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 (含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 (含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6-22 15:09:03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21 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导入
●识字
●课文
●练习导入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第一师范的全体师生义愤填膺,毛泽东挥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人”。 1919年毛泽东同家人在长沙合影(左起:毛泽覃、毛泽民、母亲、毛泽东) 我感到自己心胸开阔,需要结交几个亲密朋友,于是有一天我就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我联系。我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毛泽东 1918年4月,毛泽东同蔡和森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聚集了一批具有爱国革新思想的进步青年。图为1920年5月8日,毛泽东(左七)与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合影。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 当你站在世界地图前,想到了什么?少年毛泽东曾经想到了许多,你想知道是什么吗?  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读了半年之后,就退学了。
  16岁以前,毛泽东在家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时候,挤出空余时间自学,读了不少的古代小说和宣传时事的小册子。以后在学校时,他也千方百计找书读,读了许多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和古代历史、小说,以及各种报章、杂志。
  他认为自学自修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便决定从这时候起,坚持自学。他带着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提着几件简单的行李,找了个暂(zàn)时安身的住所。
  离住所不远的定王台,有一个藏书很多的湖南图书馆。每天,毛泽东吃了早饭,就匆忙来到定王台,这时的图书馆还没开门,他就站在门外等着。馆门一开,他总是第一个进馆。天天是这样,月月是这样。识字  他初到图书馆时,看见那里的书真多,楼上,楼下,满柜(ɡuì),满架,都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书,心里又高兴又惊讶,不知从哪里读起好。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也都有新的体会,更加引起他读书的兴趣。他想把图书馆的书,尽量多读一些,于是每天一来到图书馆,向管理员借了书,就伏在阅览室的桌上聚精会神地读,争分抢秒地看,一刻也不肯休息,直到下午六时馆里要关门了才出来。一天中间,只有中午到街上买几个烧饼充饥时,才算是他唯一的休息时间了。
  时间过得很快,不觉到了冬天,有时天空飘洒着雨雪,街道上满是泥浆,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雨雪里走来走去。到馆里看书,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这几个月,他看了很多的书。他最感兴趣、最有收获的,是有关社会科学的一些书籍(jí)。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他就读了地理、历史、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等几十种新书。
  在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世界大地图,毛泽东每天经过那里,总要仔细地看一看。过去,他认为湘潭已经不小了,湖南省更大,中国从来就自称为天下,当然大得了不得。但从这幅地图上看来,中国只占世界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已经看不见了,韶(sháo)山冲当然更没有影子了。世界原来这么大,他这时才完全明白。
  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多在世界上生活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是怎样过的,是不是值得我们关心注意呢?他想,不但值得,而且应该。  他想到他的家乡韶山冲,一般人过的生活都很痛苦: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因为没有钱吃药眼睁睁看着病死的;也有交不起租谷钱粮,被送进牢狱(yù)活活折磨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着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quǎn)不宁,甚至演出投塘、上吊悲剧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人,更要占总人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韶山冲里,他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牢狱:监狱,监禁犯人的处所。鸡犬不宁:形容搅扰得很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睁眼瞎子:比喻不识字的人;文盲。  他进一步想:人生活在世界上,难道个个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吃人的现象,所以使世界上最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渊(yuān)。这是不合理的。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社会制度,是不应该让它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chè)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乐的人、幸福的人!制度:①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比如,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宗法制度等。课文指第②种意思。
彻底:一直到底,深而透。  他又想: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变革(ɡé),通过人的努力。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就应该担当起这种改造世界的责任。从这时候起,他觉得要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他下定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以后他常回想起看地图这件事,还说,这种认识和决心,是这半年来最大的收获。变革: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课文 第1~3自然段: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退学后,决定自学自修,坚持学习。 第4~7自然段:少年毛泽东到湖南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第8~13自然段:读书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站在世界地图面前引发了他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读了半年之后,就退学了。
  16岁以前,毛泽东在家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时候,挤出空余时间自学,读了不少的古代小说和宣传时事的小册子。以后在学校时,他也千方百计找书读,读了许多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和古代历史、小说,以及各种报章、杂志。
  他认为自学自修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便决定从这时候起,坚持自学。他带着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提着几件简单的行李,找了个暂(zàn)时安身的住所。
  离住所不远的定王台,有一个藏书很多的湖南图书馆。每天,毛泽东吃了早饭,就匆忙来到定王台,这时的图书馆还没开门,他就站在门外等着。馆门一开,他总是第一个进馆。天天是这样,月月是这样。少年毛泽东喜爱读书,而且读书兴趣广泛。从“第一个、天天、月月”体会少年毛泽东读书的勤奋与热爱。  他初到图书馆时,看见那里的书真多,楼上,楼下,满柜(ɡuì),满架,都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书,心里又高兴又惊讶,不知从哪里读起好。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也都有新的体会,更加引起他读书的兴趣。他想把图书馆的书,尽量多读一些,于是每天一来到图书馆,向管理员借了书,就伏在阅览室的桌上聚精会神地读,争分抢秒地看,一刻也不肯休息,直到下午六时馆里要关门了才出来。一天中间,只有中午到街上买几个烧饼充饥时,才算是他唯一的休息时间了。
  时间过得很快,不觉到了冬天,有时天空飘洒着雨雪,街道上满是泥浆,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雨雪里走来走去。到馆里看书,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理解“聚精会神、争分夺秒、一刻”,体会少年毛泽东读书的专注。从“单薄”、“冒雨”感受少年毛泽东求知的执着与刻苦精神。少年毛泽东读书的兴趣与收获。酷爱读书毛泽东  这几个月,他看了很多的书。他最感兴趣、最有收获的,是有关社会科学的一些书籍(jí)。仅仅半年多的时间,他就读了地理、历史、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等几十种新书。
  在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世界大地图,毛泽东每天经过那里,总要仔细地看一看。过去,他认为湘潭已经不小了,湖南省更大,中国从来就自称为天下,当然大得了不得。但从这幅地图上看来,中国只占世界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已经看不见了,韶(sháo)山冲当然更没有影子了。世界原来这么大,他这时才完全明白。
  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多在世界上生活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是怎样过的,是不是值得我们关心注意呢?他想,不但值得,而且应该。  他想到他的家乡韶山冲,一般人过的生活都很痛苦: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因为没有钱吃药眼睁睁看着病死的;也有交不起租谷钱粮,被送进牢狱(yù)活活折磨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着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quǎn)不宁,甚至演出投塘、上吊悲剧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人,更要占总人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韶山冲里,他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  他进一步想:人生活在世界上,难道个个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吃人的现象,所以使世界上最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渊(yuān)。这是不合理的。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社会制度,是不应该让它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chè)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乐的人、幸福的人!  他又想: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变革(ɡé),通过人的努力。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就应该担当起这种改造世界的责任。从这时候起,他觉得要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他下定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以后他常回想起看地图这件事,还说,这种认识和决心,是这半年来最大的收获。酷爱读书善于思考改造世界毛泽东参考资料周世钊周世钊(1897—1976),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字敦元,别号敦元、东园。湖南省宁乡县人,1897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十)生。九岁入学。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8年秋毕业与毛泽东同窗五载,情谊甚笃。结 束