cm。
能力提升台
知识点 题号 难易度
单位及其换算 4、5、7 中
正确使用刻度尺 2、6、8、9、10 难
测量误差 1、3 中
时间的测量 11 易
综合 12 易
一.选择题
1. 某同学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36.2mm、36.3mm、36.1mm36.3mm。则他的测量结果应写为
A.36.2mm B.36.22mm C.36.225mm D.36.3mm
【解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测量中出现的偶然误差。平均值取几位数应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来确定。该同学的测量准确到了1mm。平均值也应准确到1mm。该同学所用刻度的最小刻度是1mm,测量结果中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计的。测量结果有三位有效数字,平均值也应有三位有效数字。
根据该同学的四次测量数据,平均值为
=36.225mm
计算过程中可以保留两位不可靠数字,然后四舍五入,最后结果只能保留一位不可靠数字。在本题中,最后平均值取36.225mm时,就会使人误认为是使用最小刻度是0.001mm的刻度尺测量的。根据分析:测量结果取36.2mm。
【答案】A
2.测量你身高时,应选用 ( )
A.分度值是1mm的米尺. B.分度值是1cm的3m软尺.
C.分度值为1mm的2m直尺. D.分度值为1mm的2m卷尺.
【解析】测量工具的选择应根据测量要求进行选择,并非是越精确越好,精确过分,往往无法测量,人的身高测量时,比如身体的伸直与弯曲程度、头发的松紧与厚薄以及身体的曲线等,都决定了身高的测量是无法精确到毫米的,所以只需精确到厘米,即只有选项B符合。
【答案】B
3.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不正确的 ( )
A.即使认真测量也会有误差. B.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
C.选用准确度高的尺测量时仍有误差 D.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解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测量结果都存在误差,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人为主观测量方法不当引起的,是可以避免、消除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本题四个选项中只有B是不正确的。
【答案】B
4.下列长度中最接近10cm的是 ( )
A.手掌的宽度. B.物理课本的宽度. C.普通钢笔的长度. D.手掌的长度.
【解析】一个成人的手掌宽度约为10cm。对于一些常见物品的有关物理量,大家必须掌握,如果对以上物品的长度还没有掌握的,现在就可以实际测一下。
【答案】A
5.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
A.7.2m=7.2×100=720cm. B.7.2m=7.2m×100=720cm.
C.7.2m=7.2×100cm=720cm. D.7.2m=7.2m×100cm=720cm.
【解析】单位换算的形式必须是以乘法出现,单位可以看成代数符号进行乘除,不可轻易添加和去除,经换算后的单位必须还是原物理量的单位。正确换算方法有两种方式:
7.2m=(7.2×1m=)7.2×100cm=720cm 7.2m=(7.2m×1=)7.2m×=720cm
括号中步骤往往无须写出。所以正确的选项为C。
【答案】C
6.几位同学用一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以下是他们的测量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A.27.8mm B.27.8 C.27.80mm D.2.7cm
【解析】测量结果的记录应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准确值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的整数倍,估计值则是在一个最小分度的十分位内的人为估计数.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的记录应准确到毫米,估计值为十分之几毫米。本题的四个选项中,B选项没有单位,C选项估计到了毫米的百分位,D选项没有估计值,故B、C、D都不正确。
【答案】A
二.填空题
7.某同学以铅笔长为单位长,测得一桌子的长度为单位长的5.6倍,则桌子的长应记作__________,其中准确值为_________,估计值为__________。
【解析】以铅笔长为单位长,就要在此次测量中将铅笔长看成是一个长度单位,切不可再估算铅笔长度,用米或其它做单位。在数5.6中,5是准确值,0.6是估计值。铅笔长看成长度单位。则桌子长记作5.6铅笔长,准确值为5铅笔长,估计值为0.6铅笔长。
【答案】5.6铅笔长;5铅笔长;0.6铅笔长
8.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的正确结果为5.4231m,该学生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如果 用cm作单位,结果应写成________cm。如果用cm刻度尺来测量该物体的长度,结果应为_____cm。
【解析】长度测量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所以在记录数据时,最后一位"1"是估计的,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分度值是1mm,如果用cm作单位,应保持原来的准确程度,结果是542.31cm,如果是用cm度尺来测量,则mm位为估计值,结果为542.3cm.
【答案】1mm;542.31cm;542.3cm.
9.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B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________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________cm。
【解析】进行长度测量时,被测量的物体必须紧贴,刻度尺;用零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可以另外选择一个存在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但测量值必须是用物体末端对应的读数减去起始端(即被定为零刻度线)的读数。由图可知,对木条B的测量是正确的.长度为:14.45cm-11.00cm=3.45cm(14.45cm可以在14.45~14.49之间读取)。
【答案】B;3.45。
10.某同学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方法测长度,试指出其中的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2)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3)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11.读出右边秒表的示数为: 。
【解析】秒表中间小盘的示数单位为分(min),分度值为0.5min;外围大盘示数单位为秒(s),分度值为0.1s,数字有小于30s和大于30s两种标注,在读数时要先看小盘中指针的位置,若小盘中指针没有超过0.5min的短线,秒针读数按小于30s读,反之,超过了就按大于30s读。
【答案】1min9s。
三.实验探究
12.动手做:
(1)寻找你身边的“尺”和“表”
①用刻度尺测量一下:你的手一柞(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间的距离)的长度是______;食指的宽度是_______;右手平伸,右手指到右肩的距离是___________;正常步行时一步的距离是_______。
②用手表测量一下:正常情况下lmin脉搏跳动的次数是_________;平静时1min呼吸的次数是___________。
(2)估测长度:在身体上找出1m相当于_______的长度;1dm相当于_______的长度;1cm相当于_________的长度;1mm相当于_________的长度.
(3)请你目测课桌的长度为_______m,再用你身边的“尺”进行估测为_______m,最后用直尺测量,其结果为_______m.
【答案】略
中考模拟苑
(08广州)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
(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 的长度是 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 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
【解析】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在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已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测量的起始刻度是零刻度线,物体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60.0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60.00cm,即0.60000m。秒表读数20秒。
【答案】(1)0.60000m;(2)20s。
分度值(1mm)
单位(cm)
零刻度线
量程(6cm)
6
5
4
3
2
1
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