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4) 能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5) 能用力的知识解释有关力现象
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并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力的过程
学习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身边物体多做小实验,亲身体验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进行总结分析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的构建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理解
【教学准备】
直尺 弹簧 气球 小车 纸霄 铁钉 玻棒 投影仪
利用投影仪.多媒体手段,分组小实验。
【教学方法】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引导和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观察物理现象中去发现,总结构建力的概念并会解释物理现象,教学中体现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开门见山) 章题——(熟悉而陌生的力)——一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声现象、光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力,也用到力,对于力是比较熟悉,而物理学中什么是力,有力作用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描述、科学定义呢?我们未免有点陌生。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力》。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力
探究活动1
请同学阅读80页图5 —1,概括总结阅读信息
师:请学生举生产、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
生:甲 人推桌子 乙 人的脚踢球 丙 马拉车 丁 手压书等
师:(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再请 学生阅读课P80图5-1
生:请学生归纳力的概念(只要能说出大意即可)
师生:共同用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描述力的概念
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有力作用有几个物体?
生:至少有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探究活动2
演示:磁铁推、拉小车(为增加可见度用投影展示)--------请学生上来做
探究活动3
演示:学生自己动手做摩擦起电实验
师生:接触的物体有力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有力的作用
思考:为什么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的
探究活动4:
请学生解释原因,那么怎么才能拍响呢?(全班学生鼓掌)
请学生谈手掌的感受
再请学生手拍桌子,手拉橡皮筋,手举书包
请学生谈谈他们感知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予以鼓励、评价)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再请一组同学举例,另一组同学解释现象
师生共同做气球放飞实验 ( 渲染课堂气氛并承上启下)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正由于有力的存在,那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活动5:
请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是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a . 手拉车前进 b . 球撞在地上反弹起来 c . 用力拉弓箭就射出去
d. 手压直尺变弯 e. 弹簧用力拉长 、缩短 f . 汽车刹车后慢慢停下来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同桌互相讨论再每组请一位代表说出其共性)
运动状态改变的含义: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运动变为静止 由慢变快及由快变慢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探究活动6:请一组举例,请另一组的同学作答
探究活动7: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神州六号”在实现变轨和返回舱着陆时都要向外喷出强烈的火焰,为什么?
思考: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有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吗?
三)小结
四)作业
试一试
1. “注意力” 、“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 “神州6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看图回答问题
(1)小孩受到了哪个物体施加的力,才从静止变为向上运动?他升上天空之后,为什么又会落回地面?
(2)大象对跷跷板施加了一个斜向下向下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分别是谁?哪一个力是这个力的反作用力?
(3)从这幅图上,你还能提出与“力”有关的问题来吗?
【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和受力物。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一个物体成为施力物的同时,它也成为了受力物。
3.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