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三、学习活动
(一)温度计
1、自学课本P76第一段。什么是温度?
想想做做:
桌面上有冷、温、热三杯水,先把左右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把左手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2、温度计
A、自制温度计:小组合作,利用课桌上的器材,按P76页课本要求制作。
(1)把自制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
(2)把自制的温度计再放入冷水中,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能找出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是什么?
B、看挂图,认识几种常见的温度计: 、 、 。
(二)摄氏温度
自学课本P76最后一段和P77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测出人体的温度是37℃,某天气温为-3℃,怎样读?
(3)如果给你一只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你怎样标出它的0℃、100℃和1℃的大小?
(三)温度计的使用
自学“温度计的使用”这部分内容,然后回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1)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观察课本中几种常用的温度计,他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
(3)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4)如何正确的使用温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练习:
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__。沸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________(列举两种)。
(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________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约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它的下端是________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_______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有变化。
2.选择题
(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 )
A.体积大小B.运动快慢C.冷热程度D.振动快慢
(2)-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摄氏20度D.零下20摄氏度
(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四)体温计
自学课本“体温计”讨论如何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并分别用桌面上的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来测量人的体温。看看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并从中分析出体温计的结构特点。总结体温计使用时的注意点。(在小组内交流)
四、当堂检测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生活与生产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的原理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
3.图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_________。
4.用体温表测得某人的体温是38.5℃,用后没有甩过就又接着测第二个人,示数可能会怎么样?
5.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一、教学目标
1.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的物理本质,了解其应用 。
2.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
3.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时放热。
4.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重、难点
汽化的两种方式的异同点;液化的两种方式
三、学习活动
(一)体验与思考:
1.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
2.观察思考:看老师演示实验4.3—1小组讨论解释这些变化
3.看课本86页说出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二)实验探究:
1.看课本说出什么是沸腾?沸腾的两个特点是什么?(讨论)
2.探究水的沸腾
(1)按照课本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声音、气泡和温度
(2)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到沸腾5分钟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温度(℃)
A.将实验现象填入下列表格
沸腾前 沸腾时
声音
气泡
温度
B.仿照晶体熔化曲线在课本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C.看课本,说出什么是沸点?,并了解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的沸点。
3.巩固练习:
(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不同液体的沸点 ,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 ℃。
(2) 沸腾是液体在_______同时发生的____汽化现象,各种液体沸腾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____.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都要____热.
(3).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 ℃和100 ℃,把酒精放在试管中,将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和烧杯中的水相比____先沸腾.
(三)蒸发
1.每位同学酒精沾手看现象,找感觉
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展示。
2.看课本完成下列习题:
(1)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
(2)蒸发是在 温度下,只在 发生的汽化现象。
3.小组合作完成,想想做做,并完成下列习题:
(1)液态蒸发过程中要 热,因而蒸发有 的作用。
(2)电风扇扇出凉爽的风,这句话对吗?解释原因。
(3)根据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加快液体的蒸发?
(四)液化
看课本完成下列习题:
1.所有气体在 都可以液化。在一定 下, 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 。
四、应用与练习:
阅读电冰箱的原理了解电冰箱怎样制冷;
五、当堂检测:
1.要使液体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
2.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的水烫伤厉害,这主要是因为水蒸气 的缘故。
3.把温度计的玻璃泡用棉花包上,蘸上酒精,酒精蒸发时温度计的示数 ,这是因为蒸发 的缘故。
4. 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是:都是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汽化过程,都要从周围 ___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不同点是:蒸发仅是在液体__________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液体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在__________温度都能进行,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即__________下才能进行。
5.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100℃的水将:( )
A、一定沸腾 B、一定不会沸腾
C、一定蒸发 D、都不可能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导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
1、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
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
卫生球变小
灯壁变黑
3升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升华吸热。
3、举例:
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用“干冰“制冷。
用久了的钨丝会变细。
4、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凝华放热。
3)、举例:
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
窗玻璃上出现冰花。
小 结:课后活动: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PAGE
1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1、 教学目标
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三、学习活动
1.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不可以相互转化呢?
2.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酒精灯、碘、铁夹
按下面的方法实验:
(1)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许碘,在靠近碘粒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现象(碘的状态改变)
(2)冷却,再观察碘的状态变化,观察棉线上析出的物质及其外观情况,想一想 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回答:
(1)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升华也需要 热,凝华也需要 热。
(2)讨论完成:下雪不冷化雪寒的道理
4.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①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②铁丝网上的霜:
③窗上的冰花:
④用久了的灯泡壁发黑
⑤查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过程
四、应用与练习:
1.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当对烧瓶微微加热时,观察到碘没有 ,而是直接 ,停止加热,碘蒸气没有 ,而是直接 .
2.在箱子里放卫生球用来防虫蛀,过几个月后,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这一物理现象是:( )
A升华 B.汽化 C.蒸发 D.熔化
3.冬天早晨看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
A.凝固而成的 B.凝华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五、当堂测试
1.关于雨、露、霜、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雨水是水的液化形成的 B.露水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在物态变化中,天空中的云是水蒸气 成的小水滴和水蒸气 成的小冰晶组成的.
3.关于霜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先液化再凝固在物体上形成了霜
4.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早晨有浓雾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了冰第二节熔化和凝固导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难点:
1、 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 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1)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固体
2)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1 6
3)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2 5
4)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液体 气体
5)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4
6)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实验:
( ) ……提出问题
( ) ……猜想与假设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温度/℃ 温度/℃……分析和论证
(海波) (蜡)
……评估
……交流和合作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
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77表,记住冰的熔点。
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3、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达标练习: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________。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__,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叫_____。
2)、一切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
晶体的凝固温度叫__________;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和凝固
温度是______的。
3)、铝的熔点是660℃,那么温度为660℃的铝是: ( )
A、液态; B、固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
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导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和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1、 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 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
里去了?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评估
温度/℃ ……分析和论证
……交流和合作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
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问题:衣服干了是否沸腾现象?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沸腾与蒸发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可以使温度下
降,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现象:课本81页的想想做做。
4、液化:
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
达标练习: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
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二.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1、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 (1)、注意“直接”。
(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
卫生球变小
灯壁变黑
3、小结本章内容:
三、当堂检测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第一节温度计导纲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1、 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 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 〕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
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4.1-2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 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
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
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
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
-45℃读做
0℃读做
5、体温计: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 使用
3、达标练习:。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
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
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
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
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
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为( )
A、38℃;B、37℃ C、36℃ D、35℃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
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PAGE
1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温度
2、 说出六种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3、 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4、 能用水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构建知识网络
(根据复习目标,回扣课本,自主复习,构建本章知识网络。个人完成后,小组交流,提出小组问题)
(二)重点、难点、疑点辩析
1.在小组内提出你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后,生成组内疑难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
2、研究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准备小组展示):
问题1:下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问题2:
做实验:向手上“吹气”和“哈气”有什么不同感觉?你能解释吗?
巩固拓展:
水烧开时,会看见从壶嘴向外喷出的“白气”,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也可以看见冒“白气”,这些“白气”的状态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问题3:
冰达到0℃一定熔化妈?水降到0℃一定凝固吗?将0℃的冰和0℃的水混合,冰水的质量是否变化?
(三)跟踪练习
1.摄氏温度把 的温度规定为O℃,把1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100℃。如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 。
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
3.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 ,它有两种方式: 和 。
4、海波的溶点是48℃。则:50℃的海波呈 态,10℃的海波呈 态。
5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
A.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华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 B.眼镜上有灰尘
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D.镜片导致水发生汽化蒙在玻璃上
6、下列实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白气” B.深秋的早晨草上出现霜
C.夏天扇扇子觉得很凉快 D.吃冰棒可以解热
7、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四)当堂检测
1、把℃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 )
A.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B.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无法判定
2.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温度( )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 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3、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
A.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华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
B.眼镜上有灰尘
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D.镜片导致水发生汽化蒙在玻璃上
4、用笔画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起来。
烧开水时冒的“白气” 汽化
夏天湿衣服晾干 熔化
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 凝固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 液化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凝华
吃冰棒解热 升华
5.某种晶体熔液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试分析:
(1)这是熔化图像还是凝固图像?
(2)这种晶体的熔点是多少?
(3)这种物质固态时是什么名称?
(4)固液共存的时间有几分钟?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一、学习目标:
1.能区别物质的三种状态。
2. 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3. 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4.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三、学习活动:
1.自学课本:
(1)物质存在的状态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分别列举事例说明。
2.实验探究:奈和蜡的熔化过程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2)猜想和假设:
(3)设计实验:观察桌子上的实验仪器,仿照课本上的实验图组装实验装置进行试验,小组合作,观察实验现象将实验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奈的温度/℃
蜡的温度/℃
实验中注意:a.奈要研成粉末状;
b.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要不断用搅拌器搅拌
(4)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课本83页图4.2—2和4.2—3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得到奈和蜡熔化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5)讨论分析奈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3.熔点和凝固点:
(1)通过比较图像,结合课本完成下列习题:
A.什么样的固体是晶体 什么样的固体是非晶体?分别举例说明
B.什么是熔点?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对吗?为什么?
C. 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
(2)小组合作完成: 想想议议,将答案填写在下面:
4.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习题:
(1)晶体熔化过程中要 ,但温度 。
(2)北方的冬天,菜窖里为什么要放几桶水?
四、应用与练习:
(1)自己练习:课本85页1、3题
(2)小组合作练习:2、4题
五、当堂检测:
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⑴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 ⑵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
2、固体分晶体和________两类。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有固定的________。
3、一同学做某种物质熔化的实验。当这种物质的温度达到36℃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得到下面一组记录数据:36℃、39℃、42℃、45℃、48℃、48℃、48℃、51℃、54℃、57℃这种物质是:______体,这种物质是:________。 4、夏天喝饮料常加些冰块,这种做法用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5、人们用钨做灯丝,是因为钨具有:_________________。
6、有甲、乙两盆水,里面都有没有熔化的冰块,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在冰块未熔化完以前,甲盆水的温度______乙盆水的温度。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A、-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 B、冰变成水
C、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8、纯净的48℃的海波是:( )
A、液态 B、固态 C、固液混合 D、以上状态都可能
9、思考题:
为什么说“无论外界气温如何,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