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课 题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课时安排
共( 1 )课时
课程标准
P20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
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方法
列表法 设问法 比较归纳法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作业
基础训练课前预习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环
节 一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3.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4.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寇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课中作业
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环
节
二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课中作业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环
节
三
三、西安事变
1.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中作业: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不主张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课后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课后练习部分。
(修改人: )
板书设计:
时间: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经过: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伪满洲国建立
抗争:抗日义勇军(杨靖宇) 东北抗联
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爆发
时间:1935年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 原因:日本制造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过程:扣押蒋介石——和平解决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初步形成
教学反思:
本课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通过恰到好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树立对国家、民族正确的责任感以及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知识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大知识点进行前后梳理。还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