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于长征中的故事从影视片及课外书籍中掌握不少,但对于文中提到的部分地点不是很熟悉。对于诗歌,能自己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逶、迤、磅、礴、丸、岷”,会写“逶、迤、磅、礴、丸、渡、索、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及朗读课文的录音。
2.课前让学生搜集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渡、索、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写作背景。
3.初步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补充长征资料
二、指导本课写作背景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板书课题)
三、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本课重点生字:逶迤、磅礴
2.质疑,教师梳理问题:这首诗表达什么内容?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大家再读诗句,理解诗意,把不懂的提出来。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指导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
四、诗歌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征难图”
1.小组探讨汇报。
2.师梳理(五幅:①越五岭②跨乌蒙③渡金沙④夺泸定⑤翻岷山)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感受毛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诗歌,大致了解了诗意。为了更深入了解诗中蕴涵的情怀,让我们一起再读读。
二、出示五幅“征难图”
1.分组学习。
学习方法与要求:抓字眼,解诗意,
体诗情,绘诗境。
2.小组间交流汇报收获。
教师指导点拨:
(1)高大险峻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细浪、泥丸)
①画图对比。
②体会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2)“寒”“暖”
①联系学过课文体验环境恶劣。
②讲解巧渡金沙江前后,体会欢欣之情。
三、指导感情朗读
1.标出停顿节奏。
2.语气:首联:坚决,充满信心。
颔联:气势与平谈的对比。
颈联:欢快与低沉。
尾联:欢欣鼓舞。
四、小结
“远征难”三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而“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红军战士钢铁般革命意志和大无畏英雄气概。
五、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升华感情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共产党人的豪情斗志吧!
六、布置作业
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