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打包10套)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打包10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1 07:19:14

文档简介

邓稼先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 第1课:邓稼先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时间分配
自学 分、导课 分、交流展示 分、小结 分、巩固 分
一、新课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 鲜为人知(xiǎn) 孕育(yùn) 谣言(yáo)
昼夜(zhòu) 鞠躬尽瘁(cuì) 罗布泊(pō) 曛(xū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è) 邓稼先(jià) 铤(tǐng)
殷红(yān) 妇孺皆知(rú) 无垠(yíng) 萦带(yí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
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3.作者链接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背景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5.文体链接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2.大声吟诵,感受激情。
3.说说“奇丈夫”邓稼先“奇”在何处。默读课文,可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来说。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邓稼先“奇”在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政治最动荡的年代,在国内环境极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奋战28年,将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奇”在功绩举世瞩目,名字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
“奇”在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奇”在他是“两弹”元勋,却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教学反思
邓稼先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 第1课:邓稼先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时间分配
自学 分、导课 分、交流展示 分、小结 分、巩固 分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读课文,做好圈点批注,说说这篇文章“奇”在哪里?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1. 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
【交流点拨】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各指什么。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交流点拨】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的介绍?
(二)语言赏析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交流点拨】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我不能走’”部分的第4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写法探究
本文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交流点拨】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文章写得不同凡响,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与品格,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教学反思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章)第2课:说和做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时间分配
自学 分、导课 分、交流展示 分、小结 分、巩固 分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干“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 赫然(hè)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慷慨(kǎi) 淋漓(lí)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无暇(xiá)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迥乎不同(jiǒng)
2.注意下面多音字读音。
校订(jiào) 弹壳(ké) 宝藏(zànɡ) 行列(hánɡ)
校 壳 藏 行
校规(xiào) 地壳(qiào) 躲藏(cánɡ) 行动(xínɡ)
3.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目不窥园:形容专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
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链接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5.背景链接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2.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二)深层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示例: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介绍,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潜心学术勤奋钻研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
小结:作为诗人的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他勤奋钻研的目的。他从没有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
四、板书设计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古典新义》
闻一多 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
起草政治传单 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革命家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三件事
参加游行示威
五、拓展延伸
闻一多、臧克家都是诗人,你能各写出他们的一首诗吗?把他们的诗歌抄写下来,并试着分别做150字左右的评价。
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死水》《静夜》《七子之歌》;臧克家:《老马》。
教学反思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 第2课: 说和做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时间分配
自学 分、导课 分、交流展示 分、小结 分、巩固 分
一、新课导入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例:.我认为文中“一反既往”这个词用得好,“既”是已经的意思,译为“完全和过去(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这个词语使人想起成语“一如既往”,表达简洁风趣,又领起了下文。
(二)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请你加以概括。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交流点拨】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⑴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⑵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⑶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三、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形象的描述
写作 严谨的结构
特色 选材的巧妙
语言的形象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交流】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足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3.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 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4.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教学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 第1课:回忆鲁迅先生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时间分配
自学 分、导课 分、交流展示 分、小结 分、巩固 分
一、新课导入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们谈谈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原诗: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近距离地了解生活中的更真实的鲁迅先生。(出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咳嗽(ké sou) 舀(yǎo) 虹口(hónɡ) 调羹(ɡēnɡ)
绞肉(jiǎo) 腻(nì) 阖(hé) 校对(jiào)
疙瘩(ɡē dɑ) 揩(kāi) 深恶痛绝(wù)
(2)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虹口(hónɡ) 间断(jiàn) 调羹(tiáo) 不济(jì)
虹 间 调 济
虹(jiànɡ) 中间(jiān) 调动(diào) 济济一堂(jǐ)
(3)注意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萧红(xiāo) 脾气(pí) 揩桌子(kāi) 阖家(hé)
潇洒(xiāo) 啤酒(pí) 楷模(kǎi)
洞箫(xiāo) 裨将(pí) 和谐(xié) 隔阂(hé)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明朗:明显;清晰。
(2)安顿:安详,安稳。
(3)些微:轻微。
(4)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5)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6)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7)不济:不好,不顶用。
(8)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9)悠然:悠闲的样子。
3.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4.背景链接
鲁迅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上标注段落序号。阅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交流点拨】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4)调侃玩笑;(5)感染快乐;(6)阅读来信;(7)随意处理校样;(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9)看电影的路上;(10)先生的休息;(11)先生陪客;(12)吃鱼丸;(13)认真对待包纸;(14)对待工作和休息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教学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 第1课:回忆鲁迅先生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时间分配
自学 分、导课 分、交流展示 分、小结 分、巩固 分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1.作者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小结: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请认真分析这些语句的含义。
(1)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
(2)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3)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交流点拨】
(1)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2)萧红深受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与其乐融融。
(3)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小结:讲解时,不能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深层次感受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也让学生知道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比刻意叙事更真实、更感染人。
(三)写法探究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这样写的好处是:(1)更真实。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等许多感人之处。(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 第4孙权劝学(第1课时) 课型:新学课
学 习
目 标
5.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6.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时 间
分 配
导课 1 分、自学展示评价 19 分、探讨延伸 10 分、习题检测1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概括情节,理清结构
【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二)深层探究
1.揣摩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描写、神情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三)手法探究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四)体验反思
本文对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交流点拨】
1. 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同学们也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2.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3.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4.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5.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五、拓展延伸
请你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交流】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书到用时方恨少。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5.知识就是力量。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教 学
反 思
孙权劝学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 第1课:孙权劝学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时间分配
自学 分、导课 分、交流展示 分、小结 分、巩固 分
一、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ēng)
2.解释下面的成语。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阿蒙,吕蒙的小名,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3.作者链接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4.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自以为/大有所益
(5)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权谓吕蒙曰 (谓……曰:对……说)
(2)卿今当涂掌事 (当途:当道,当权)
(3)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用,拿)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孤:古时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5)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6)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8)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9)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
古:只,只是。
今:转折连词,但是。
(3)见往事耳
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4)士别三日
古:几天,这里指“少”。
今:确数。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5.一词多义。
(1)当:当涂掌事(掌管,主持)
但当涉猎(应当)
(2)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6.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交流点拨】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军务的时候,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县的阿蒙喽!” 吕蒙说:“对于分别多日的读书人,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长兄怎么领悟事理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望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 第4孙权劝学(第1课时) 课型:新学课
学 习
目 标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难点: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时 间
分 配
导课 1 分、自学展示评价 19 分、探讨延伸 10 分、习题检测10分钟。
老师导语
“人不学,不知义”用心学,成大器。在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经过他人的点拨,最终努力学习。学有所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劝学的故事《孙权劝学》。
交流展示评价
(一)基础检查
1回忆上节实虚词熟悉课文
2、检查背诵
3翻译下面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
二、合作探究及展示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5.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三、谈谈自己的收获
经过今天学习。我掌握了


课堂达标检测。
《实验教材新学案》P44页5.6.7.8
教 学
反 思
写作训练 写出人物的精神
学习内容
第一 单元:写作训练 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1-2课时) 课型:写作课
学习目标
1.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
2. 学习借助写作手法突出强调人物精神。
3. 在典型事件的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升华文章的主题。
4. 学会观察生活,阅读人生,让自己成长为有思想、有奋斗精神的人。
时间分配
自学 分、导课 分、交流展示 分、小结 分、巩固 分
一、文题展示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 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
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
3. “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二、写作导航
同学们,在刚刚学习的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一个?对教材中的这个人物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个人物具有个性魅力。我们是如何了解到他们的个性魅力的呢?当然是作者善于观察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如花妙笔为我们描画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可以说,作文源于生活,基于阅读,成于思练。
1. 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往往通过他所做的事情得以彰显。如曹文轩的《草房子》中,桑桑得了重病后开始懂得照顾妹妹:“桑桑硬把柳柳拉到背上。他吃力地背起柳柳,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不大一会儿,冷汗就大滴大滴地从他的额上滚了下来。”他不再是那个将橱柜造成鸽子笼,将秃鹤的帽子挂上旗杆的调皮的桑桑了。读到这里,我们便忽然被桑桑的面对苦难与疾病的坚强所感动,他此时的善良更令我们敬佩!“哪怕是帮别人从地上捡起一块橡皮,心里都为自己而感动;桑桑愿意为人做任何一件事情: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他甚至愿意为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面对死亡,桑桑终于长大了,他表现出来的优雅和悲壮,勇敢和坚强,善良和爱心,多么令人震撼!而这种震撼,就来自于典型事件对人物的突出力量。
2. 抓住人物的特征描摹人物,体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我们要努力选取最能够体现人物特征的点来写,或者以形传神,或者以声传神,或者动作描摹……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但不要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就失去了人物独有的个性和精神了。
3. 借助合理的写作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运用合理的写法,以期达到突出人物的效果。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等都可以。
在《孙权劝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本句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了鲁肃的吃惊与赞叹,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这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作者通过刻画次要人物(或环境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4.恰当使用抒情或议论句,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如《散步》一文,以“我”为人物中心,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系,渐次展开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合的关系,特别是主旨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三、例文引路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那一树鹅白色的槐花,一嘟噜一嘟噜的,从高处泼洒下来。那个让我敬佩的人,依然在被树枝遮蔽的小小槐花饼店忙碌着。
她穿着肥大的红色布围裙,看起来年龄并不大,可那双皱裂而粗糙的手却让她失去了在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模样。
槐花一片片在空中旋转着,落在她的头上、肩上。她热得满脸通红,却顾不上用手擦拭。
排队的人很多,等了许久才轮到我。一走近,槐花独有的清香混着热气扑面而来。她熟练的把槐花饼翻了个遍,装好后仰着头递给我,眼睛里含着笑。我伸手接过,准备付钱。身上大大小小的口袋被我摸了个遍,却始终没有发现钱包的踪影。细汗布满了我的额头,身后的人们都在不停探头向前探望。我尴尬地朝女人笑了笑,准备开口道歉,把槐花饼递回女人。女人却突然看着我笑了,扶住我把槐花饼递给她的手,轻柔的声音伴着风拂过我的心弦:“不要紧,钱等下次再给吧!”女人的笑格外美好,一股温暖流淌起来。
回家路上,遇到邻居张奶奶。她见我手中提着槐花饼,就立刻向我夸赞卖槐花饼女人的好。原来,张奶奶家的小孙子很喜欢吃槐花饼。每次小孙子放学回家路过那儿,便馋得不走,趴在门边看。这时女人就总会送给他槐花饼吃。阳光铺散下来,一如槐花的香气弥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等我回去送钱时,太阳已渐渐落到山顶,女人准备收摊回去了。她用尼龙绳把东西满满当当地收拾到一个破旧的三轮车上,缠绕成圈。又骑上车开始返航。她向前弓着腰,踩一下脚蹬就探一下身子,像在对着前方无形的圣人作揖。路上很挤,车子几次因道路上过多的车而被迫停下,女人并不恼,总先让着其他人。每当风扫过时,车子就颤巍巍地摇晃几下。我知道,是她没有了力气,是辛辣的汗水模糊了双眼,分了她的神。好在女人继续把住车把,歪歪扭扭地向前走,像一个黑点消失在路的远方。
我站在原地,又闻到槐花的香。抬头望着那一树槐花。那盛开的槐花,被黄昏的暖光渲染上橘黄的颜色,团团簇簇,像洁白的风铃随风舞动,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人们总陶醉于花的美,而忘了花的香,乃至于深藏于其中的勃勃的生命力。其实,这片片槐香是值得敬佩的,他们就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它平凡在它的渺小,却盛开在它的朴实中。
花如此,人亦如此。女人的乐观常驻在我心中。我敬佩你,“贫穷并不可怕,平凡并不卑微”,是你灿烂的笑脸和蹬车的身影教会我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有一颗乐观、善良的心,再平淡的日子也能有滋有味。
那一树让我敬佩的槐花啊,高举着鹅白色的信念,一嘟噜一嘟噜的从高处泼洒下来。在那个花开的季节,那个让我敬佩的人啊,让我遇到了乐观和善良的灵魂。
【名师点评】文章通过记叙槐花饼店女人放心赊欠给“我”饼,并插叙她免费给邻居张奶奶小孙子槐花饼的故事,突出了“贫穷并不可怕,平凡并不卑微”的主题,赞美了女人的乐观、善良,表达了作者对女人的敬佩之情。文章抓住两个典型事件,通过对女人的正面描写突出其勤劳、朴实、乐观,通过侧面描写突出其善良。特别是文章倒数第二段,由花到人,升华文章主题,凸显人物的精神:我敬佩你,“贫穷并不可怕,平凡并不卑微”,是你灿烂的笑脸和蹬车的身影教会我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有一颗乐观、善良的心,再平淡的日子也能有滋有味。文章最后首尾呼应,言有尽意无穷。
四、板书设计
选取典型事件
如何写出 描摹人物特征
人物的精神 借助写作手法
注重抒情议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