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 题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时安排
共( 1 )课时
课程标准
P20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
2.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3.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方法
列表法 设问法 比较归纳法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作业
基础训练课前预习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环
节 一
一、七七事变
1.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课中作业
分析蒋介石抗日态度变化的原因?
环
节
二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课中作业
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环
节
三
三、淞沪会战
1.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3.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本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课中作业:
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列举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
课后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课后练习部分。
(修改人: )
板书设计:
一、卢沟桥上的怒吼:七七事变
二、捍卫尊严筑长城: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粉碎速战速决的迷梦:淞沪会战
四、紫金山下的悲歌:南京大屠杀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一种对历史的理性审视和反思。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去认识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真相,从而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出材料,以材料展开问题,加上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以后在教学中,要更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自身的教学中的作用,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