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孔乙己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2 11: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孔乙己》
鲁迅出自:语文版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三、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想
四、教学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结构入手,让学生把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相结合,从课文知识、写作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全面解读文章。设立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重点:(一)学习小说的三要素。
(二)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三)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难点:(一)整体感受,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
三、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想
(一)师生交流法(二)演绎法(三)朗读法(四)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课时
三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三)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四)板书设计,划分课文结构框架。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语文版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课文是现代文学之作,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的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迂腐懒散而又忠厚善良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民的不觉悟。第一课时导语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撼动。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对他创作的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命的人物形象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什么是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1、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知识分子,他满肚子封建伦理道德、圣贤文章,却无基本的经营人生的实际能力,他既穷且酸,不但迂腐且虚荣,他未能进学,又好喝懒做,这一切都使他的悲剧带有必然性。
性格特征
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划分段意
第1——3段 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
第4——9段 是情节的开端和发展。介绍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刻画了人物形象。
第10——11段 是情节的高潮。描写了孔乙己因偷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的悲惨遭遇,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越发认识到孔乙己的被人漠视。
第12——13段 是小说的结局。孔乙己走完了悲剧的一生,没人关心他的生死,掌柜的偶尔提起也不过是因为他“还欠着十九个钱呢”!而“我”又不忍断定孔乙己已经死了,所以用“大约”来表示自己的猜测,这句话恰恰表现了“我”对孔乙己的同情,对社会的控诉。主题思想
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知识分子精神和肉体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更主要的是,揭示了民众的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小说正是为了揭示社会的这一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第二课时艺术特色
——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孔乙己》是以小伙计“我”作为叙述人的。鲁迅以“我”为联系全篇的主线,孔乙己的出场、经历、遭遇以及悲惨结局,无不是通过“我”的目睹、追忆写出来的。
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不仅讲述了孔乙己的故事,具有了叙事的艺术功能,同时,“形式”本身也是“内容”,使小说在形式上也融入了对叙述者严厉批判的思想意义。异于传统小说的散文化叙事结构
《孔乙己》与以情节为基础、利用矛盾冲突来组织故事的传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环环相扣的戏剧化的情节模式,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推动小说的演进。
第一单元——是“我”当年在咸亨酒 店的处境,是以叙述者为主体的,只有最后一句“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提到孔乙己并以此为起点开展第二个“孔乙己的故事”的讲述。
第二单元——由三个小叙事单元组成,分别是:孔乙己两次被取笑;孔乙己“只好向孩子们说话”;孔乙己被打断脚。
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1、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2、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3、“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诵读品位,提高升华;要求学生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典型人物的身上读出作者的态度,读出人情的冷暖,读出世态的炎凉。
1、鲁迅文章惜墨如金,语言朴实精炼,小说前面两个自然段与叙述孔乙己没太大的直接关系,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孔乙己的性格矛不矛盾?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这种悲剧?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作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抱有怎样的态度。
4、孔乙己的悲剧根源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孔乙己”式的影子?课后练习
1、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2、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3、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想象如果孔乙己中举后,会象范进那样喜极而疯吗?后来孔乙己也做官会清廉吗?
2、有人说孔乙己的悲剧是这样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你是怎样认为的,用议论性的语言说说你的见解。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