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礼记》二则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作品介绍(一)虽有佳肴《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解读懂课文,积累“虽、嘉、至、道、困、是故、强、善、学、其”等文言词语。
3、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获得人生启示。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 ào学半”其此之谓乎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 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疏通文意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1、虽:即使。
2、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3、弗:不。
4、其:它,指代嘉肴。
5、旨:味美。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至道:最好的道理。
2、学:学习。
3、善:好处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是故:所以。
2、困:困惑。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自强:自我勉励。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我勉励。6、故曰:教学相长也。1、故:所以。
2、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2、学:教导。学:学习。
3、其:表示推测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理解填空。1、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教学相长教学教学相长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说说 “教学相长”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教学相长”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和同桌,我的语文学得好,我的同桌数学学得好,我们之间互相帮助,结果,我们两人的总成绩提高很快。这说明教和学两方面的确能互相影响和促进,都能得到提高。 启 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了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别人,也可以增长自己的学问。
3、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根据提示背诵课文虽有 ,弗 ,不知 ;
虽有 ,弗 ,不知 ;
是故学 ,教 。
知不足, ;知困, 。
故曰: 也。
《兑命》曰:“ 。”其 ?同步精读(一)师旷论学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1、(1)哪里 (2)怎么
2、吾年七十 | 欲学 | 恐已暮矣
3、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烛火照明。
4、用了三个比喻,说明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算晚的。 《礼记》大道之行也 1 朗读并背诵文章
2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3 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目标: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jǔmùguānfènw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翻译课文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选拔品德高尚的人、有才干的人,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都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使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同“举”培养所以以……为亲以……为子父母子女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职业、职守女子出嫁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憎恶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人们都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造反害人兴起从外面把门带上理想社会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 文章以第一句总领全文,对“大同”社会作总的说明,“ ”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接着从3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 , ”,使社会亲如一家;
“ , , ”,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对“ ”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全社会的关爱。 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2)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
“ , 。”是说男子有职业,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 。”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 ”,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最后总结:“ , ,
, ”。
指出不安定的现象不复存在,“大同”社会和平、安定、美好。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特征:天下为公 1、人人受到关爱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大同”
社会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写作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此番言论。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拓展延伸陶渊明:世外桃源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孔子:大同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民族、民生、民权
天下为公——孙中山四、字词归纳:1、古今异义词
不独子其子古义: 今义:
女有归古义: 今义:
货恶其弃于地:古义 今义: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今义: 子女儿子财货货物、商品女子出嫁返回,归还伤害偷东西的人2、写出文中两个通假字: 矜 通 鳏 ;
与 通 举 ;
3、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它们分别是:
鳏寡孤独 、 夜不闭户 。再次朗读课文,试着抓住重点词句背诵。
大道之行也, ,选 与 ,讲 修 。故人 , ,使 , , ,矜 、 、 、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 。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是故 , ,故 ,是谓大同。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写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