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g=9.8N/㎏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路的兴趣,提高学生辨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心的位置。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细线、小重物、汤匙、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
【学法指导】
1.观察法,通过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使学生获得重力和重力方向以及重垂线的感性知识。
2.归纳演绎法: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教师让一小截粉笔在三个不同方向上运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说出三种运动情况有什么共同特征。
1. 把粉笔举高后放手让粉笔自由小落。
2. 把粉笔斜上方抛出。
3. 把粉笔竖直向上抛出。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运动的共同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90图5-20,你们来说说图片里的这个人是谁了吗?
学生回答。
教师:这是牛顿在年轻的时候坐在院子里的苹果树下思考问题,被一个下落的苹果击中头部,他得到了启示,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现在,如果换成是你们坐在这个苹果树下,被这个苹果给击中头部,你会怎样想?
学生回答。
教师:是什么原因使粉笔、苹果落向地面的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力——来自地球的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来自地球的力。
二. 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的原因。
2. 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三. 新课教学
1. 什么是重力
学生阅读课本P90第一自然段和“信息窗”的内容,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问:通过阅读,你知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重力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教师:刚才我们看见的粉笔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那么,静止的物体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吗?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 重力的大小
教师: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想一想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它们哪个所受到的重力大?
学生回答。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1个、2个钩码的重力。
猜想:物重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提示:用大的金属球和小的金属球进行比较,物重的大小和这个物体含金属的多少有关。
学生阅读课本P91“加油站”。
我们把物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此外还有克(g)、吨(t)等单位。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 kg = 1000g; 1 t = 1000kg。
实验探究: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根据课本P91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完成学生实验(测质量为50g、100g和150g的钩码的重力):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展示在屏幕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学生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后讨论“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课件展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
=g 或 G=mg
问:g=9.8N/kg读作什么?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g=9.8N/kg读作“9.8牛每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 例题 ] 见课本P89“例题”。学生自读,教师解析。
3. 重力的方向
实验演示一:用手悬挂拴着重物的细线,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演示二:将手中的静物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
课件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学生阅读课本P93图5-22,了解重垂线的应用。
课件展示: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工作的。
教师讲解利用重垂线判断水平工作面是否水平和挂在墙的画是否竖直的方法。
教师:重垂线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能举出一些重垂线应用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重力的作用点是怎样确定。
实验演示:将一把刻度尺平衡地稳定在手指上。
教师:刻度尺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课件展示: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教师: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学生阅读课本P93图5-23以及配文。
课件展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教师:质量不均匀、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怎样确定。
实验演示:将一汤勺平衡地稳定在手指上。
结论:汤勺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汤勺的重心。
学生阅读课本P94“信息窗”,了解提高稳度的诀窍。
学生通过阅读,说出“提高稳度的诀窍”。
课件展示:提高稳度的诀窍是:增大支面,降低重心。
四.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教师:你们归纳的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教师:课后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 反馈练习
1. 判断
(1)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2)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作用,同时物体对地球也有吸引力。
(3)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4)站在地面上的人受到重力作用,跳伞时不受重力作用。
(5)因为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所以1㎏=1N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球从斜面滚下,它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B. 水平抛出去的石块,飞行中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水平向前
C. 静止在斜坡上的汽车所受的重力的方向与斜坡垂直
D. 氢气球正在上升,它受到的重力的方向仍然竖直向下
六. 课后练习:
(任课教师根据情况自己安排)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1. 什么是重力
重力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 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重力与质量的表达式:G=mg g=9.8N/kg
3. 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工作的。
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