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天净沙.秋思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2 11: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杂剧散曲{套数:是同一种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又叫“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而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越调 天净沙 秋思
宫调名 曲牌名 题目:秋天的思绪解题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为元小令中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在这首曲中描绘了很多的景物,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并理解作者赋予这些景物的情感?他又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小桥?流水?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诗歌欣赏枯藤老树昏鸦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枯萎的藤蔓,苍老的树,黄昏时的乌鸦哀鸣,寻找自己的鸟巢。三个独立的意象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了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萧瑟荒凉的意境。而枯藤到底是一根还是很多?老树是一棵还是一片?乌鸦是一只一群?这些都是需要读者细细的体会!作者并没有仔细说明,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悠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的炊烟飘出屋外,感觉温馨而恬静。然而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我们并不知道,他有可能是作者看到的,也有可能是作者看到前面枯藤老树昏鸦的悲凉景象后回忆起自己所熟悉的地方的,这也是不确定的,需要自己慢慢的体会。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蹒跚的走在羊肠古道上。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的走在羊肠古道上。瘦马,其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旅人的单薄和消瘦。若不是旅人生活贫困,马儿又怎会变得那么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的落下,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归家歇息的时候,而孤独的旅人却是远离家乡,看到倦鸟归巢,思乡之情也愈加的强烈,悲伤到“断肠”的地步了。体会小令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几个意象给人悲凉之感运用了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小桥流水人家这几个意象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运用了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悲意更浓。)静景与动景相映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失误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飒爽中一派昏暗,一面是落日的余辉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层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尾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景色与情思相融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难以表达的,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枯藤、老树等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化抽象为具体。真正的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的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妙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曲所呈现出来的画面。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主题:本曲的主题句是什么?作者描绘了那么多景物,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列举古代诗人关于思乡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比较学习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天净沙.江上
张可久
嗈落雁平沙,
依依孤鹜残霞,
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
渔歌唱入芦花。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天净沙
无名氏
平沙细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
黄云红叶青山。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学会欣赏诗歌1、从细微的字词上发问,引出对诗情的把握。
2、用清晰的语言来把握诗意。
3、好的诗是经得起推敲的,读懂一首诗在诗意上也是需要推敲的。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小令。
(2)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3)研究三首诗与天净沙.秋思的不同之处。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